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请高手解释握拳征 [打印本页]

作者: dianzi    时间: 2007-4-24 17:43
标题: 请高手解释握拳征
握拳征是脑部淋巴瘤比较有特征的征象之一,请哪位老师能详细解释它?能配图解释那就更形象了
作者: 李衡钧    时间: 2007-4-29 05:50
请教了.
作者: 闪客    时间: 2007-5-2 15:44
标题: 1
原发颅内淋巴瘤的ct与mri诊断  

www.shouxi.net   刘文革 2006-8-14 17:04:58 《实用医技杂志》 2006 年 6 月 第 5 卷 第 11 期  

关键词:淋巴瘤  

  [摘  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单发或多发,肿瘤常位于脑表面或中线附近。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影,边界较清。mri t1呈稍低或低信号t2呈等或高信号。肿瘤占位效应轻,增强多呈“团块状”或“握拳状”强化。结论: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缺乏特征性须与某些其他颅内病变鉴别,以减少误诊。


  [关键词] 淋巴瘤;ct;mri;诊断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in brain,pmlb)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0.2%~2%。由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不典型,发病率低等因素,容易误诊[1]。因为aids、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患者的不断增多,本病的发生有增加的趋势。本文收集了1998年至2004年间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pmlb 13例,对其ct、mri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原发性颅内淋巴瘤13例,经病理证实全部为b淋巴细胞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24岁~70岁,平均5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神经损害的症状,首发症状为头晕、头痛者7例,眼花、肢体活动障碍2例,视力下降2例,癫痫发作1例,精神障碍1例。


  13例全部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机为日立w550,初次扫描层距层厚均用10 mm,病灶较小者用5 mm加薄层扫描。增强造影剂用60%泛影葡胺80 ml~100 ml,经肘静脉推注,注射60 ml~70 ml,开始扫描,然后边推边扫,5例随后行mri扫描,机器为gesigna1.0 mri,扫描仪,平扫为横轴位,t1wi,采用fse序列:tr/te=4 000/100 ms;t2wi采用flair序列:tr/te=1 600/10 ms增强为轴位、冠状、矢状位扫描,增强对比剂gddtpa,用量按0.2 mmol/kg给药。


  2  结果


  13例中单发病灶者11例,另2例各见2处病灶,共计15个病灶,其中额叶5个,顶叶1个,枕叶4个,胼胝体4个,小脑半球1个。幕上病灶4个位于脑皮质或皮质下区,其余10个病灶位于深部脑白质区。


  本组肿瘤ct表现平扫多呈等或稍高密度影,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瘤未见明显囊变或出血,边界较清楚,肿瘤轻到中度占位效应,瘤周可见轻到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可见较明显的强化呈“团状”或“手握拳样”,mri扫描平扫t1呈较低或等信号(见图1,图3),t2较高或高信号,肿瘤有占位效应,水肿亦呈轻中度,增强呈团状强化(见图2,图4)。


  3  讨论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免疫系统正常者发病高峰为50岁~60岁,免疫系统缺陷者发病年龄为30岁左右。近年来,由于aids患者增多,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使用以及化疗药物应用增多,其发病率有所增加[2]。其发病机制有,免疫抑制剂可能抑制抗淋巴瘤的防御机制,同种移植的抗原刺激可导致增加肿瘤细胞的产生,免疫抑制剂破坏了免疫监视机制,从而导致肿瘤病毒的出现,这些因素可单独或合并起作用,有文献报道[3,4],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多为b细胞型非何杰金淋巴瘤,本组13例全为b细胞型非何杰淋巴瘤,与上述报道相符。


  颅内恶性淋巴瘤多发于幕上,幕下少见,幕上以基底节和脑室旁,以及半球周边一带为两个较典型发病部位,幕下小脑,脑干可发病,本组12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小脑半球。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较大者可有轻中度占位效应,瘤周可轻度水肿,ct平扫为等或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常见病灶均匀强化但不十分强烈,mri平扫t1多呈略低或等位信号,很少为明显低信号,t2为低或等信号,如果有较明显的坏死区则呈高信号,增强呈团块状或握拳样强化,本组所见与上述基本相符。


