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ZT0074:关于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最新的观点 [打印本页]

作者: 听蝉观竹    时间: 2006-10-18 03:17
标题: ZT0074:关于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最新的观点
在 2006年9月中华放射学会第七届全国儿科放射学年会上,就“小儿脑额颞部间隙”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一致同意以“脑外间隙增宽”作为其诊断,而不再沿用“外部性脑积水”。  

http://www.chinaradiology.org/hdggxxxx.asp?id=385

附:原公告全文
[center]中华放射学会第七届全国儿科放射学年会
暨儿科影像诊断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召开
[/center]

      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主办,安徽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承办的中华放射学会第七届全国儿科放射学年会暨儿科影像诊断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于2006年9月8日-12日在安徽省屯溪隆重召开。开幕式上中华放射学会儿科学组组长叶滨宾教授代表中华放射学会宣布了新一届全国儿科放射学组成员名单并致开幕词,会议承办单位安徽省医学会王尚柏秘书长、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杨斌院长、安徽省放射学会主任委员郑穗生教授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会开幕式由安徽省放射学分会儿科放射学组组长鲍家启主任主持。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交流、展望、合作、发展。会议收到专题讲座和论文共314篇,内容涉及到中枢神经、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骨骼、介入、技术等领域。可喜的是在论文中主要是介绍cr/dr、ct、mri方面的文章,还包括了许多磁共振功能成像、多层螺旋ct、dsa、介入、pacs等方面的内容,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全国儿童医院影像诊断设备的更新进步,与综合性大医院差距正逐渐缩小,也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儿科影像工作者在儿科影像领域开展的新技术和所取得的新成就。本次与会代表近200人,来自全国25个省市包括台湾地区。
    在会议中,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陈丽英教授、上海华东医院张国桢教授、瑞典儿科神经放射学家王晨博士、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叶滨宾教授等18位儿科影像学专家就不同的专题作了精彩的讲座。26位代表在大会进行了论文交流。会议就“小儿脑额颞部间隙”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一致同意以“脑外间隙增宽”作为其诊断,而不再沿用“外部性脑积水”。会上的疑难病例讨论使与会代表又得到一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会议学术气氛浓厚,代表一致反映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大会。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新一届儿科学组的工作会议,研究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①继续支持“西部儿科影像协作组”的工作,并通过了西部之行的讲课计划,为西部基层儿科影像工作者带去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以出版《儿科影像诊断丛书》的版筹维系“西部儿科影像发展基金”;②为加强儿科影像工作者间的合作和互助,继“西部儿科影像协作组”之后,积极筹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四大儿科影像协作组,谋求儿科影像的联合,使之更均衡和快速地发展;③作为“亚大儿科放射学会”的成员国,要积极参与学会的活动,制定了具体措施,争取在明年“第七届亚大儿科放射学会”有一大批文章入选。会议决定了第八届全国儿科放射年会将在江西召开。

                                                       王龙胜
                                        2006年9月


[本贴已被 向医生 于 2007-6-10 9:58:02 修改过]

作者: fanxing    时间: 2006-10-18 03:24
能否把文件传上来看看
作者: 如醉卧风    时间: 2006-10-18 03:53
谢谢你的指点!
作者: yemin92007    时间: 2006-10-18 03:53
结果早就知道,希望上传更名的理由或详细说明!
作者: xcct    时间: 2006-10-18 04:13
在2006年9月中华放射学会第七届全国儿科放射学年会上,就“小儿脑额颞部间隙”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一致同意以“脑外间隙增宽”作为其诊断,而不再沿用“外部性脑积水”。
这个结果我好像在中华放射学会第七届全国儿科放射学年会纪要看到,具体的文件还没有见到。
第七届全国儿科放射学年会同我们安徽省2006年放射年会一起召开,让我们学习到了最新的知识,见到了各地的优秀专家前辈,值得
作者: kjgj    时间: 2006-10-18 04:33
标题: 回复:关于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最新的观点
[quote]以下是引用听蝉观竹在2006-10-17 19:17:00的发言:[br]在 2006年9月中华放射学会第七届全国儿科放射学年会上,就“小儿脑额颞部间隙”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一致同意以“脑外间隙增宽”作为其诊断,而不再沿用“外部性脑积水”。

