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CT0162:脑出血病灶周围的略高密度灶怎样解释? [打印本页]

作者: lggj    时间: 2004-3-31 07:06
标题: CT0162:脑出血病灶周围的略高密度灶怎样解释?




发病1天,头痛,右侧肢体轻瘫,片子为脑出血,病灶周围的略高密度灶,怎样解释?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04-3-30 23:33:58 修改过]

作者: 91616lyt    时间: 2004-3-31 08:37
这与红细胞膜的完整性以及血红蛋白状态与血肿的期龄有直接关系。24小时内的超急性期出血,在极早期阶段血红蛋白主要为细胞内的氧合血红蛋白,但很快血肿的外周将失去氧而变成脱氧血红蛋白。
作者: 百亚    时间: 2004-3-31 08:59
x线应不能分辨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 原因可能是此例急性血肿边缘锐利而不规则加之层厚太厚造成的。也就是容积效应。可以通过薄层(比如1mm)扫描验证一下。
  
[emb5]
作者: 刘祥茹    时间: 2004-4-1 02:46
瘤卒中能除外吗??
作者: sxjj1024    时间: 2004-4-1 04:00
从图片看,基本可以排除瘤卒中,主要是部分容积效应的问题,出血灶形态不规整造成的。
作者: wchgh    时间: 2004-4-1 04:55
支持1、2楼观点。
作者: 阿圣    时间: 2004-4-1 07:08
第二幅图像,病变外侧有低密度区,考虑肿瘤出血可能.
作者: pgs-001    时间: 2004-4-1 14:54
赞同百亚先生的意见
作者: cxg    时间: 2004-4-1 17:47
/鼓掌[emb6]1、2楼
作者: 631225    时间: 2004-4-1 19:45
血肿之所以在影像上呈现高密度,是因为血肿中的血红蛋白对x线的吸收系数高于脑实质,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灶边缘部位的血红蛋白崩解,加之界面的容积效应,应该是导致上述影像的共同作俑者。
作者: doctorwwq    时间: 2004-4-2 04:13
非常赞同91616lyt   的说法,周围确是去氧血红蛋白后所致。以后发展为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红素。
作者: doctorwwq    时间: 2004-4-2 04:14
mri在亚急性血肿的表现上信号较丰富,mri能反应血肿演变的各个时期的表现。
作者: lggj    时间: 2004-4-2 06:00
好像你们的解释我不是十分满意,会不会是两次出血造成的?
作者: lkc8963    时间: 2004-4-2 07:45
[emb6]同意10楼631225会员观点.
作者: chongsuzhi    时间: 2004-4-2 16:50
血肿吸收应该是从周边到中央,另外部分容积效应也有关系。瘤卒中不考虑,以前见过好多这种改变,后来复查都没见到肿瘤实质。
作者: 专党zey    时间: 2004-4-2 17:23
支持2楼意见,这是血肿的溶解过程。/比酷
作者: maoganghui    时间: 2004-4-2 23:56
容积效应吧,建议作薄层扫描。
作者: 花省伞    时间: 2004-4-3 22:18
容积效应不像,病变主要因为(中心可能仍有出血)血红蛋白溶解吸收之故,这类片子较常见
作者: 影坛小生    时间: 2004-4-7 01:57
这是脑出血常见征象--“溶冰”征!其机理楼上各位已做了很好的解释,我就不在此赘述了![em14][emb6]/灌水
作者: jinguoji    时间: 2006-11-13 08:36
赞同91616lyt   的说法,周围确是去氧血红蛋白后所致。
作者: shiqingfa    时间: 2007-2-26 04:08
标题: 回复:ct0162:脑出血病灶周围的略高密度灶怎样解释?
以下是引用jinguoji在2006-11-13 0:36:00的发言:[br]赞同91616lyt   的说法,周围确是去氧血红蛋白后所致。

作者: 叶盟    时间: 2007-2-26 04:26
很常见的征象~我觉得应该是容积效应。我见过的那些病历在复查的时候就没有了/
作者: 宝天曼    时间: 2007-2-26 05:22
容积效应吧,建议作薄层扫描。
作者: dr.yang    时间: 2008-11-19 06:49
应该是不同和出血期造成的。
作者: shibing    时间: 2015-5-7 10:27
血肿之所以在影像上呈现高密度,是因为血肿中的血红蛋白对x线的吸收系数高于脑实质,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灶边缘部位的血红蛋白崩解,加之界面的容积效应,应该是导致上述影像的共同作俑者。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