  本病比较少见,临床无特异性,ct和mri表现与某些颅内其他病变有类似和重迭之处,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本组成13例中仅有4例考虑为原发性淋巴瘤,其余9例均误诊。其中误诊为胶质瘤6例,转移瘤2例,脑膜瘤1例,故在分析影像表现时应注意与这些病变进行鉴别,胶质瘤:多数mri上t1低信号,t2高信号,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如果恶性程度较高者,瘤周水肿明显,特殊类型胶质瘤如小枝胶质瘤多见条块状钙化斑。胶质母细胞瘤内常见坏死囊变及出血灶,肿瘤边界不清,占位征象多较严重,瘤周水肿明显,增强一般呈不规则环状强化,环壁厚薄不均。脑膜瘤多位于脑表面或颅底近脑膜处,有皮质受压,出现脑白质移位征和脑膜尾征。pmlb侵及脑膜时也可出现脑膜尾征,但无脑皮质受压征。转移瘤:肿瘤通常为血行转移,常发生于皮层下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的远端,而淋巴瘤则以深部和大脑皮层的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入脑后的近端最为常见[5]。转移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瘤周水肿非常明显,在皮质下表现为指状水肿,此外还应与脑部某些炎性病变,如脑脓肿,炎性肉芽肿进行鉴别。
作者: 闪客    时间: 2007-5-2 15:47
本组肿瘤ct表现平扫多呈等或稍高密度影,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瘤未见明显囊变或出血,边界较清楚,肿瘤轻到中度占位效应,瘤周可见轻到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可见较明显的强化呈“团状”或“手握拳样”,mri扫描平扫t1呈较低或等信号,t2较高或高信号,肿瘤有占位效应,水肿亦呈轻中度,增强呈团状强化。
作者: dianzi    时间: 2007-5-2 23:52
要是有图就更形象了,谢谢闪客老师
作者: 闪客    时间: 2007-5-4 16:55
标题: 1
颅内原发淋巴瘤

此主题相关图片



患者女,13岁,头痛头昏数天,一月前有外伤史.

    关于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起源尚有争议,主要因为颅内无淋巴结构。目前较公认的是病变起源于血管周围间隙的多能干细胞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因此淋巴瘤发病部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主要发生于轴内,靠近脑表面或中线区,此区的血管周围间隙比较明显。
     影像表现: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病变可单发,亦可多发,分布广泛,75%邻近脑室系统或脑膜。ct平扫典型的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周围水肿较轻微;mr显示病变为等t1信号影,t2表现各异,主要与病变本身结构有关,常见的表现为等或低t2信号影。淋巴瘤周围水肿较轻微,占位效应低于恶性胶质瘤、转移瘤。增强检查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主要表现为团块状、握拳样强化。环形强化少见,只见于出现坏死、囊变的病人。淋巴瘤可以沿软脑膜或室管膜播散。
      以下影像学表现应首先考虑原发性颅内淋巴瘤:ct平扫呈等或高密度;mr呈等t1、等t2信号影,增强检查呈握拳样或团块状强化;肿瘤的占位效应轻微与肿瘤的大小不成比例;位于脑表面或近中线部位(血管入脑的部位);非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患有淋巴瘤时,肿瘤内坏死、囊变少见。
   鉴别诊断: 1.淋巴瘤靠近中线时,多贴近室管膜或胼胝体,又同时伴有坏死、囊变时,需与恶性胶质瘤鉴别,后者病变内囊变、坏死较多,周围水肿明显,占位效应较重,增强检查呈不均匀环形强化,临床症状较凶险。2.多发淋巴瘤需与转移瘤鉴别,前者主要位于大脑半球深部。发生于皮层的病变主要位于大脑前、中、后动脉的皮层支入脑后的近端最为常见,而转移瘤则位于皮髓质交界区,此时应仔细询问病史。3.淋巴瘤靠近脑表面时需与脑膜瘤鉴别,两者均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影,但后者强化明显,可伴有脑膜尾征及邻近骨质的改变。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7-5-7 7:34:07 修改过]

作者: 闪客    时间: 2007-5-4 17:38
抱歉 图传不上去  文件太大
作者: 闪客    时间: 2007-5-4 17:46
医友论坛   首页 >> 交流区 >> 医友交流区 >> 医图荟萃 >> 查看帖子 去找吧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