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yxyxjs在2005-8-8 22:13:00的发言:[br]我们影像学诊断首要的是确定病变发生的部位--即定位。该病例右颞顶叶囊实性占位(我还是考虑部分病变囊变,而不是积水),总体上看,右侧脑室系统存在,特别是前后角还清晰可见,但明显受压变小左移,左侧脑室梗阻性积水(应该考虑室间孔受压堵塞所致)。所以,病变定位应该在脑实质,而非脑室系统。[br]室管膜瘤发生自脑室系统,在胶质瘤中占18.2%,男多于女,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约75%位于幕下,幕上仅占25%。肿瘤大多位于脑室内,少数瘤主体在脑组织内。肿瘤按部位的不同而“浇铸”成各种形状。根据形状和发生部位,“室管膜瘤”可以排除。 [br]胶质母细胞瘤属星形细胞瘤3~4级,多起源于脑白质,浸润范围较广。绝大多数发生于大脑半球,额叶最多,次为颞叶,再次为顶叶,少数见于枕叶、基底节、丘脑、侧脑室、第三脑室及后颅窝。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1。大多发生于成人,特别是30~50岁间。胶质母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病程迅速进展,手术切除后常很快复发。根据病史,该病例也不符合“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br] 髓母细胞瘤绝大多数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并常侵犯第四脑室底。从第四脑室,肿瘤阻塞导水管及第四脑室出口,引起脑积水。髓母细胞有沿蛛网膜下腔弥漫转移的倾向。髓母细胞瘤占胶质瘤的8.2%,多见于儿童,男女之比为2:1。但肿瘤高度恶性,生长快,病程短,自发病至就诊平均4个月左右。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小脑症状。结合该病例的了二年病史,显然不是一个”髓母细胞瘤“。[br][br]对于此例病例所提供的信息,我们不可能作进一步的诊断,因为它提供的征象太少太少,只能笼统地诊断它为“胶质瘤”就可以了。[br][br] 胶质瘤又叫神经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神经外胚层发生的肿瘤有两类,一类由间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实质细胞形成,称神经元肿瘤。由于从病原学与形态学上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起源于间质细胞的胶质瘤又比起源于实质细胞的神经元肿瘤常见得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有胶质瘤中,统称为胶质瘤。 [br]各型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多,其次为胶质母细胞瘤,其后依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质瘤、松果体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未分类胶质瘤及神经元性肿瘤。[br]各型胶质瘤的好发部位不同,如星形细胞瘤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发在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发生于小脑蚓部;室管膜瘤多见于第4脑室;少枝胶质瘤大多发生于在脑半球。[br]胶质瘤以男性较多见,特别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型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几乎都发生在儿童。胶质瘤的部位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如大脑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小脑胶质瘤(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 [br] 胶质瘤大多缓慢发病,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较短,较良性的或位于静区的肿瘤病史较长。肿瘤若有出血或囊变,症状会突然加重,甚至有类似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可分两方面,一是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肿瘤压迫、浸润、破坏脑组织所产生的局灶症状,早期可表现为刺激症状如局限性癫痫,后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瘫痪。[br] 胶质瘤的诊断,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年龄、性别、好发部位及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在病史及体征基础上,放射学及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定位正确率几乎是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br][br][br][br]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