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CT25964:女性,37岁。左耳听力下降,间断性耳痛半年余。【
[打印本页]
作者:
fanshl
时间:
2010-4-24 13:57
标题:
CT25964:女性,37岁。左耳听力下降,间断性耳痛半年余。【
【结果公布:
http://www.radida.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923
】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10-4-24 13:40:14 修改过]
作者:
yangyudong333
时间:
2010-4-24 14:05
左颞部膨胀性骨破坏,考虑骨巨可能性大。
作者:
卜一
时间:
2010-4-24 16:24
左颞骨鳞部膨胀性骨质破坏,周边形成软组织肿块,并累及左侧外耳道。左侧乳突气化较差。支持考虑:骨巨可能性大。另:慢性乳突炎!
作者:
沉默是金
时间:
2010-4-24 18:18
考虑:骨巨可能性大
作者:
深泽交通
时间:
2010-4-24 18:37
考虑息肉性中耳炎 但不除外占位
作者:
zxl51642
时间:
2010-4-24 18:38
标题:
回复:女性,37岁。左耳听力下降,间断性耳痛半年余。
以下是引用
yangyudong333在2010-4-24 6:05:00
的发言:
[br]左颞部膨胀性骨破坏,考虑骨巨可能性大。
支持!鉴别:abc、软骨母。
作者:
sunbin
时间:
2010-4-24 19:08
支持颞骨膨胀性骨质破坏,似有骨性包壳,周边形成软组织肿块累及外耳道,左侧乳突透光度低。支持考虑骨巨,慢性乳突炎。
作者:
muzi888
时间:
2010-4-24 19:47
骨巨可能性大
作者:
黑白光影
时间:
2010-4-25 07:02
考虑骨巨可能,动脉瘤样骨囊肿不排除。
作者:
随光逐影
时间:
2010-4-25 16:38
考虑左侧颞骨良性骨肿瘤或骨肿瘤样病变(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
作者:
随光逐影
时间:
2011-1-22 07:52
病理诊断: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感谢楼主反馈结果,学习了。
作者:
37度
时间:
2011-1-22 16:51
病理诊断: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感谢楼主反馈结果,学习了。
作者:
拾荒者
时间:
2011-1-22 21:39
病理诊断: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感谢楼主反馈结果及提供学习资料!。
作者:
yuhongjun
时间:
2011-1-23 13:46
病理诊断: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感谢楼主反馈结果,学习了。
作者:
ct诊断高手
时间:
2011-1-23 17:30
病理诊断: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感谢楼主反馈结果,学习了。
作者:
pujunzhi
时间:
2011-1-25 10:46
病理诊断: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感谢楼主反馈结果,好病例,学习了。
作者:
景怡
时间:
2011-1-25 22:00
病理诊断: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感谢楼主反馈结果,学习了。
作者:
三生有幸
时间:
2011-3-15 20:06
病理诊断: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感谢楼主反馈结果,学习了。
作者:
zxczxc
时间:
2013-11-12 20:46
左侧颞骨骨巨细胞瘤 ,侵入左侧外耳道。
作者:
lihuuuu
时间:
2013-11-28 06:50
头颈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头颈,颈部,部巨,巨细,细胞,胞修,修复,复性,性肉,肉芽,芽肿,肿
分享到: 0作者:刘军(综… 来源: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0年第24卷第1期 2005-1-8 20:26:51
摘要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uve granuloma ,GCRG)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病变,具有局部侵袭性,容易诊为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GCT)。本文就对头颈部GCRG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问题综述如下。
关键词:头颈部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1953年,Jaffe首次介绍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CRG),认为GCRG为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是外伤性骨内出血而引起的增生性修复反应,具有局部侵袭性。Jaffe的贡献在于提出GCRG是一种非肿瘤病变,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接受,但是对“外伤和修复”的说法提出质疑,因为并非所有的病人都有外伤的病史,有人甚至提出应当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这一名词删去“修复性”[1]。
继Jaffe首次报道了下颌骨GCRG以来,相继有蝶骨、筛骨、颅底、颞骨、眶骨、颅面骨。手脚的小骨和四肢长骨等部位GCRG的个案报道。GCRG的发生率很低,约占骨良性病变的7%[1]。头颈部GCRG很少有人报道,原因如下:一是本病确实罕见;二是人们对本病的认识尚不够全面,有待于深入研究[2]。
