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BG0030:椎间盘突出并游离碎块形成 [打印本页]

作者: 翁志蓬    时间: 2007-4-19 07:54
标题: BG0030:椎间盘突出并游离碎块形成
男性,46岁。腰痛5年余,近日症状加剧,伴左下肢痛、麻木、跛行。







作者: 翁志蓬    时间: 2007-4-19 07:58
标题: ct报告
ct所见:l4/5椎间盘膨出,并向右后侧突出,且下部椎管内尚可见结节样影,直径0.8cm,l4椎体下部右后缘骨皮质向后移位,致相应右侧神经根管及侧隐窝狭窄。l5/s1椎间盘向后突出约0.3cm,相应硬膜囊及脊神经根未见明显受压,l5椎体下后缘骨皮质亦稍向后移位。各段椎管未见骨性狭窄。各腰椎体前缘可见轻度骨质增生。
ct诊断:1、l4/5椎间盘膨出并突出(外侧型),伴椎间盘游离碎块形成。
2、l5/s1椎间盘突出(中央型)。
3、l4、l5椎体后下缘软骨结节形成,l4/5段右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狭窄。
作者: tanjiuzhe313    时间: 2007-4-25 08:24
报告很经典。描述、诊断恰如其分学习了,其实,我们更应关注多发病、常见病,基本功很重要啊!
作者: 润泉    时间: 2007-4-26 01:14
未见l5椎体后下缘软骨结节形成。
作者: zzzsssjjj    时间: 2007-5-9 05:35
定位像示: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序列规整,椎间隙未见异常,l3-5椎体边缘呈唇样改变。
横断层:l4-5间盘层示椎体周围环以软组织密度影伴有后缘限局性软组织密度影向下入椎管内,l4椎体右后下缘限局性弧形骨性密度影,与其前部骨质间有软组织充填,压迫相应部位硬膜囊前缘;l5-s1间盘层示椎体后缘限局性突出软组织密度影,推挤两侧神经根;s1椎体后上缘骨皮质限局性突出;s1双侧侧隐窝前后径约0.2cm;椎体周围软组织无明显肿胀。
  1、l4-5椎间盘膨出伴脱出。
  2、l4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形成。
  3、l5-s1椎间突出(中央型)。
  4、s1双侧侧隐窝狭窄。
  5、l3-s1椎体骨质增生,其中s1骨性后突。
有几个问题与楼主探讨: 
  1、楼主所示扫描线并未设骨性椎管层面,如何诊断骨性椎管狭窄?
  2、神经根管的解剖是什么?与侧隐窝不同吗?
  3、侧隐窝应在骨性结构(骨窗)上测量,楼主所说的l4/5段右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狭窄是怎样测量的?
作者: 翁志蓬    时间: 2007-5-9 06:59
标题: 谢谢楼上的指点
感谢zzzsssjjj会员的指点,您写的报告比我的完美的多,读后很受启发!
我们科室每天接诊腰椎间盘ct检查的患者比较多,少则3、5个,多者10来个,写的多了,就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拿起腰椎间盘的ct片,按照“椎间盘、椎管和侧隐窝、椎管内、椎骨”的顺序写下去就完事了,以前还描述椎旁软组织的,现在也基本省略了(除非有病变)。所以您所提出的3个问题还真是没有深究过。下面谈谈我的理解,不对之处,还请指正。
1、我们的习惯,能够显示完整的椎板及椎体的层面我们就用来测量椎管的前后径了,比如这个病例l3/4的第一幅图片测第3腰椎椎管、l4/5的第一幅图片测第4腰椎椎管、第四幅图片测第5腰椎椎管。而且在写报告书时,其实很少去认真测量椎管的前后径,多是凭感觉下的结论。
2、我也记不得是哪位老师教的还是那本书上说的,神经根管是脊神经根在椎管内走行的通道,而侧隐窝是脊神经根出椎管的部位,这两个结构是相连的,请看下面的图示。

3、经过自己这么解释,再看看片子,l4/5右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都没有狭窄哟!
4、于是开始迷糊了:下图红色部位的狭窄该怎么报?椎间孔狭窄吗?

