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CT1102:颅内占位
[打印本页]
作者:
zjq
时间:
2005-3-11 15:59
标题:
CT1102:颅内占位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5-3-11 12:59:01 修改过]
作者:
ycbabc
时间:
2005-3-11 18:09
胆脂瘤
作者:
陈一文
时间:
2005-3-11 18:22
表皮样囊肿并发梗阻性脑积水
作者:
放大镜
时间:
2005-3-11 18:42
桥脑低密度占位 应该mr进一步检查
作者:
gaoganh
时间:
2005-3-11 19:08
考虑表皮样囊肿
作者:
陈富强
时间:
2005-3-11 19:24
考虑表皮样囊肿
作者:
ttxs
时间:
2005-3-11 20:32
[emb6]
作者:
hejie
时间:
2005-3-11 20:51
表皮样囊肿并发梗阻性脑积水.应该mr进一步检查
作者:
lanfenglin
时间:
2005-3-11 22:23
[emb6]
作者:
建华
时间:
2005-3-11 22:25
[emb6]
作者:
雷永彦
时间:
2005-3-11 22:54
[emb6]
作者:
刘建平
时间:
2005-3-11 23:02
引用杨振汉教授在医学影像学网站的发言:上载病例时应该提供尽量详细准确的病史和有质量保证的图像,影像诊断的宗旨是在捕捉尽量多的影像信息及其他临床参考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逻辑分析,而不是仅仅在看图识病,更不是在猜谜。
作者:
刘建平
时间:
2005-3-11 23:14
缺乏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表现。[emb16][emb8][emb4]
更正:以上‘引用发言’是北京医院杨正汉教授在中国医学影像网站远程义诊857号病例的发言。
作者:
迷徒者
时间:
2005-3-11 23:44
支持!
表皮样囊肿,增强后无强化,囊性听神经交瘤?
结合病史
作者:
liaoqiang
时间:
2005-3-12 00:13
[emb6]在桥小脑区的囊性占位具有可塑性考虑表皮样囊肿伴梗阻性脑积水。
作者:
影子天使
时间:
2005-3-12 01:45
上载病例时应该提供尽量详细准确的病史和有质量保证的图像,影像诊断的宗旨是在捕捉尽量多的影像信息及其他临床参考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逻辑分析,而不是仅仅在看图识病,更不是在猜谜。
如果你的发言只有几个字的话,我觉得不说也未尝不可。[emb5]
作者:
扬仪
时间:
2005-3-12 02:43
支持 毕竟影象离不开临床
作者:
meddy23
时间:
2005-3-12 03:35
标题:
回复:ct1102:颅内占位
以下是引用
ycbabc在2005-3-11 10:09:16
的发言:
[br]胆脂瘤
作者:
晓杰
时间:
2005-3-12 03:36
表皮样囊肿并发梗阻性脑积水
作者:
caihe
时间:
2005-3-12 03:59
1、右侧小桥脑角见可塑形低密度影,四脑室向左后推移变形,导水管、三脑室扩大,双侧脑室轻度扩大,符合右侧小桥脑角表皮样囊肿并发不全梗阻性积水。
2、胆脂瘤可塑性没有表皮样囊肿明显,表皮样囊肿有个特征“见缝就钻”。
作者:
ctboy2005
时间:
2005-3-12 05:41
支持表皮样囊肿,看看骨窗除外听神神怪瘤,不过从增强看不是委支持听神神怪瘤
作者:
wxy7406
时间:
2005-3-12 06:12
支持皮样囊肿.但本人认为后颅窝的病灶最好mri检查比较好,毕竟伪影太多了!
作者:
寻芳者
时间:
2005-3-12 06:24
表皮样囊肿!!!!!!
作者:
克山
时间:
2005-3-12 15:03
提示胆脂瘤,建议mr检查。
作者:
笑面人生
时间:
2005-3-12 17:50
表皮样囊肿,没错!
作者:
gbj8004
时间:
2005-3-12 20:38
根据发病部位及形态学表现还是多考虑为表皮样囊肿吧
作者:
菜鸟03
时间:
2005-3-12 23:01
胆质瘤!,见缝就钻
作者:
wjldhp
时间:
2005-3-13 02:32
已经进步了
作者:
wqs_120
时间:
2005-3-13 03:35
标题:
回复:ct1102:颅内占位
以下是引用
菜鸟03在2005-3-12 15:01:30
的发言:
[br]胆质瘤!,见缝就钻
作者:
zhao6808
时间:
2005-3-13 03:59
表皮样囊肿
作者:
meng-msp001
时间:
2005-3-13 05:19
表皮样囊肿并发梗阻性脑积水
[emb6]
作者:
lnhsdm
时间:
2005-3-13 08:31
沿桥小脑池向上累及鞍上池,符合表皮样囊肿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