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PED0267: 10岁女孩,颅顶骨缺损,头部会诊 [打印本页]

作者: 9076liao    时间: 2007-7-17 05:21
标题: PED0267: 10岁女孩,颅顶骨缺损,头部会诊
10岁女孩,家人十天前无意中发现顶部一硬的骨性突起,大小约3cm*4cm,无阳性临床症状。头颅ct如图所示。右顶骨内板骨质吸收消失,局部板障欠清,外板变薄呈局限性的轻度隆起,颅内脑实质未见异常征象。头皮软组织未见明显肿胀。考虑颅骨发育异常可能性大。请各位高人及同道指导,发表高见。




















[本贴已被 9076liao 于 2007-7-16 21:45:18 修改过]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7-7-16 22:17:02 修改过]

作者: xulianj    时间: 2007-7-17 05:30
发育异常
作者: zsl6918    时间: 2007-7-17 05:41
不象是发育异常改变,但具体是何病变说不好,不象是嗜酸性肉芽肿也不象是血管瘤。
作者: weiaiping    时间: 2007-7-17 05:45
像是朗格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
作者: 尚峰    时间: 2007-7-17 05:48
还是考虑嗜酸性肉芽肿。
作者: 汪涛同志    时间: 2007-7-17 05:48
考虑为发育异常。
作者: zjzjr    时间: 2007-7-17 05:53
蛛网膜颗粒压迹.或发育变异.
作者: 9076liao    时间: 2007-7-17 05:55
“不象是发育异常改变,但具体是何病变说不好,不象是嗜酸性肉芽肿也不象是血管瘤。”肉芽肿会引起相邻的头皮软组织及脑实质炎性反应肿胀。
作者: 尚峰    时间: 2007-7-17 06:08
标题: 回复:颅顶骨缺损,头部会诊
以下是引用zjzjr在2007-7-16 21:53:00的发言:[br]蛛网膜颗粒压迹.或发育变异.

我记得蛛网膜颗粒压迹发生在枕骨吧?
作者: wydlf_513    时间: 2007-7-17 06:11
额骨内板局限性压迫性吸收,相邻脑实质未见异常,考虑1)蛛网膜颗粒压迹;2)脑发育变异.
作者: 天南地北    时间: 2007-7-17 06:22
考虑发育异常
作者: huangxun4321    时间: 2007-7-17 07:04
考虑蛛网膜颗粒压迹
作者: lizhjie    时间: 2007-7-17 10:45
考虑蛛网膜颗粒压迹
作者: 宝天曼    时间: 2007-7-17 14:34
蛛网膜颗粒压迹.或发育变异.
作者: 小初学者    时间: 2007-7-17 18:56
标题: 回复:ped0267: 10岁女孩,颅顶骨缺损,头部会诊
以下是引用宝天曼在2007-7-17 6:34:00的发言:[br]蛛网膜颗粒压迹.或发育变异.  [br]   [br]

作者: ZHANGZHONGSHOU    时间: 2007-7-17 20:30
标题: 回复
典型的顶骨大蛛网膜颗粒压迹。详见《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年第9期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起止页码:611-613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1201国内统一刊号:cn 11-2149顶骨大蛛网膜颗粒迹:(附100例分析)
笔者分析100例顶骨大蛛网膜颗粒压迹,总发生率为19.8%,头颅正位片呈卵圆形或圆形骨质密度减低区,直径大于10mm,常位于顶前1/3区,对称分布于中线两侧、侧位或切线位呈弧形隆起,很象病理改变。

