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当医生躺在手术台上 [打印本页]

作者: 小锐    时间: 2015-1-12 10:21
标题: 当医生躺在手术台上

编者按:
  李麟荪教授,著名的介入放射学专家,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中国介入圈的“老爷子”。之所以尊称他为“老爷子”,不仅因为他是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前辈,更因为年逾“39公岁”的他依然在为中国介入放射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这些年,在国内外放射介入学术会议上,经常看到“老爷子”矫健地穿梭在各个会场,活跃在学术最前沿。

  “老爷子”的传奇有很多:48岁学英语,50岁出国深造;65岁学电脑,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幻灯片;70岁学驾驶,一口气能开500公里……。《当医生躺在手术台上》的故事是“老爷子”众多传奇的延续。即使成了患者,“老爷子”惦记的依然是如何提高医疗水平,思考的是从患者的角度看,还需要改进些什么。“老爷子”甘愿为医学发展而奉献,为探索介入栓塞术治疗前列腺肥大的适应症范围,要求科室在他身上试验性完成第一例前列腺肥大介入栓塞手术……。如今,年近耄耋的“老爷子”依然在国内外奔波,把新技术介绍到中国,把中国的经验传授给发展中国家。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老爷子”心中一直有着悬壶济世的情怀。他崇高的使命感、乐观富有激情的人生态度、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永无止境学习态度无一不是我们这些后辈们的学习榜样!

     纵然年华老去,激情永不退却!祝愿“老爷子”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

     以下全文转发《当医生躺在手术台上》,以飨读者。

当医生躺在手术台上
  近几年来,每次体检,江苏省人民医院放射科老主任李麟荪教授都被诊断为前列腺肥大。今年体检提示他有双侧肾盂积水,MR证实前列腺肥大。外科检查后要他接受经尿道旋切手术,他不得不考虑该怎么治疗自己的病了。

  他想起我国介入第一人上海中山医院的林贵教授得肝癌时是做介入治疗的,我国介入第二人贵阳医学院的刘子江教授得肺癌时也做过介入治疗,椎间盘突出时还做过介入旋切术。在李麟荪的心里,他们是真正的介入医师,他们热爱介入事业,不仅用介入治疗病人,也用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作为介入放射学的拓荒者之一,李麟荪教授是国内知名的介入放射学专家,曾担任全国介入放射组副组长10多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述颇丰,桃李满天下。李麟荪教授想,自己也要像林贵教授、刘子江教授一样,做一个真正的“介入医师”,而不是“叶公好龙”。于是,他首选介入手术来治疗自己的前列腺肥大,而这一手术,他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放射科还没有开展过。

  虽然李麟荪知道国内已有人做过这一手术,但他并不打算让他们来协助,更不打算先让其他病人成为这一手术的本院第一例,等积累了手术经验再给自己做。他想:如果那样,自己连“医师”的人格都没有了。于是,他向自己所在的科室提出在自己身上实验性地做这第一例。他相信他们的团队,他们掌握了栓塞的基本技术,应该什么栓塞都能做。他们能给别的病人做,也一定会给自己做,而且一定能成功。

  他征求山东、天津做过栓塞手术的医师的意见,他们认为他不是动脉栓塞术的适应证,因为他的膀胱已严重改变,明确为神经性膀胱,前列腺肥大部分突向膀胱,很可能栓塞成功,但症状依旧,或可能肥大部分退缩后其剩余部分塌下来盖住尿道口引起尿潴留。

  李麟荪认为这些禁忌证并不是已被循征医学肯定了的事实而只是人们的假设,也许就可以被他自己推翻。再说,如果栓塞不成功,也是对栓塞适应证的有益探索。他说,我在学术会上向大家介绍这种新方法,自己却畏缩不前,岂不是口是心非?李麟荪认为,即使栓塞失败后再旋切,还可以减少出血并发症,也给介入科与泌尿科提供了一个具体经验。在他的坚持下,最后,科内同仁也都同意给他做这个手术了。

  躺在手术台上,李麟荪竭力想以一名普通病人的感受来思考。最近二年他特别重视人性化介入、安全介入与无痛介入,他要以这些来检验自己的学生。

  手术前一天,他在办公桌上看到了一张调查表,其中还详细了解患者性功能情况。李麟荪想:这种非常隐私的事情,病人愿意填写吗?他当然知道这是医生应该了解的,但是病人能说实话吗?他的弟子们一般会对病人做一些解释说明,病人能相信我们会替他保密的吗?我们又是怎么替病人保密的?这事关医护人员的信誉,我们必须反思。

