医影在线

标题: 请教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标准 [打印本页]

作者: bright99    时间: 2004-6-17 08:31
标题: 请教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标准
简心 wrote:白质疏松和binswanger病应该不是一个概念。白质疏松在部分ad和pd病人中也可以见到,甚至没有任何症状的老年人中,ct或mri也可以有白质疏松的表现。关于binswanger病的临床诊断,确实存在争议,目前国内也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但一般认为,没有智能障碍或其他的临床症状,仅有影像学的白质疏松改变,不能诊断为binswanger病。
请问:如果仅侧脑室额角、枕角周围出现较小范围的低密度改变,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如何诊断?
作者: 91616lyt    时间: 2004-6-17 08:40
如果仅侧脑室额角、枕角周围出现较小范围的低密度改变,而无明显临床症状-----补充一点在脑白貭内,考虑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双侧多发腔梗,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脑萎缩;同时合并进行性痴呆\\智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作者: 南国紫匀    时间: 2004-6-18 05:06
好象最近的文献已把binswanger病归类到脑白质疏松症了。
脑白质疏松症是1987年由hachinski提出的,所以早一点的ct书上都没有这个病(包括吴恩惠教授编写的头部ct),有人认为该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质下脑室周围缺血性脱髓鞘改变,而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即binswanger病),象这种“仅侧脑室额角、枕角周围出现较小范围的低密度改变,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诊断为单纯性脑白质疏松症。
不知这种观点对不对,请大家发表意见。
作者: guduchunmeng    时间: 2004-6-18 06:42
现在国内对binswanger的诊断相当混乱,在北医大附院进修回来(2000年)的同志报告相对宽。而在上海进修的同事(最近)很少报binswanger。如果病人没有痴呆报告为脑白质疏松症,
作者: chongsuzhi    时间: 2004-6-18 07:06
是啊,我们科室也是的,不过看书上,好像都要结合临床症状,如无症状,就不报。
作者: 听蝉观竹    时间: 2004-6-18 10:23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应该十分的慎重,影像表现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1,多发性腔梗;2,脑萎缩;脑白质(主要是侧脑室周围对称性分布的)低密度影像,这是长期脑动脉硬化所致的慢性缺血导致的脱髓鞘改变。但是最重要的是临床表现:进行性的记忆力下降(尤其是近期事物记忆下降)、空间记忆错位、性情明显改变或对外界表现淡漠,最后发展成为痴呆。
    我们医院诊断原则就是遵循上述的几点。
作者: 乡村医生    时间: 2004-6-20 07:55
不经常看书的人是不知有脑白质疏松症,这是近十几年才提出来的。
作者: 一帆风顺    时间: 2004-6-21 04:51
[emb6]
作者: 向医生    时间: 2004-6-21 06:16
能够知道脑白质疏松症的人,应该都还是比较喜欢看最新文献的人。这个病提出了十几年,但许多专业书上都还没有提及该病,所以许多“专家”只知道有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却不知道脑白质疏松症的诊断。
   对于这个病的分级,好象仅仅有人做过研究,但还不算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应该由相关的学科专业组来制定,而不是凭几个人的研究就算是标准了。
   支持:脑白质疏松症是1987年由hachinski提出的,所以早一点的ct书上都没有这个病(包括吴恩惠教授编写的头部ct),有人认为该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质下脑室周围缺血性脱髓鞘改变,而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即binswanger病),象这种“仅侧脑室额角、枕角周围出现较小范围的低密度改变,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诊断为单纯性脑白质疏松症。
作者: drhxy    时间: 2004-9-30 05:01
大家说的都很中肯,补充一点,白质疏松症flair序列显示最好。
作者: 牟言科    时间: 2005-7-18 01:14
[emb7][emb6][emb10][emb14]
作者: tsdong    时间: 2007-2-28 14:52
脑白质疏松症

周 山 戚晓昆

  随着近代影像 学的迅猛发展,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针对其神经影像学特点、发病机理、病理基础、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1 概念及影像学特点
  la是一放射学术语,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1]在1987年首先提出,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ct上的弥漫性低密度带或mri t2加权像上的弥漫性高信号。人们普遍认为,la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的非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改变,其临床意义与痴呆明显相关。
  la在ct、mri及spect上均有特征性表现[2],三者相比,mri发现la病变早于ct,敏感性强;而spect对病灶的缺血程度显示更为清晰。
  la在ct上的特点为:(1)两侧大脑皮质内斑片状或弥漫性互相融合的低密度灶,边缘模糊,呈月晕状。ct值较正常值低5-10hu,不强化,常两侧对称,脑室周围明显。(2)早期病灶限于额叶,以后向侧脑室周围枕叶和中央半卵圆中心发展。(3)严重者两侧脑室扩大或有脑萎缩。(4)脑室壁可参差不齐,毛碎或成碎片状。(5)皮质下弓状纤维和胼胝体很少受累,脑干尤其是脑桥中上部、中央部易受累,较少累及延髓、中脑和小脑。(6)可见到原发病病灶,如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la在mri上显示病灶呈长t1及长t2,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病变部位与ct相一致。t2加权像可显示较多病灶,对脑室壁参差不齐显示更为清楚,故宜摄取t2加权像。
  la在spect图象上表现为密度减低。彩色显示病变由正常的红色变为橙色及至兰色。