作者: zzzsssjjj    时间: 2007-5-10 04:11
就此病例仅想与楼主及各位同仁探究腰椎ct的报告书写,决无“炮轰”楼主之意。
1、“我们的习惯,能够显示完整的椎板及椎体的层面我们就用来测量椎管的前后径,而且在写报告书时,其实很少去认真测量椎管的前后径,多是凭感觉下的结论”。我认为这样不够严谨,一者你所描述的测量位置、方法与完整的骨性椎管肯定有误差,二者易给人以概念上的错误,特别是对初学者。我觉得楼主无心也无力改变这种科室的“习惯”。
2、侧隐窝解剖:前为椎体和椎间盘后缘,后为上关节突前缘,外为椎弓根内侧缘,与你所描述的神经根管是一个位置,而且侧隐窝应是脊神经根“进”椎管的部位,我们一般按椎弓根上三分之一部测量,因为这里相对最窄。
3、你所述的l4/5应当是椎间孔狭窄,之所以在我所述的报告中并无椎间孔的描述,是由于脊神经根从椎弓根下缘以发出,椎间孔狭窄对脊神经根并无影响。
4、我诚肯希望楼主及各位同仁对我书写的报告给予指正。
作者: wy232326    时间: 2007-5-31 23:39
学习了
作者: wnlyq8688    时间: 2007-7-3 19:33
标题: 回复:bg0030:椎间盘突出并游离碎块形成
以下是引用zzzsssjjj在2007-5-9 20:11:00的发言:[br]就此病例仅想与楼主及各位同仁探究腰椎ct的报告书写,决无“炮轰”楼主之意。[br]1、“我们的习惯,能够显示完整的椎板及椎体的层面我们就用来测量椎管的前后径,而且在写报告书时,其实很少去认真测量椎管的前后径,多是凭感觉下的结论”。我认为这样不够严谨,一者你所描述的测量位置、方法与完整的骨性椎管肯定有误差,二者易给人以概念上的错误,特别是对初学者。我觉得楼主无心也无力改变这种科室的“习惯”。[br]2、侧隐窝解剖:前为椎体和椎间盘后缘,后为上关节突前缘,外为椎弓根内侧缘,与你所描述的神经根管是一个位置,而且侧隐窝应是脊神经根“进”椎管的部位,我们一般按椎弓根上三分之一部测量,因为这里相对最窄。[br]3、你所述的l4/5应当是椎间孔狭窄,之所以在我所述的报告中并无椎间孔的描述,是由于脊神经根从椎弓根下缘以发出,椎间孔狭窄对脊神经根并无影响。[br]4、我诚肯希望楼主及各位同仁对我书写的报告给予指正。

学习
作者: ZHANGZHONGSHOU    时间: 2007-8-8 21:50
腰4椎体后下缘骨内软骨结节,勿误为腰4-5椎间盘突出。
作者: qiushi    时间: 2007-8-13 04:20
标题: 回复:bg0030:椎间盘突出并游离碎块形成
以下是引用wy232326在2007-5-31 15:39:00的发言:[br]学习了

作者: 信天游    时间: 2007-9-1 23:04
绝对要顶
学习了!
作者: judc    时间: 2007-9-8 22:18
在李果珍的ct诊断学上可以看到,侧隐窝又名神经根管,l4/5层面右侧应是椎间孔内口狭窄。
作者: stxa    时间: 2007-9-20 20:13
我是新手!还请各位老师指导下软骨节结是怎么形成的!谢谢!
作者: 蚂蚁    时间: 2007-9-26 23:58
软骨结节:椎间盘突入致椎体部分骨块分离。
作者: 眼睛    时间: 2007-9-27 07:34
精彩! 真是高手! 学习了
作者: danpinghuang    时间: 2007-12-31 21:06
标题: 回复:bg0030:椎间盘突出并游离碎块形成
侧隐窝的解剖。。。。 顶了
作者: qc80012345    时间: 2008-2-8 17:09
许莫氏结节所致;并非游离体。
作者: 想飞    时间: 2008-2-17 05:48
看了两位的报告的解释,受益菲浅,我们老师一直说椎间盘后缘所出现的骨密度是韧带钙化,虽有怀疑,但因其老师也只有按椎间盘韧带骨化来报~感谢~~
作者: wlm1970    时间: 2008-3-14 06:05
腰4椎体后下缘软骨结节,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作者: qc80012345    时间: 2008-4-14 07:16
腰4椎体后下缘骨内软骨结节。游离碎块形成 ???
作者: 宇宙CT    时间: 2008-5-4 06:09
精彩! 真是高手! 学习了
作者: hguox    时间: 2008-6-4 01:14
腰4 5椎体后下缘骨内软骨结节,椎体软骨扳破裂。
作者: wchgh    时间: 2010-4-20 03:21
标题: 回复:bg0030:椎间盘突出并游离碎块形成
http://www.jmguke.com/zhuiguanxiazhai/959.html
敬请参阅,与临床沟通效果更好。
作者: wchgh    时间: 2010-4-20 03:40
标题: 回复:bg0030:椎间盘突出并游离碎块形成
神经根管\"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在颈、胸段及上腰段,侧隐窝不明显,其神经根走行的骨纤维性通道称为神经根管,腰4、5椎孔以三叶草形为主,有明显的侧隐窝,故有侧隐窝与神经根管之分.在其余椎孔处侧隐窝即神经根管  
2、脊柱椎管分中央椎管和侧隐窝,侧隐窝又称为神经根管,是椎管两侧的延伸,是骨性椎管最狭小的部分,内有脊神经根通过 。

