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骶骨病变的诊断与鉴别 [打印本页]

作者: jcm0408    时间: 2004-11-22 15:06
标题: 骶骨病变的诊断与鉴别
骶骨病变鉴别

骨巨细胞瘤
又称为破骨细胞瘤、髓样瘤、出血性骨髓炎,较常见,在良性骨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骨巨细胞瘤好发于成年人,以股骨下端最多见,胫骨上端次之,发生于脊柱者较少见。ct表现:骨巨细胞瘤的骨质破坏多呈偏心性多房状、膨胀性及皂泡状改变,其内可见厚薄不一的骨性间隔,脊柱骨巨细胞瘤可有明显的侵袭性,可同时累及椎体、附件、椎间盘及其它椎体,可伴有椎旁软组织肿块。恶性者除边界不清者,常可伴有骨皮质的破坏缺损。骨巨细胞瘤肿瘤阴影内可有肥皂泡沫样改变,无散在钙化点。可发生于骶骨上部或偏于骶骨一侧,侵及骶髂关节及部分髂骨,破坏范围位于骶骨中央。病灶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肿块边缘圆钝、光滑,可有少许硬化缘,瘤体内无钙化,与周围正常骨质移行带窄为本病的特点。
脊索瘤
胚胎3-4周出现的中轴支架,到第7周绝大部分脊索为骨组织代替,形成脊柱,其余部分形成椎间盘的髓核,但在脊椎内仍可能有少数残存的脊索细胞,以后可发生脊索瘤,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肿瘤,来源于胚胎脊索残余,典型发生部位为斜坡至尾骨的体中线上。是骶骨中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基本上是原发于骶3-5椎体的肿瘤,但由于很容易向椎管内侵犯,一般也将其归入硬膜外椎管内肿瘤.影像表现为病变部位呈溶骨或膨胀性破坏,边缘模糊不清,部分伴不规则硬化边缘,并破出骨皮质形成较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肿块内呈夹杂散在钙化点。肿瘤呈混杂密度,内部可见散在钙化影。增强后肿瘤实性部份增强。ct表现:软组织肿快,呈分叶状,有钙化,周围骨质破坏,并破坏椎间盘,骨质缺损边缘可有硬化.与转移瘤不易区分.

转移瘤

转移瘤中乳癌,肾癌,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表现为骶骨溶骨性破坏,呈多发溶骨性或膨胀性地图样破坏,边界尚清,均无硬化缘,也不伴有骨膜反应,多数形成或大或小的软组织肿块。脊柱、骶骨多发转移,表现为成骨性破坏,ct表现为絮状、边界模糊的高密度灶,骨小梁增粗、模糊,成骨性转移瘤不伴软组织肿块形成。

骨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发病年龄为6个月~74岁,以20~40岁多见,骶骨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上部骶椎,多表现为溶骨破坏,有不同程度的膨胀,肿瘤多偏于一侧,可侵犯骶髂关节甚至髂骨,可有软组织肿块,但较少突入盆腔,骶孔与骶管的内压性扩大和变形,边缘明显硬化,甚至破坏,是骶骨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瘤体向外生长,形成骶前软组织肿块,轮廓清楚,密度均匀。

软骨肉瘤 
均表现为以骶髂关节为中心的地图状骨质破坏,边界模糊,形成较大的软组织肿块,瘤体内多量点片或环状钙化,伴绒毛状骨膜反应,瘤体中心伴坏死。瘤体内环状或弧形钙化示为软骨钙化,结合其它特点可考虑本肿瘤。

畸胎瘤 
表现为尾骨前方分房囊性肿物,壁光滑,与肿物组织分界清。

软骨母细胞瘤

病灶呈大片地图状溶骨性破坏,伴不完整硬化边缘,瘤体内未见明显钙化。

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
 
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ct表现为骶骨不规则的破坏,边界不清,伴较大软组织肿块,瘤体内可见多量絮状、斑片、弧形高密度影,钙化灶边缘毛糙。

