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MRI0110:头部CT讨论3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云龙    时间: 2005-7-26 03:54
标题: MRI0110:头部CT讨论3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5-7-28 7:24:54 修改过]

作者: wskgmmyvtkd    时间: 2005-7-26 05:04
颜面部血管畸形
作者: cyr    时间: 2005-7-26 05:08
动静脉畸型并出血,
作者: only    时间: 2005-7-26 05:24
血管畸形并出血
作者: 火眼    时间: 2005-7-26 06:03
avm并出血
作者: 寻芳者    时间: 2005-7-26 07:01
amv并出血!!!
作者: arbniya    时间: 2005-7-26 07:12
dsa图像十分清楚,并无动静脉畸型形的影像血表现,明显与mr影像表现不符合啊!是否dsa图像与mr图像不是同一个人的?
作者: 悬壶济世    时间: 2005-7-26 20:02
dsa大脑前中动脉分支受压推移改变,未见异常血管团,出血原因?希望高手指点。
作者: zhouminghua    时间: 2005-7-26 23:19
血管畸形伴出血
作者: 好大夫    时间: 2005-7-27 00:00
[emb10][emb10][emb14]
作者: cxb123    时间: 2005-7-27 06:17
1:    瘤卒中
     依据1:  ct  右额叶高低密度影  
          2:dsa右颈a分支显影清晰
作者: zryh    时间: 2005-7-27 06:20
血管瘤并出血
作者: arbniya    时间: 2005-7-27 06:39
dsa影像可以排除脑血管畸形!对于脑血管畸形的检查诊断dsa是金标准。
作者: 克山    时间: 2005-7-27 14:17
本例病变在右侧额叶大脑前a供血区,t1像高信号表示病变有出血,ct不均匀高密度说明有出血&钙化,但dsa未见确切异常,说明病变乏血供,所以avm可以排除,海面状血管瘤较符合;此病例如果有t2像应该更说明问题。
作者: chengwei    时间: 2005-7-27 23:00
血管畸形并出血!!![emb6]
作者: lushijun    时间: 2005-7-28 01:05
[emb6]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 songshanglong12    时间: 2005-7-28 04:23
血管畸形
作者: slc0002slc    时间: 2005-7-28 05:06
血管畸形并出血.dsa影像与mri不符合不能解释!
我支持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 影象王    时间: 2005-7-28 06:37
是否可以怀疑海绵状血管瘤呢?
作者: qingxijushi    时间: 2005-7-28 15:52
[emb10][emb14][emb5][emb12]
作者: chengwei    时间: 2005-7-28 18:21
我支持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 jiangjing    时间: 2005-7-29 07:01
考虑血管畸形并出血
作者: xiaoxuesheng    时间: 2005-7-30 08:13
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 sn4187189    时间: 2005-7-31 17:43
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 lvlifeng    时间: 2005-8-2 06:13
[emb10]
作者: bai-336    时间: 2005-8-4 04:13
动静脉畸形并出血
作者: xinliheng001    时间: 2005-8-4 21:25
少枝胶质细胞瘤良性。
作者: lirfeng    时间: 2005-8-5 17:24
有出血是肯定的,dsa显示血管无异常分支,[emb10]
作者: 不看骨头    时间: 2005-8-10 01:56
请提供病史及t2像
作者: drzhang8888    时间: 2006-8-30 06:42
支持海面装血管瘤。
作者: zyx168    时间: 2008-8-3 02:22
支持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 裴德医生    时间: 2010-11-28 17:53
有些人是怎么做出诊断?
作者: jzp0434    时间: 2015-6-30 07:00
右侧额叶见以短T1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CT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周围见少许片状低密度影,DSA可见右侧额叶异常血管团,病灶占位效应不明显。右侧脑室前角及胼胝体膝部受压、变形。考虑脑血管畸形合并出血。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