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MRI2178:M 50Y,双下肢麻木一个多月(结果已公布)。 [打印本页]

作者: cefcmj    时间: 2009-5-19 06:29
标题: MRI2178:M 50Y,双下肢麻木一个多月(结果已公布)。
(结果连接:http://www.radida.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909)
m 50y,双下肢麻木一个多月;其它资料不详。



[本贴已被 cefcmj 于 2009-9-5 17:15:50 修改过]

作者: 晓杰    时间: 2009-5-19 07:24
神经鞘瘤,增强扫描
作者: pujunzhi    时间: 2009-5-19 07:26
考虑脊膜瘤,建议增强。
作者: guanaishengming    时间: 2009-5-19 12:18
考虑脊膜瘤,建议增强。
作者: chinanyd    时间: 2009-5-19 15:01

作者: 随光逐影    时间: 2009-5-19 20:11
考虑胸段椎管内脊膜瘤。
作者: 余辉    时间: 2009-5-19 20:21
考虑胸段椎管内脊膜瘤
作者: wnlyq8688    时间: 2009-5-19 21:19
考虑胸段椎管内脊膜瘤
作者: lxq2000    时间: 2009-5-19 21:51
考虑胸段椎管内脊膜瘤
作者: dr.si    时间: 2009-5-19 23:07
标题: 回复:mri2178:m 50y,双下肢麻木一个多月。
以下是引用pujunzhi在2009-5-18 23:26:00的发言:[br]考虑脊膜瘤,建议增强。

作者: ziyoufeixiang    时间: 2009-5-20 15:47
考虑胸段椎管内脊膜瘤
作者: 影像孺子牛    时间: 2009-5-20 18:01
考虑胸段椎管内脊膜瘤。
作者: heroin29    时间: 2009-5-20 21:03
顶大家
作者: 郭凯    时间: 2009-5-20 23:52
考虑脊膜瘤,建议增强!
作者: 黑白光影    时间: 2009-5-21 00:19
考虑胸段椎管内脊膜瘤。
作者: jiangjing    时间: 2009-5-22 01:10
考虑脊膜瘤,[髓外硬膜下等t1等t2信号病变】建议增强
作者: zyx168    时间: 2009-5-23 17:31
信号较均匀,脊膜瘤?
作者: 帅河马    时间: 2009-9-6 02:50
学习了
作者: 影像孺子牛    时间: 2009-9-6 05:17
谢楼主反馈病理结果,学习了。
作者: 黑白光影    时间: 2009-9-6 06:12
谢楼主反馈结果,学习了.
作者: 拾荒者    时间: 2009-9-6 06:30
谢谢楼主反馈结果!病灶呈类圆形,t1等信号,t2略高信号,脊髓受压改变,应该是脊膜瘤典型表现。不同于神经鞘瘤的长t1,长t2表现。
作者: 泪洒红尘    时间: 2009-9-6 17:37
谢楼主反馈病理结果,学习了。
作者: 随光逐影    时间: 2009-9-6 20:02
感谢楼主反馈病理结果。
作者: 影像之路    时间: 2009-9-7 17:24
谢楼主反馈结果,学习了.
作者: dyqct    时间: 2009-9-7 18:42
学习了。
作者: shibing    时间: 2009-9-8 00:28
考虑脊膜瘤
作者: ailuanfei    时间: 2009-9-8 19:04
脊膜瘤
作者: 37度    时间: 2009-9-11 21:20
谢谢楼主反馈结果!病灶呈类圆形,t1等信号,t2略高信号,脊髓受压改变,应该是脊膜瘤典型表现。不同于神经鞘瘤的长t1,长t2表现。
作者: sdzyy    时间: 2009-9-12 01:57
谢楼主反馈病理结果,学习了。
作者: panyishengct    时间: 2009-9-13 19:27
考虑胸段椎管内脊膜瘤
作者: 又闯桃花园    时间: 2009-9-13 20:13
标题: 回复:mri2178:m 50y,双下肢麻木一个多月(结果已公布)。
中部胸段椎管内可见梭形病灶影,呈t1等信号,t2等高信号,病灶信号较均匀,边缘清晰。
考虑:中部胸段椎管脊膜瘤
作者: ZHULONG    时间: 2009-12-30 16:47
典型  感谢
作者: zxczxc    时间: 2012-1-16 14:46
胸段脊髓内脊膜瘤。
作者: zyyzzy    时间: 2012-6-9 23:17
脊膜瘤可能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