椎间孔  椎间孔是由椎骨的椎上切迹和下一块椎骨的椎下切迹构成。
  椎间孔是节段性脊神经出椎管,及供应椎管内软组织和骨结构血运的血管及神经分支进入椎管的门户。上下界为椎弓根,前界为椎体和椎间盘的后外侧面,后界为椎间关节的关节囊,黄韧带外侧缘亦构成部分椎间孔后界。正常情况下,椎间孔要比通过它的所有神经血管宽大,剩余空隙被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填充,以适应这些结构的轻度相对运动。
  考试实用名词解释: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内有脊神经。
  椎间孔:是脊神经根离开脊髓通过的孔道,其上下壁是椎弓根的切迹;前方为椎体外侧缘、椎间盘和后纵韧带;后方为小关节的关节囊及部分黄韧带。神经通过椎间孔的管道中,被一些蜂窝组织和小血管所包绕。神经根自离开硬膜囊到出椎间孔的一段路程的总称为“神经根管”。它的外侧份为椎间孔,内侧份为侧隐窝。侧隐窝的前壁是椎体和纤维环的后外侧,外壁为弓根内侧面,内侧为硬膜外脂肪及马尾神经囊,后壁为上关节突和黄韧带的侧份。侧隐窝向外下续为椎间孔。椎管狭窄一般分为先天(原发)、后天(继发)两种因素所造成,实际上这两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胎生时腰椎椎管呈卵圆形.但随着人体的发育、负重、退行性变和各种超负荷的增加,则促使其向增加力学强度的方向发展。至成年时腰;至骶。和腰4~5大多呈三角形或三叶草形并使腰骶关节承受60%~75%的伸屈活动量。腰。、腰。为15%~20%。此种椎管虽然力学程度增加,但矢状径减少。加之小关节部骨质增生、肥大,.或上关节突过长以及椎体间关节的退行性变,不仅椎管矢状径变短,容积明显减少而且神经根管也相应地细而短。由于管内有效容积的缩小,致使马尾与神经根处于临界状态。任何可以增加管内压力的病理与生理因素,如骨刺、关节囊和黄韧带的松弛与肥厚、椎板、关节突增生肥大.纤维环的膨出等退行性变.增加了狭窄程度,直接压迫或刺激马尾和脊神经根引起腰椎管狭窄症。根据椎管狭窄部位与程度分中央型、侧隐窝型(根型)和混合型。中央型椎管狭窄多见先天软骨发育不良和退行性变。椎管的前后径与宽度均狭小,椎管矢状径小于10~12mm。主要表现为马尾神经源性间歇跛行。侧隐窝狭窄(根管)和椎间孔狭窄多为锥体后外缘骨赘增生或关节突增生肥大,侧隐窝的矢状径小于4mm;椎间孔可行两侧比较判定它有无狭窄。主要表现为根性神经痛。混合型椎管狭窄,即上述两种类型中两种因素的混合,既有间歇性跛行又有根性神经痛。
作者: wchgh    时间: 2010-4-20 04:06
标题: 回复:bg0030:椎间盘突出并游离碎块形成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hgkzz98200201004.aspx

http://journal.shouxi.net/html/qikan/lcyx/zhsyyyzz/20046412/qt/20080903021128642_7564.html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