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为“万名医师下基层”喝彩 [打印本页]

作者: ltmao    时间: 2006-6-15 19:03
标题: 为“万名医师下基层”喝彩
【医药经济报  徐宏峰个人专栏文章】



为“万名医师下基层”喝彩



日前当地晚报一则 “省城名医上山下乡”的主题新闻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文中说:“杭州市积极响应卫生部和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实施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号召,全国为期三年的万名医师下基层卫生支农活动在杭启动,以新年健康大篷车形式走进农村,首批派出市级医院24名骨干医生,打起铺盖到建德、淳安、临安等杭州的偏远山区,在那里的乡镇卫生院坐堂,为村民看病,同时手把手地带教当地的医生,每批至少驻扎4个月,3年内轮流选派。”这是今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以来,当地最重头的卫生新闻。作为一名医疗卫生领域的从业者,笔者不禁为之喝彩。

众所周知,“看病难 、看病贵”是当前医疗卫生工作的焦点和难点,也是群众对卫生工作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但放眼全局,“看病难、看病贵”的焦点在哪里呢?全国13亿人口,9亿农民,4亿城镇居民,按“二八原则”进行假设,农村可能80%的人群存在看病难看病贵,城镇或许20%的人群真正面临同样的困扰,那麽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农村与城镇就是7.2亿人与8000万人的关系,人口比例达到9:1。当然,也许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看病难看病贵的报道大多来自于城市,尤其低保困难群众等,但是城镇居民看病再难,漏夜排队总还能挂到专家的号子;城镇居民看病再贵,城镇的人均收入总还是远高于农村。所以,“看病难、看病贵”的焦点应该在农村,卫生工作的难点也是在农村。在笔者看来,卫生部牵头的“万名医师下基层”活动,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我们有理由为之叫好。

无论老一辈医疗工作者六、七十年代的大面积上山下乡,还是中国派驻中东、非洲的援外医疗队,历史的经验证明,这是最有效的办法,中国特色的“法宝”应该重新用起来。解决看病难,当地农民可以直接由省市级的医疗专家接诊,不必担心进城挂不上号;解决看病贵,农民可以节约大量的路费、餐费和住宿费等相关支出,当地收费标准可能也会明显低于省城。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农民群众的一些大病或恶病可能会因此而提前发现,这样不仅会增加彻底治愈的机会,而且会降低总体的医疗成本,如此可谓“善莫大焉”。

“万名医师下基层”活动,可以说是原来“三下乡”活动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升华和提高。与一次性的义诊相比,农民更欢迎长期驻扎的医疗队。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也表示,将把集中开展活动与长年卫生支农结合起来,把蜻蜓点水的一次性卫生下乡活动和支援建立固定联系结合起来,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探索长效卫生支农的经验。乡村医院、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他们才是永久性的农民健康卫士。与此同时,万名医师下基层活动也是对传统单向的农村医生进城进修制度的一种强有力的制度性完善,这种双向交流的格局一旦充分形成,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春天就会真正来临。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现在大医院的不少医生存在单兵医疗素质下降的趋势。有人曾戏言:“70年代看病诊断靠体格检查,80年代诊断靠仪器加体检,90年代以后诊断主要靠仪器。”这说明部分医生现在对仪器设备的依赖过强了,体格检查等基本诊断功能和能力都被淡化了,往往病人刚说完哪儿不舒服,医生就开出一大叠检查化验单。这种现象是否应该改变呢?当然,笔者并不否认先进医学仪器和设备在疾病诊断方面带来的神奇效果,但是在很多常见病、多发病方面是否有些过头了呢?不客气地讲,不必要的多检查也是看病贵的根源之一。用当地卫生局长的话说:“把城市的医师派到农村去,也是对城市医师的一种锻炼。要锻炼他们离开了大医院、大设备以后的看病能力”。响鼓不用重锤敲,这话说到点子上了。不仅如此,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医德医风教育和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试想想,面对农民兄弟姐妹的满眼泪光,面对可能是跪地磕头的感恩之情,白医天使怎能不焕发职业的自豪感,怎能不得到精神的升华呢?人是有感情的,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应该是中国卫生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当然,也许一部分医生会觉得损失了一些东西,比如舒适的生活环境、熟悉的朋友圈子,以及带点灰色的高收入,但是得到的一定会更多,因为他们将用物质上的短期牺牲换取精神上的巨大回报,将用亲身的实践重塑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和灵魂。我们也由衷地希望新闻媒介单位,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坚持“公开、透明、准确、及时”的原则,给予充分而深入的连续报导,大力弘扬这种精神,树立新时代的“中国白求恩”形象,为卫生事业这一光荣而崇高的事业增色添彩。

所以,让我们再次为“万名医师下基层”活动大声喝彩,3年1万名不够,就再多一点。我们向卫生部郑重呼吁:“为了9亿农民,请再多一点!”





医药经济报医院周刊2006年1月20日

作者: chenzhigong1    时间: 2006-6-17 00:25
我就是“万名医师下基层”其中一员,可是没人喝彩
作者: yemin92007    时间: 2006-6-18 21:47
这是卫生部和人事部玩的花活,真的为了偏远地区老百姓的话,应该让那些成名的专家们到基层医院定点指导一两年还有可能改变一下现状。让那些正需要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技能水平的去指导基层;到底有多大作用,天知道?
作者: 扬仪    时间: 2006-6-19 01:07
偏远地区和大城市的医疗水平存在很大的距离,只有基层医师真正掌握了技术,才是为人民服务了,老百姓也不有跑到了二甲又到同济、协和!
作者: 刀客づ七少    时间: 2006-6-22 19:06
还可以哦  多派几个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