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X6212:男 65 岁 原有慢支病史多年 [打印本页]

作者: 帅河马    时间: 2009-8-19 19:56
标题: X6212:男 65 岁 原有慢支病史多年
现咳嗽,咳痰,气喘,发热(详细度数不详)10余天,体型消瘦;
职业务农、夹米。
在外院胸片提示占位,来我院ct检查。
(外院胸片)请大家仔细讨论一下,有结果我一定告知大家。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9-8-19 13:02:05 修改过]

作者: 帅河马    时间: 2009-8-19 20:05
该患者ct片http://www.radida.com/radinet/read.php?tid=57254
作者: zxl51642    时间: 2009-8-19 21:18
慢支、肺气肿,双肺继发性tb,左肺门占位不排除。
作者: leihencan    时间: 2009-8-20 00:06
考虑慢支、肺气肿,双肺继发性tb,干酪性肺炎。
作者: jiahui7z    时间: 2009-8-20 02:34
首先考虑tb,年龄较大,警惕ca.
作者: 随光逐影    时间: 2009-8-20 03:46
1)考虑左肺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炎,两肺转移。2)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肺气肿。
作者: gyldb    时间: 2009-8-20 05:11
考虑
1:慢支、肺气肿;
2:双肺继发性结核;
3:占位待排。
作者: ZHANGZHONGSHOU    时间: 2009-8-20 05:26
标题: 回复:x6212:男 65 岁 原有慢支病史多年
以下是引用随光逐影在2009-8-19 19:46:00的发言:[br]1)考虑左肺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炎,两肺转移。2)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肺气肿。

建议纤维支气管镜活检。
作者: 非诚勿扰007    时间: 2009-8-20 05:56
1 双肺感染性病变。
2 左肺门占位性病变。
作者: gaoyang8    时间: 2009-8-20 06:14
1)考虑左肺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炎,两肺转移。2)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肺气肿。
作者: zhanggenliang    时间: 2009-8-20 06:55
考虑肺炎继发结核。期待结果
作者: 拾荒者    时间: 2009-8-20 07:12
考虑慢支并感染、肺气肿,建议抗炎治疗复查。
作者: dr.yang    时间: 2009-8-20 07:30
1)考虑左肺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炎,两肺转移。2)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肺气肿。--支持
作者: yuhongjun    时间: 2009-8-20 14:18
考虑
1:慢支、肺气肿;
2:双肺继发性结核;
3:占位待排。
作者: jinguoji    时间: 2009-8-20 17:36
考虑慢支并感染、肺气肿,左肺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炎待排,建议抗炎治疗复查。
作者: hexue    时间: 2009-8-20 18:57
1)考虑左肺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炎,两肺转移。2)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肺气肿。
作者: zjzjr    时间: 2009-8-20 19:22
考虑慢支并感染、肺气肿,建议抗炎治疗复查。
作者: 破釜沉舟    时间: 2009-8-21 00:05
先排除肺泡癌。另问楼主“夹米”何意?
作者: 沉默是金    时间: 2009-8-21 02:10
不除外尘肺
作者: zh3h3    时间: 2009-8-21 02:30
标题: 回复:x6212:男 65 岁 原有慢支病史多年
以下是引用随光逐影在2009-8-19 19:46:00的发言:[br]1)考虑左肺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炎,两肺转移。2)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肺气肿。

支持!
作者: PANPAN    时间: 2009-8-21 08:05
标题: 回复:x6212:男 65 岁 原有慢支病史多年
以下是引用yuhongjun在2009-8-20 6:18:00的发言:[br]考虑[br]1:慢支、肺气肿;[br]2:双肺继发性结核;[br]3:占位待排。  [br]  [br]

作者: 鱼风医生    时间: 2009-8-21 09:07
支持楼上
作者: ljwdlove    时间: 2009-8-25 22:29
慢支继发感染,肺气肿 !
肺结核可能性!
左肺门处肿块考虑占位,不排除双肺转移。
作者: shibing    时间: 2014-8-18 17:02
标题: Re:X6212:男  65 岁  原有慢支病史
慢支、肺气肿,双肺继发性tb,左肺门占位不排除。 ct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