很好,长知识,谢谢!!标准没变吧?       还有 “脑外间隙增宽”只是个描述用语,是个病名吗?
作者: hurb    时间: 2006-10-18 04:33
下面是摘录佛山杨老师的文章,各各位看看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外伤或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婴幼儿的父母拿着患儿外院头部ct或mr片来科会诊,因患儿头部ct或mr片见额叶或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而被诊断为硬膜下积液、脑萎缩或外部性脑积水,所以非常担心及害怕。当我们询问患儿往往仅轻微的头皮损伤或无任何症状,生长发育与智力发育也正常,不难做出患儿并非硬膜下积液、脑萎缩及脑积水所致。于是,我们详细地向该患儿的父母解释“外部性脑积水”原因、预后等有关情况,多数患儿的父母都会表示虚惊一场,然后向我们道谢并带患儿高高兴兴走了。
  婴幼儿期额叶或额顶叶对称性蛛网膜下腔(脑外间隙)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宽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判断蛛网膜下腔正常范围的标准:额顶区大脑皮层表面与颅骨内板之间的宽度正常为0 ~4mm, 纵裂前部宽度正常为0 ~5 mm。有研究认为婴儿及新生儿脑外间隙较宽呈现小→大→小的演变规律。新生儿无脑周间隙及脑沟可见,仅可见到窄小的纵裂。2~12 个月的婴儿脑外间隙(蛛网膜下腔)可明显增宽,以2~6 个月最明显,至2 岁左右绝大多数小儿脑周间隙及脑沟消失,仅有较窄的纵裂。有作者认为脑外间隙明显增宽的原因系由于脑脊液产生吸收在发育过程中一时性失衡和生后数月颅骨发育比脑组织发育快所致, 另外随着脑白质髓鞘化, 从出生到6 个月内脑组织含水量急剧下降,脑容积缩小之后;神经细胞又再增殖,脑容积又增大; 也可能是造成脑外间隙扩大、其后又逐渐缩小的一个原因, 这是生理性的变化。由此可见婴幼儿额叶或额顶叶蛛网膜下腔(脑外间隙)在一定范围内增宽诊断脑积水是错误的。
  当婴儿及新生儿期额叶或额顶叶对称性蛛网膜下腔(脑外间隙)超过正常生理范围,其它部位蛛网膜下腔不宽或稍宽时,诊断为外部性脑积水(e h)。判断蛛网膜下腔异常增宽的标准是:额顶区大脑皮层表面与颅骨内板之间的宽度大于5mm, 纵裂前部宽度大于6 mm。外部性脑积水又分特发性和继发性e h。多数学者认为e h 只发生于囟门未闭合婴儿,开放的颅缝是e h 发生的必备条件。各种原因引起脑脊液吸收功能暂时降低,加上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增多而形成暂时性交通性脑积水,脑积水引起颅内高压,婴儿因囟门及颅缝尚未闭合,可通过颅缝裂开和囟门膨隆以缓冲增高的压力,使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减轻。继发性e h可由多种因素可致此病,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高胆红素血症、早产等;找不到原因的称特发性e h 。特发性外部脑积水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2~3 个月后积水减少,2~3 岁时可完全吸收,为良性自愈性疾病,对无任何症状者毋需做任何特别治疗,此时应结合临床定期复查,患儿囟门闭合后本病自然消失,一般无后遗症。鉴于x 线辐射对婴儿的影响,不要过于频繁复查ct,主张每隔6 ~1 2 个月复查1 ~2 次。继发性eh应视病因及临床表现而异,病情轻者将与特发性eh 一样自行消退吸收,无症状者或偶尔发现者可不必治疗,大多数患儿去除病因后可自行吸收,不需给予特殊干预,以免增加患儿不必要的痛苦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损害严重者将发生脑萎缩 ,少数婴儿在2 个月至2岁可出现轻度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如精神运动发育迟滞、一过性抽搐发作、行为问题、情绪障碍、甚至脑瘫等,故对病情较重的外部性脑积水积极的治疗是必要的。
  婴儿及新生儿额叶或额顶叶对称性蛛网膜下腔(脑外间隙)较宽,影像学上需要鉴别的病变主要有硬膜下积液和脑萎缩:
  1、硬膜下积液  硬膜下积液多数为单侧发病,若双侧则不对称,颅板内侧低密度区呈“新月形”,相邻脑表面受压内移、平整,脑沟变浅平,有占位效应。由于蛛网膜位于硬膜内侧,蛛网膜下腔增宽时,更贴近颅内板,增强扫描时可见其内强化的点状血管影( 静脉) 与颅内板相邻,而硬膜下积液因蛛网膜向内推移,血管影则远离颅内板。
  2、脑萎缩  蛛网膜下腔增宽为广泛性增宽,不局限于额顶区,其大脑半球间裂增宽范围亦为整个半球间裂,同时多伴有不同程度脑室扩大。c t 可见脑组织变薄、密度减低及脑沟普遍性加深,提示脑组织量的减小和质的异常,预后差,常有神经学异常、智力低下等后遗症。