本例为右侧顶骨单发。
将上述杂志讨论部分简述如下:蛛网膜颗粒压迹大家已熟知,常位于中线两侧25-30mm 区内,直径2-4mm,圆或卵圆形骨质密度减低区,有的有引流静脉相连。
顶骨大于10mm的蛛网膜颗粒压迹,尚无专题报道,在临床实践中,常被误诊为病理改变,熟悉其特点,有利于鉴别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根据本组分析,特点如下;1、大的蛛网膜颗粒压迹以20岁以前多见,常因偶尔发现顶骨局限性隆起而就诊。2、头颅正位片呈卵圆形或圆形骨质密度减低区,对称分布于中线两侧,边缘清楚,上半部较硬,双侧大小各异。3、侧位片成弧形隆起,颅板变薄,重者内外板及板障分界不清,仅呈一致密弧线。4、弧形隆起常在冠状缝后方,极少跨越冠状缝。5、隆起的头皮组织正常。6、临近可见小蛛网膜颗粒压迹,但无异常血管沟。
正位片骨质密度减低,似颅骨病变,但切线位和侧位呈典型的颅板内压性改变,不同于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皮样或表皮样囊肿等病变所致的颅骨缺损,后者病变来源于板障,切线位片颅骨内外板分别向内外膨隆或翘起。脑凸面胶质瘤,脑外蛛网膜囊肿或硬膜内或外慢性血肿或水瘤都可压迫或侵蚀颅板,使其变薄,隆起或缺损,但大的蛛网膜颗粒压迹的部位和双侧对称分布,不同于前者。先天性顶孔很像顶骨大蛛网膜颗粒压迹,但前者是先天异常,位于顶后1/3区,双侧对称,大小各异,直径偶达数厘米,有导静脉通过,可触及骨缺损和波动。正位片呈圆或卵圆形缺损区,边缘锐利,无硬化,侧位或切线位呈局部颅板缺损,不是弧形隆起。
分析:本例侧位定位像表现典型,ct显示右侧改变,与报道者双侧多对称不同,但上述其他病变均可排除,诊断还是成立的。敬佩解放军总医院陈巨坤等对此征象的研究,到其发表时尚无专题报道。我94年就拜读此文,并应用于实践,注意观察,此征确实不少见。我认为应该属于正常变异。(发生率20%左右)



[本贴已被 zhangzhongshou 于 2007-7-17 23:38:54 修改过]

作者: liaizhi    时间: 2007-7-17 21:41
标题: 回复:ped0267: 10岁女孩,颅顶骨缺损,头部会诊
以下是引用lizhjie在2007-7-17 2:45:00的发言:[br]考虑蛛网膜颗粒压迹

作者: betty300    时间: 2007-7-17 22:24
珠网膜颗粒压迹
作者: jinning    时间: 2007-7-18 00:26
蛛网膜颗粒压迹.或发育变异
作者: 清清楚楚    时间: 2007-7-18 03:35
考虑正常变异.
作者: drzhang8888    时间: 2007-7-18 03:42
考虑蛛网膜颗粒压迹
作者: 9076liao    时间: 2007-7-18 05:39
非常感谢张宗寿主任的分析诊断,理论丰富,论据充分,分析中肯,深受教益,学习了,在此再次谢谢,希望广大同仁能象张主任一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 dyqct    时间: 2007-7-18 17:27
标题: 回复:ped0267: 10岁女孩,颅顶骨缺损,头部会诊
以下是引用zjzjr在2007-7-16 21:53:00的发言:[br]蛛网膜颗粒压迹.或发育变异.

支持前者,内缘光滑,自内向外,并在中线旁。蛛网膜颗粒压迹造成的颅骨缺损,可以很大,有的可有波动感。
作者: jiangjing    时间: 2007-7-18 21:30
额骨内板局限性压迫性吸收,相邻脑实质未见异常,考虑1)蛛网膜颗粒压迹;2)脑发育变异. 3 脑膜脑膨出
作者: 同    时间: 2007-7-19 04:06
标题: 回复:ped0267: 10岁女孩,颅顶骨缺损,头部会诊
以下是引用zjzjr在2007-7-16 21:53:00的发言:[br]蛛网膜颗粒压迹.或发育变异.

作者: shiqingfa    时间: 2007-7-19 04:46
考虑嗜酸性肉芽肿
作者: zyx168    时间: 2007-7-20 02:21
考虑蛛网膜颗粒压迹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