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MRI2071:颈髓异常信号,请会诊 [打印本页]

作者: 云翔    时间: 2009-3-12 04:52
标题: MRI2071:颈髓异常信号,请会诊
男,61岁,颈背部发作性痛5天,双下肢软,尿失禁一天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09-3-11 22:40:28 修改过]

作者: 尚峰    时间: 2009-3-12 05:15
还得先考虑脊髓炎。
作者: 如醉卧风    时间: 2009-3-12 05:32
标题: 回复:颈髓异常信号,请会诊
以下是引用尚峰在2009-3-11 21:15:00的发言:[br]还得先考虑脊髓炎。

作者: 哈哈镜    时间: 2009-3-12 05:51
为什么没有增强扫描?脊髓粗细尚均匀,多节段异常信号,周边逃避,看不到明确肿瘤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发病比较突然,炎性病变可能性大,可以排除脱髓鞘疾病、亚急性联合变性和肿瘤性病变。建议治疗后复查。
作者: 无间道    时间: 2009-3-12 05:55
标题: 回复:颈髓异常信号,请会诊
以下是引用尚峰在2009-3-11 21:15:00的发言:[br]还得先考虑脊髓炎。

作者: huangxinghai    时间: 2009-3-12 06:11
脊髓炎可能性大
作者: xf3320    时间: 2009-3-12 06:43
考虑脊髓炎
作者: GUZHONGLIANGDDD    时间: 2009-3-12 07:28
c2/3-c6/7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伴c6/7椎间盘向后突出,相应水平段脊髓明显受压、变窄,c6水平段脊髓内见长t2异常信号(1.考虑椎间盘突出所致脊髓水肿2)脊髓炎,要结合临床及脑脊液检查.
作者: GUZHONGLIANGDDD    时间: 2009-3-12 07:32
标题: 回复:mri2071:颈髓异常信号,请会诊

请问楼主该层面是c6/7椎间盘层面?
如部不是请各位讨论是否是问题???
应该强化
作者: 卜一    时间: 2009-3-12 11:55
c2/3-c6/7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伴c6/7椎间盘向后突出,相应水平段脊髓明显受压、变窄,c6水平段脊髓内见长t2异常信号(1.考虑椎间盘突出所致脊髓水肿2)脊髓炎,要结合临床及脑脊液检查.
支持!
作者: sn4187189    时间: 2009-3-12 16:45
急性播散炎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
作者: 晓杰    时间: 2009-3-12 17:30
支持考虑:脊髓炎
作者: 随光逐影    时间: 2009-3-12 18:03
脊髓炎可能。
作者: jiangjing    时间: 2009-3-12 20:07
脊髓炎可能,c6-7椎间盘突出
作者: 黑白光影    时间: 2009-3-12 22:28
支持考虑脊髓炎可能。
作者: wuyiyunwu    时间: 2009-3-12 22:40
还是要考虑髓内占位性病变,如星形细胞瘤。
作者: docgobt103035    时间: 2009-3-12 23:35
考虑脊髓炎
作者: 影中游虾    时间: 2009-3-13 05:19
c2/3-c6/7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伴c6/7椎间盘向后突出,相应水平段脊髓明显受压、变窄,c6水平段脊髓内见长t2异常信号(1.考虑椎间盘突出所致脊髓水肿2)脊髓炎,要结合临床及脑脊液检查.
支持!
作者: 影中游虾    时间: 2009-3-13 05:25

作者: guanaishengming    时间: 2009-3-13 05:33
支持考虑脊髓炎可能
作者: 影中游虾    时间: 2009-3-13 05:42

作者: 影中游虾    时间: 2009-3-13 05:59

作者: xly    时间: 2009-3-13 19:08
脊髓炎和mm都可以有此表现,请密切结合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及加扫头颅、视神经等综合分析。
作者: 天堂鸟    时间: 2009-3-15 00:29
考虑脊髓炎
作者: 小青    时间: 2009-3-15 01:10
支持脊髓炎诊断
作者: lrj    时间: 2009-3-15 03:29
支持脊髓炎诊断,须结合临床
作者: 影像孺子牛    时间: 2009-3-15 06:26
脊髓炎可能,c6-7椎间盘突出。
作者: pujunzhi    时间: 2009-3-15 16:53
支持脊髓炎可能,c6/7椎间盘突出。
作者: sl789    时间: 2009-3-15 19:23
考虑脊髓炎可能
作者: zyx168    时间: 2009-4-19 03:57
考虑脊髓炎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