影像科  杨冠英
作者: liuhg589    时间: 2006-10-18 04:35
更名较好.
作者: 奕帆    时间: 2006-10-18 04:53
说真的,很感谢!
作者: zwx    时间: 2006-10-18 05:06
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诊断真是太乱了,你说有问题,他说没问题,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能有今天的讨论太好了,最起码是有了统一的命名,规范一下很好,以后也避免一些无中生有的东西。
作者: 如醉卧风    时间: 2006-10-18 05:08
ok!
作者: 汪涛同志    时间: 2006-10-18 05:52
好!
作者: drzhang8888    时间: 2006-10-18 06:08
感谢感谢!
作者: 刘明    时间: 2006-10-18 22:17
脑外间隙增宽
作者: 拾荒者    时间: 2006-10-19 04:40
不错,不过脑外间隙增宽总觉得不像个病名,好像仅是一征象描述。
作者: WAWAQUAN    时间: 2006-10-20 06:00
学习了,谢谢!
作者: 云中漫步者    时间: 2006-10-30 09:15
觉得“脑外间隙增宽”更加客观些,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和误解!
作者: bshyy888    时间: 2006-10-31 04:02
中华放射学会第七届全国儿科放射学年会上,就“小儿脑额颞部间隙”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一致同意以“脑外间隙增宽”作为其诊断,而不再沿用“外部性脑积水”,真的很好啊,可惜我没有机会参加!谢谢!!
作者: zyx168    时间: 2006-11-3 02:41
感谢楼主!
作者: jinguoji    时间: 2006-11-6 07:14
谢!
作者: 寺庙与教堂    时间: 2006-11-10 02:30
我们需要规范!  我们需要标准!  更多......更多的....
作者: sdqzwyx    时间: 2006-11-10 03:59
谢谢!学习!
作者: 3711040257    时间: 2006-11-10 07:14
同意楼上观点
作者: wnlyq8688    时间: 2006-11-21 23:43
脑外间隙增宽
作者: xf3320    时间: 2006-11-22 04:20
赞同更名.
作者: ruoyuli    时间: 2007-1-14 00:08
标题: 回复:zt0074:关于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最新的观点
以下是引用sdqzwyx在2006-11-9 19:59:00的发言:[br]谢谢!学习!

作者: lgdvd    时间: 2007-1-25 07:32
脑外间隙增宽!
终于找到了,明天给科里的人看看阿!
作者: fgp198    时间: 2007-2-3 06:22
学习了!!!
作者: hexue    时间: 2009-8-22 23:31
学习了!谢谢楼主!
作者: xiaofuzean    时间: 2010-3-6 20:52
解决了多年的疑问,谢了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