2 发病机制
  la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结论。据文献报道,la与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最大,其次与脑脊液循环障碍及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2.1 缺血与la的关系 la病变主要位于脑白质,该部位的血供特点是:动脉与脑表面垂直进入白质,走行较长,且为终末动脉,很少或完全没有侧枝循环,特别是距离脑室壁3-10 mm范围内的白质,处于动脉的分界区(分水岭区)。但弓状纤维除外,因为弓状纤维为脑表面供血。而灰质动脉有白质动脉3-4倍的血管调节能力和供血量,5-7倍的供氧量。动物实验证明[3],在低血压时,白质cbf的下降幅度也较灰质大。故当血供减少时,脑白质首先受到殃及,发生缺血性改变。
  la与脑血管病之间密切的流行病学联系,也提示缺血与la密切相关。王强[4]等对脑血管病的la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发现60~69岁为37%,70~79岁为50%,80~89岁为100%。inzitari[5]报道,la占卒中病人的3%~44%。
2.2 la与csf循环障碍及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 正常颅压性脑积水,易发生la[6]。狗实验性脑积水也可导致白质疏松改变,但引流后病损可恢复[7]。在这些观察的基础上,有研究者认为,csf循环障碍与la,尤其是广泛的室周病变有关。两者谁因谁果,尚不明确。roman[8]假定了正常颅压性脑积水发生la的两种可能机制:①脑室内csf聚集导致室旁脑实质内间隙压力增高,致白质缺血;②脑积水导致室管膜内皮结构改变,csf渗漏到周围脑实质中。已经证实la患者csf中蛋白含量增高,这是血脑屏障异常的一种表现。

3 病理学改变[9,10,11]
  人们对la患者影像学及尸检病理发现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发现①脑室周围la与髓鞘含量下降,室管膜周围间隙细胞液含量增加及轴索变细变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有关;②半卵圆中心la与保留弓状纤维的脱髓鞘、胶质增生及弥漫性空泡形成有关。la区域还可见到小血管壁内膜增厚,脂质沉着,管腔变窄。对于弥漫皮质下病变,放射学与病理学所见并不完全一致,髓鞘缺失可发生在无la区域或比mri显示的范围更广泛。

4 临床表现
  la的临床表现除了原发病的症状外,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痴呆 由于与记忆、情绪行为等智能有关的三种边缘环路(内侧边缘环路、基底外侧边缘环路和防御环路)均位于脑室周围,故当脑室周围白质发生病损时,环路中断,病人表现为记忆障碍、情感及行为异常。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近记忆力明显下降,定向力、计算力减退。
  (2)下肢功能障碍 下肢功能障碍可能与脑室周围支配下肢的上下行特异纤维受损有关;也可能是中枢传导时间延长,感觉信息与姿势反射的整合(这是一种长环路反射)障碍所致。主要表现为步态异常和轻微平衡反应障碍。步态异常如步基增宽、步幅小、步行缓慢。轻微平衡反应障碍包括跌跤频繁、足跟对足尖站立的能力差。
(3)尿失禁 由于大脑半球旁中央小叶的纤维联系受损,或因患者痴呆所致,表现为不自主排尿、尿急、小便淋漓不净等。
(4)病理反射 当锥体束受累时,患者可出现各种病理反射。

5 la的临床意义与预后价值
  leonurdo[12]查阅了近20年文献,认为la的临床意义在于:①la是衰老过程的一部分,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加重la;②la与alzheimer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病人的智能下降有关;在无或仅有轻微痴呆的病人,la尤其是严重的la,可影响其特殊认知功能;③la病人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增加<
作者: wangzhengyuan    时间: 2008-4-24 03:03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双侧多发腔梗,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脑萎缩;同时合并进行性痴呆\\智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作者: 上海医生    时间: 2008-5-2 05:55
其实都属于脑白质病范畴,影像包括mri有时候很难区分,所以还是报脑白质病合适
作者: zhw974247    时间: 2008-5-3 00:36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双侧多发腔梗,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脑萎缩;同时合并进行性痴呆\\智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