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CT0698:颈椎病变会诊 [打印本页]

作者: shanxiliang    时间: 2004-10-31 23:08
标题: CT0698:颈椎病变会诊
男,46,本院大夫爱人,以椎间盘病变症状来诊(体检性质),既往体健,无其它任何不适.
esr 1mm/h,碱性鳞酸酶不高,wbc(-),不发烧,alt 72u/l(较高),b超肝,胆,脾,双肾,
前列腺未见异常,pas,cea等其它化验未回.颈5棘突(mri示此处异常信号)骨穿未见
异常.ect未做.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4-10-31 20:59:12 修改过]

作者: shanxiliang    时间: 2004-10-31 23:10
后几幅图像为mr 增强.
作者: 武双林    时间: 2004-11-1 00:57
考虑为椎体血管瘤?
作者: tian    时间: 2004-11-1 03:02
转移瘤
作者: 3288161    时间: 2004-11-1 04:20
c5/6椎间盘突出;
椎体改变象是发育原因:软骨岛?[emb10]
作者: liuhui    时间: 2004-11-1 04:35
是否考虑多发性骨髓瘤?
作者: pgs-001    时间: 2004-11-1 05:04
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突出。
作者: hejie    时间: 2004-11-1 06:14
标题: 回复:ct698:颈椎病变会诊
以下是引用tian在2004-10-31 19:02:36的发言:[br]转移瘤
多个椎体见骨破坏.
作者: longzhanghui    时间: 2004-11-1 06:56
有没有骨结核的可能?
作者: 寻芳者    时间: 2004-11-1 07:19
颈椎转移性变,建议积极寻找原发灶,c5/6椎间盘脱出.
作者: gbj8004    时间: 2004-11-1 19:24
多发骨髓瘤,嗜酸性肉芽肿
作者: wxy7406    时间: 2004-11-1 23:40
c5-6椎间盘突出,c3、c5血管瘤。椎旁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影及软组织肿胀,所以不是恶性肿瘤和结核病变。
作者: jiajie    时间: 2004-11-2 04:34
1 c56椎间盘突出,

2  颈椎2-5锥体多发不规则囊性缺损,考虑骨髓瘤。
作者: wzm    时间: 2004-11-2 05:21
c2-5椎体长t1,短t2夹杂斑片状长t2信号,边缘少许斑点状强化,ct多发骨破坏--考虑转移瘤,可查本-周氏蛋白除外骨髓瘤
作者: ZWEI    时间: 2004-11-2 05:42
考虑转移瘤建议增强和找原以灶
作者: liuxin007    时间: 2004-11-2 05:45
[emb26],查本周氏蛋白
作者: lyfyf23323    时间: 2004-11-2 07:40
成骨性转移?
作者: zryh    时间: 2004-11-3 02:19
标题: 回复:ct698:颈椎病变会诊
以下是引用3288161在2004-10-31 20:20:36的发言:[br]c5/6椎间盘突出;[br]椎体改变象是发育原因:软骨岛?[emb10]

作者: huhong1111111    时间: 2004-11-3 04:26
骨髓瘤,转移瘤
作者: 沧海一粟    时间: 2004-11-3 05:34
支持转移瘤
作者: SHANXILIANG    时间: 2004-11-11 22:04
标题: 点评

我会一直随访此病人,请大家密切关注。cea(-),pas(-),肝胆胰脾肾b超未见异常。去西安,北京,南京会诊众说纷纭,奇怪。

[emb5]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4-11-16 11:17:04 修改过]

作者: wangkexing    时间: 2004-12-6 06:15
转移瘤可能大
作者: wangkexing    时间: 2004-12-6 06:16
大幅度
作者: shanxiliang    时间: 2005-11-23 23:54
病人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再次复查ct及mri,未见明显改变.病人一般情况非常好.
作者: 流星1234    时间: 2005-11-24 04:33
看来只是椎间盘突出外其他改变为发育所致
作者: zhuming943066    时间: 2005-11-24 05:38
兄弟病人花多少钱啊?
作者: jiangjing    时间: 2008-3-12 18:55
颈椎退行性改变,c5-6椎间盘突出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