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CT4092:胸部疑难病例_请讨论 [打印本页]

作者: 卜一    时间: 2006-7-18 17:50
标题: CT4092:胸部疑难病例_请讨论
患者 女性 69岁,因咳嗽 咳血 发烧而就诊,于7月3号拍胸片,结果确诊肺部感染,7月4号做ct,确诊肺结核并肺部感染.经临床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好转,于7月14日复查平片(未做ct),结果肺部病灶较前增多,请诸位老师会诊.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6-7-18 10:51:59 修改过]

作者: yang4132    时间: 2006-7-18 18:04
两肺多发 多形态病变,部分半纤维条索和斑点壮钙化,胸膜肥厚粘连,考虑结核。
作者: jiajie    时间: 2006-7-18 19:05
胸廓两侧欠对称,左侧略小,两肺散在斑点、片状模糊影,左下肺病灶边缘可见点状钙化,局部胸膜粘连。
支持肺结核合并感染。治疗1月后复查ct对照分析,进一步除外肺癌。
作者: 晓杰    时间: 2006-7-18 20:18
胸廓两侧欠对称,左侧略小,两肺散在斑点、片状模糊影,左下肺病灶边缘可见点状钙化,局部胸膜粘连。
支持肺结核合并感染。治疗1月后复查ct对照分析,进一步除外肺癌。
作者: whq9181    时间: 2006-7-18 21:48
诊断应该问题不大.患者症状缓解说明治疗还行.复查为什么会病灶较前增多,我考虑是用药时间短,还有平片假象多.建议定期复查.
作者: liuyue    时间: 2006-7-18 22:52
支持肺结核合并感染的诊断,建议治疗1月后复查ct进行对比。
作者: 同    时间: 2006-7-18 23:18
支持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诊断,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
作者: qian    时间: 2006-7-18 23:41
支持结核,请继续用抗结核药。
作者: lihuuuu    时间: 2006-7-19 02:16
支持肺结核诊断
本病例符合结核“三多”“三少”特征(多病灶、多形态、多钙化、少肿块、少堆积、少增强)中的前五个特征,另外左下叶背段有不张样改变-考虑伴有支气管内膜结核所致段不张。
作者: 余辉    时间: 2006-7-19 02:25
支持结核,请继续用抗结核药
作者: 1983    时间: 2006-7-19 02:34
诊断没错  换药试试  感觉药的疗效不是很好
作者: yyg1960    时间: 2006-7-19 03:35
诊断应该问题不大.患者症状缓解说明治疗还行.复查为什么会病灶较前增多,我考虑是用药时间短,还有平片假象多.建议定期复查.
作者: jiangjing    时间: 2006-7-19 05:19
胸廓两侧欠对称,左侧略小,两肺散在斑点、片状模糊影,左下肺病灶质地不均,其间见支气管扩张影集密度减低区,边缘可见点状钙化,局部胸膜粘连。
支持肺结核合并感染及支扩。
作者: wmsyy    时间: 2006-7-19 05:59
肿瘤不能排出
作者: zhw0383    时间: 2006-7-19 06:02
肺部弥漫性病变,左下肺病变考虑为斜裂病变。
作者: 拾荒者    时间: 2006-7-19 06:54
支持肺结核并感染诊断,继续治疗复查。
作者: woaixct    时间: 2006-7-19 16:25
标题: 回复:ct4092:胸部疑难病例_请讨论
以下是引用lihuuuu在2006-7-18 18:16:00的发言:[br]支持肺结核诊断[br]本病例符合结核“三多”“三少”特征(多病灶、多形态、多钙化、少肿块、少堆积、少增强)中的前五个特征,另外左下叶背段有不张样改变-考虑伴有支气管内膜结核所致段不张。

支持
作者: HAHA215315    时间: 2006-7-19 18:12
结核合并感染,需进一步观察,以除外肺癌。
作者: wansheng    时间: 2006-7-19 22:27
支持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诊断。
作者: huxiaofeng    时间: 2006-7-22 19:27
感染肯定是有的。建议纤支镜检查,以排除肺癌可能。
作者: yangyingjun18    时间: 2006-7-23 05:08
标题: 回复:ct4092:胸部疑难病例_请讨论
以下是引用yang4132在2006-7-18 10:04:00的发言:[br]两肺多发 多形态病变,部分半纤维条索和斑点壮钙化,胸膜肥厚粘连,考虑结核。

作者: shibing    时间: 2015-6-15 11:49
支持肺结核合并感染的诊断,建议治疗1月后复查ct进行对比。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