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CT3268:[讨论]昨夜里的一个病人,请大家看一看??? [打印本页]

作者: qw5535    时间: 2006-4-22 23:41
标题: CT3268:[讨论]昨夜里的一个病人,请大家看一看???
男,85y昨天夜晚突发昏迷,今天早上病人清醒。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6-4-22 17:53:42 修改过]

作者: wwp    时间: 2006-4-23 00:55
1.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2.脑软化灶。
作者: dyqct    时间: 2006-4-23 00:56
标题: 1
右额叶后上部见片状低密度区,边界尚清楚,无占位效应。双侧侧脑室额角周围、半卵圆中心见对称性略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右侧外囊后部见条状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左侧尾状核头部见小片状略低密度区,边界不清。侧脑室扩大,所见脑沟增宽、增深,中线结构居中。
考虑:1、右额叶后上部脑软化灶。
      2、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3、右侧外囊区后腔隙性脑软化灶。
      4、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6-4-22 19:09:54 修改过]

作者: duguo    时间: 2006-4-23 01:06
建议mri检查。
作者: tsxhfsk    时间: 2006-4-23 01:07
1、右额叶后上部脑软化灶。
      
2、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作者: wqg    时间: 2006-4-23 01:46
同3楼看法
作者: 牟言科    时间: 2006-4-23 02:46
3楼讲的有理,支持!
作者: 师医生    时间: 2006-4-23 03:13
1、右额叶后上部脑软化灶。
      2、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3、右侧外囊区后腔隙性脑软化灶。
      4.  脑动脉硬化

作者: lkc8963    时间: 2006-4-23 03:34
标题: 1
关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个人认为最好应结合临床。ct表现主要如楼上所说:脑萎缩+腔梗+继发性脱髓鞘改变,临床上多在50y以后发病,有高血压、进行性智力减退、痴呆以及偏瘫、失语、偏盲或癫痫等。如临床上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或相应症状时,认为还是分开写下诊断为好。
不知同道对此有些什么好的观点?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6-4-23 7:06:33 修改过]

作者: 拾荒者    时间: 2006-4-23 04:07
3楼分析精彩,支持右额叶脑软化灶、左侧基底节区腔梗、右侧外囊区后脑软化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作者: skystar    时间: 2006-4-23 04:22
“皮脑”肯定是存在的,结合临床我认为应该还加一条意见:tia
作者: d5d6x7111    时间: 2006-4-23 05:34
讲的都挺好,尤其是三楼.
作者: 山野樵夫    时间: 2006-4-23 05:39
支持3楼!
作者: qian    时间: 2006-4-23 06:49
标题: 1
右额叶后上部见片状低密度区,边界尚清楚,无占位效应。双侧侧脑室额角周围、半卵圆中心见对称性略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右侧外囊后部见条状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左侧尾状核头部见小片状略低密度区,边界不清。侧脑室扩大,所见脑沟增宽、增深,中线结构居中。
考虑:1、右额叶后上部脑软化灶。
      2、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3、右侧外囊区后腔隙性脑软化灶。
      4、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6-4-23 7:07:26 修改过]

作者: 连银    时间: 2006-4-23 06:50
1、双侧基底节区、右额叶软化灶及腔隙性梗塞。
      2、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3、脑萎缩。
作者: zhuxinli    时间: 2006-4-23 07:14
标题: 1
额叶后上部见片状低密度区,边界尚清楚,无占位效应。双侧侧脑室额角周围、半卵圆中心见对称性略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右侧外囊后部见条状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左侧尾状核头部见小片状略低密度区,边界不清。侧脑室扩大,所见脑沟增宽、增深,中线结构居中。
考虑:1、右额叶后上部脑软化灶。
      2、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3、右侧外囊区后腔隙性脑软化灶。
      4、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对以上说法我有不同看法1,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一般指腔梗.脑萎缩及白质脱髓鞘,是一个大概念,故2和4重复 2 左侧基底节区病灶边缘清晰锐利应以陈旧性为主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6-4-23 7:07:34 修改过]