  手术前暴露下体时,李麟荪敏感地注意着窗帘外是否有很多人在看。他想病人应该会很在意这一点,毕竟窗帘有没有拉上涉及到病人的隐私权。他很高兴地看到窗帘是拉上的。当医生通知他准备术前消毒时,他就想体会一下消毒液是否冷的,不错,他感到温热的消毒液在皮肤上暖暖地抹过。接着手术医生告诉他要替打麻药了,对此他已经被事先告知,避免了在整个手术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手术似乎很顺利,很安静,他很安逸,可是他什么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像解放军总院那样,在手术室的天花板上安装电视屏,播放花鸟动物世界的画面该有多好。这时手术医师叫他屏住气,他知道这是要造影拍片了,由于屏气时正好在他处于呼气末的时候,屏不多久他就想吸气了,努力憋了好久,好不容易发现手术医生们在移动球管,他知道可以呼吸了,于是他美美地做了个深呼吸。这时,他想到的是:要是换做其他病人,或许他们早就呼气了,而这恰恰就是有时候X光造影片子照得不理想的原因。或许他们现在还涨红着脸憋住气等医生通知呼气呢。于是他故意问医生们:“我可以呼吸了吗?”手术医师很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可以了”。站在医生的角度,他自己倒不在乎手术医生没通知他,倒是欣赏医生手术时的那份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但他心里在批评医生的助手。助手是干什么的?不过,教科书里或课堂上从来没明确过助手该做什么,他也只是在曾经经历过得外科训练中了解到助手要主动帮手术者做一切能做的事,只有做好了助手才有可能做主刀。他正在感叹:“唉!自己没有教好他们”,突然听到手术医师叫了一声“哎哟”,这把他吓了一跳。他当然不会猜疑是导管断了,这是不可能的,但他以为可能血管受损伤了,或者栓塞剂反流到正常血管了,说不定会有并发症……。于是他又想:如果我不讲理,找个“医闹”来闹一下,责问医生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叫“呀哟”?这样想着,他又觉得现在医生真是难做。他想到当初自己努力插管,导管头已经进入部位,但导管太硬,又弹出来的时候,自己不也是常常会喊“呀哟”的吗?那时的病人很合作,从来没问自己“哎哟”是什么意思,也许是因为现在医患关系紧张,让自己处于“风声鹤唳”的心理状态之中,是自己想得太多了吧。

  又过了一会,他感觉自己这样一直睡在手术台上很难受,很想动一下,于是他轻轻地抽出两手,稍稍动了一点点距离,就感觉舒服多了。他相信多数病人只会忍着,如果护士能事先告诉他们有一定活动度就好了。可是,整个手术期间护士都在手术室外,完全不可能主动做心理护理。他想,如果有护士在,病人就会问护士,医生什么原因“哎哟”一声呀,会问我能呼吸了吗?这样就不会打扰手术者。病人还会问护士,我能动一下手吗?甚至让护士帮他改变一下位置,让自己舒服一些。当然,更不需要让病人提醒在室外的护士,自己的尿引流袋已经满了。因为手术室有射线的缘故,介入手术时护士不进手术室是我国医院的普遍现象,最初是为了保护护士从事放射介入的积极性,可现在看来弊端很多。这一点与韩国护士相比差距太大。

  手术顺利结束了,手术医生要用封堵器把穿刺口的血管封住,以便他早日下床活动,李麟荪拒绝了。他要体会最普通病人的感受。于是压迫、包扎,医嘱伸腿卧床4小时,24小时不准下床。到病房不一会,他就因为无法卧位小便,自己压着穿刺点起床上厕所。他之所以违反医嘱,因为他知道为什么要卧床,他知道怎样不会因此而造成伤口出血。但是他想,别的病人该怎么办的呢?自己以前是告诉病人像自己这样做的,但他的学生们似乎没有这样做,因为现在医嘱是要求绝对卧床的!

  他的内心很纠结,作为病人的他,会有很多问题需要问医生或护士并要他们来护理,但他本身是介入医生,他恐怕比弟子们知道得更多,所以就不问了。但是其他病人呢?他们不懂,他们非常需要医生或护士来解答或护理,问题是许多问题医生怎么回答?那么多医学知识医生能一下子讲得清楚吗?医生们在医学院学了五年、八年甚至十年,又工作了那么多年才能懂得的东西,用几个小时让病人弄懂,可能吗?如果每个病人花几个小时让他们懂,一个医生一天才能看几个病人?医生怎么做呀?如果手术出了一点并发症,那就更糟了。此时,他又着实替医生们担心着……

  手术效果出奇地好。李麟荪最担心的肾盂积水消失了,没有任何并发症。但是他还有很多话想对医生护士说:“作为医者,我们应该经常换位思考!当医生与护士在处理每一个病人时,应该把患者当作自己,该想到的就多替患者想想,让患者(也就是我自己)更平安度过疾病折磨的时期,以我简单的人性体现崇高的医德。古人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良医并非能治好所有的病,但是我努力了,我尽心了。看病服药不可能没有并发症,但我想到过,关注过。医者仁术,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成运芬整理)

来源:南京微创



作者: lmdtlm    时间: 2015-8-11 17:08
医生和病患要互相体谅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