脊柱多发血管内皮瘤
骨血管内皮瘤介于良恶性之间,呈弥漫浸润生长,不转移。脊柱多发血管内皮瘤多个椎体及骶1受累,平片示多发大片溶骨性破坏,mri示多个椎体边界清楚的破坏,并形成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

骶骨血管瘤
 
ct无阳性改变,mri示骶1右缘硬币状短t1长t2信号,内有数条较粗的低信号示骨小梁。

鉴别

1、年龄与部位 嗜酸性肉芽肿多在5-10岁,巨细胞瘤则在20-40岁年龄段,脊索瘤、神经类肿瘤、转移癌与肉瘤多在40岁以上,骨结核以青年多见。比较有价值的定位特点:脊索瘤以s3为中心,居中轴;巨细胞瘤则以骶骨翼常见,而结核以s1椎体为主。神经类肿瘤常发生于骶孔。
2、骨质破坏特点:膨胀性骨质破坏以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常见,偶可见于脊索瘤及其它肿瘤,压迫性骨质吸收以良性神经类肿瘤最常见,骶孔下骶管的内压性扩大或变形、破坏,为骶骨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表现;溶骨性骨质破坏以脊索瘤为多见(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恶变、结核、骨髓炎、嗜酸性肉芽肿等,但骨髓为破坏范围较广,周边常有程度不一硬化,肉芽肿与结核于破坏区内常见高密度死骨,脊索瘤、软骨瘤或肉瘤常见钙化。文献报道沿多个骶骨孔蔓延的病变应首先考虑结核。
3、软组织肿块的影像特点及其病理基础:结核、骨髓炎肉芽肿的软组织块影为脓肿形成或炎性肉芽组织,呈基底贴近骶骨的半圆形或长条不规则形块影,长轴大于前后径。ct值常较低,mri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无强化或呈典型环形强化,分界不清,不易引起盆腔器官移位或移位轻,肛门指检肿块柔软且压痛明显;巨细胞瘤软组织块影由于肿瘤膨胀性生长并突破骨皮质而引起,常较大,圆形,质硬,影像上表现为直径大于5厘米的软组织块影,呈分房状,并呈典型分格状强化,mri像可见肿块周边典型的低信号带,与邻近结构分界清。脊索瘤则为肿瘤组织穿破骨皮质或同时伴软组织.浸润,影像表现为中等偏大,边界清或不清,其内见残存骨嵴与钙化。肉瘤、转移癌、恶性神经纤维瘤块多为瘤组织浸润软组织所致,以肉瘤较大,其内常见液化坏死,并示不规则强化,邻近结构易受侵致分界不清。
4、病灶向周围侵犯的特点 除了软组织肿块外,对其它邻近结构的侵犯表现如下:结核、骨髓炎常引起椎间盘信号改变,尤其是结核可作为重要依据,且结核多伴椎间隙狭窄,易向后破坏椎板;巨细胞瘤易形成包骶髂关节肿块,但髂骨很少破坏,作者认为此征象对巨细胞瘤诊断有特殊参考价值;脊索瘤多引起椎管扩大;肉瘤、转移瘤恶性神经纤维瘤与良性巨细胞瘤恶变则常侵犯邻近结构,分界不清,如骶髂关节、髂骨翼,椎管与盆腔器官。
脊索瘤非常罕见,由原始脊索残留物发生,好发于脊柱两端,即常发生于骶骨或接近颅骨的基底部,疼痛是位于骶尾区的脊索残留物发生,好发于脊柱两端,即常发生于骶骨或接近颅骨的基底部,疼痛是位于骶尾区的脊索瘤比较恒定的特点.当肿瘤发生于枕区颅底部时,症状可涉及任何颅神经,由于受累的眼神经引起的症状最常见.作出诊断前症状已存在数月或数年,脊索瘤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09-6-14 23:40:10 修改过]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