作者: 九头鸟    时间: 2006-4-23 07:20
标题: 回复:ct3268:[讨论]昨夜里的一个病人,请大家看一看???
以下是引用lkc8963在2006-4-22 19:34:00的发言:[br]关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个人认为最好应结合临床。ct表现主要如楼上所说:脑萎缩+腔梗+继发性脱髓鞘改变,临床上多在50y以后发病,有高血压、进行性智力减退、痴呆以及偏瘫、失语、偏盲或癫痫等。如临床上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或相应症状时,认为还是分开写下诊断为好。[br]不知同道对此有些什么好的观点?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最好是mri来诊断,ct分开写为好。
作者: clcts2002    时间: 2006-4-23 07:27
我认为此片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应该可以的,和曹丹庆、蔡祖龙主编的《全身ct诊断学》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一章里讲到脑萎缩、陈旧腔梗和脱髓鞘改变的情况挺符合的。支持9楼意见
作者: gzayhsj    时间: 2006-4-23 07:37
支持16楼的观点!
作者: syfszcw    时间: 2006-4-23 07:49
右额叶后上部见片状低密度区,边界尚清楚,无占位效应。双侧侧脑室额角周围、半卵圆中心见对称性略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右侧外囊后部见条状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左侧尾状核头部见小片状略低密度区,边界不清。侧脑室扩大,所见脑沟增宽、增深,中线结构居中。
考虑:1、右额叶后上部脑软化灶。
      2、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3、右侧外囊区后腔隙性脑软化灶。
      4、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作者: jiangjing    时间: 2006-4-23 08:46
支持
1.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2.脑软化灶。
作者: hpyea    时间: 2006-4-23 11:42
支持3楼
作者: whli    时间: 2006-4-23 14:46
标题: 回复:ct3268:[讨论]昨夜里的一个病人,请大家看一看???
以下是引用lkc8963在2006-4-22 19:34:00的发言:[br]关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个人认为最好应结合临床。ct表现主要如楼上所说:脑萎缩+腔梗+继发性脱髓鞘改变,临床上多在50y以后发病,有高血压、进行性智力减退、痴呆以及偏瘫、失语、偏盲或癫痫等。如临床上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或相应症状时,认为还是分开写下诊断为好。[br]不知同道对此有些什么好的观点?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要结合临床。
作者: dingn    时间: 2006-4-23 16:02
同意
作者: xuchzh_8807    时间: 2006-4-23 17:27
支持16楼的分析意见
作者: w_jianhua    时间: 2006-4-23 18:00
1.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2.脑软化灶。
作者: renewliu    时间: 2006-4-23 18:37
标题: 回复:ct3268:[讨论]昨夜里的一个病人,请大家看一看???
以下是引用lkc8963在2006-4-22 19:34:00的发言:[br]关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个人认为最好应结合临床。ct表现主要如楼上所说:脑萎缩+腔梗+继发性脱髓鞘改变,临床上多在50y以后发病,有高血压、进行性智力减退、痴呆以及偏瘫、失语、偏盲或癫痫等。如临床上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或相应症状时,认为还是分开写下诊断为好。[br]不知同道对此有些什么好的观点?[br][br]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6-4-23 7:06:33 修改过]


作者: 501959462    时间: 2006-4-24 03:30
皮层下脑动脉硬化性脑病应结合临床,“ct表现主要如楼上所说:脑萎缩+腔梗+继发性脱髓鞘改变,临床上多在50y以后发病,有高血压、进行性智力减退、痴呆以及偏瘫、失语、偏盲或癫痫等”我认为,它和皮层下脑动脉硬化是两种不同的病。不知此病人是否有以上症状,如果没有,个人认为此病例还是考虑:1、皮层下脑动脉硬化可能性大。2、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3、右侧颞叶性脑软灶,
作者: ssl1_1    时间: 2006-4-24 04:00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作者: zhg2005    时间: 2006-4-24 04:25
1: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2:右侧外囊区脑软化灶
作者: shibing    时间: 2015-6-8 10:21
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个人认为最好应结合临床。ct表现主要如楼上所说:脑萎缩+腔梗+继发性脱髓鞘改变,临床上多在50y以后发病,有高血压、进行性智力减退、痴呆以及偏瘫、失语、偏盲或癫痫等。如临床上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或相应症状时,认为还是分开写下诊断为好。
不知同道对此有些什么好的观点?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