【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对GCRG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有以下几种学说:①外伤,Jaffe等认为GCRG是外伤引起骨内出血而继发的修复性反应[3],因此,病变中可见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着。但也有人提出患者的病变部位常无明确外伤史[3~5];②炎症,如同其他慢性炎症一样,在GCRG中巨细胞是作为异物巨细胞起作用。Katz和Hirsch认为GCRG是骨内出血的结果,出血后形成炎症过程,另外炎症也可造成骨内出血;③妊娠,妊娠有利于GCRG病变的发生和生长;④性别,女性发病率较高,也有人认为男女发病率无差别[4];⑤年龄,年青人居多,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6,7]。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和病变大小有关。
1.颞骨GCRG。1974年首次由Hirschl和katz报道,主要症状有疼痛,局部包块,听力下降(常为传导性耳聋),面部麻木或面瘫,其它耳部症状有耳堵塞感和耳鸣,随着病变发展可引起眩晕[3,4,6,7]。除面部神经易受累外,三叉神经也可以受累,累及颅内可出现相应症状[2,7]。
2.眶骨GCRG.可致突眼、视力下降或失明、眼球运动受限、视野改变、眼底水肿、内眦包块。累及颅内可有相应症状发生。
3.下颌骨、上颌骨GCRG。可以有疼痛、局部包块、牙齿松动或吸收脱落等症状。
【组织病理学】GCRG的组织特点:病变纤维化明显,基质中成纤维细胞呈椭圆形或梭形,并大量增生;多核巨细胞大小不一,分布不规则;有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着;有类骨质或新骨形成,有较多炎性单核细胞。GCRG的侵袭性主要是由于病变中基质细胞增生而非巨细胞增生扩展所致[7]。
【影像学】①X线检查:病变周围骨缺乏硬化现象,病灶境界清楚,病变部位无骨膜反应[3];②CT检查;表现为非特异性溶骨病变[6];③MRI检查;T1、T2加权均为低信号影像[6]。
【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对治疗的反应可得出正确诊断,但是,应与骨巨细胞瘤(GCT)、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性棕色瘤、良性成软骨细胞瘤、骨纤维性结构不良、颌骨肥大症、非成骨纤维瘤、骨肉瘤相鉴别[1,6,8,9]。
1.GCRG与骨巨细胞瘤(GCT):曾有人认为GCRG是GCT的不同表现形式,近年来通过DNA研究发现,GCT的巨细胞呈明显异质性,支持GCT为低度恶性肿瘤,除组织学已够肉瘤标准的划入恶性骨巨细胞瘤外,ⅠⅡ、级区分已无意义,应分别属于潜在恶性和低度恶性肿瘤,GCT的复发率为30%~50%,恶变率为5%~10%。由于GCRG与GCT之间临床和组织学特点有重叠[2,3],单靠组织学来鉴别很困难,应结合临床特点,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组织学分析,对治疗的反应来鉴别。①发病年龄:GCRG好发于20~40岁,而GCT好发于60~80岁[6],很少发生在20岁以前[2]。②发生部位:GCRG好发于下颌骨、上颌骨,其它部位少见[2,7],GCT好发于长骨,也有发生于颅骨的报道,但通过回顾复习,许多颅骨GCT的诊断不能成立[2~4];③临床表现:GCRG与GCT的鉴别要点在于对治疗的反应,GCRG术后复发率低,无恶变转移;GCT易复发,并有恶变、转移的报道[3,8,10];④影像学:在影像学方面GCRG与GCT难以区分[5]。⑤病理组织学:GCRG巨细胞较小,大小不一,分布不规则,纤维化明显,有大量梭形成纤维细胞,有较多炎性单核细胞,常有类骨质或新骨形成。约75%有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积[6,9];GCT为肿瘤,巨细胞核较多,且巨细胞大小一致,分布较均匀,炎性成分少或没有,有坏死病灶存在者约占3%,且有较高的丝分裂像。GCGR与GCT两种病变之间有重叠表现,有时难以区分[2,3]。
2.GCRG与动脉瘤样骨囊肿(ABC):ABC与GCRG病理改变相似,也是对骨内出血的非肿瘤性修复过程,而且发病年龄相似[3]。ABC的病因可能与外伤或前期有GCT成骨纤维发生结构不良等病变有关。ABC好发于长骨和胸椎,面骨少见,常有较大出血池,周围有扁平梭形细胞,在囊性包块中多核细胞分布规划,常有固定比例[2~4,8]。MRI检查ABC:T1、T2加权均为高信号影像,而GCRG为低信号影像[6]。
3.GCRG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性棕色瘤:通过检血测血或尿中的钙、磷、肾原性cAMP、甲状旁腺激素、磷酸盐水清除率、磷酸钾以及尿羟脯氨酸水平可以加以鉴别[2~4]。
【治疗和预后】虽然GCRG为非肿瘤良性病变,但具有局部侵袭性,应当积极治疗,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1.刮除术:GCRG有自行缓解的倾向,故有人认为对下颌骨GCRG单纯行刮除术即可达到治愈目的[6],但有文献报道单纯刮除复发率较高。
2.放疗:关于是否放疗争论很多,有文献报道放疗对GCRG无作用,且有恶病变的可能[4],因此,只有当GCRG累及颅底等较复杂结构,难以彻底切除病变时,才考虑术后放疗,放疗应采用小剂量,高电压放疗[1,2,6]。
3.手术切除:只要有可能。彻底手术切除是最佳方案[2,8]。手术时应考虑美观和功能重建问题,尤其是颞颌关节,因为颞颌关节破坏可能导致咬合错位、功能障碍、运动受限、神经损伤、耳聋、缩颌,甚至可伤及中颅窝及脑组织[4,10]。
GCRG的复发率为10%~15%[1,2],也有人报道为69~75%[3],但无局部和远处转移的报道。
总之,从目前的观点看,对于GCRG,彻底切除病变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应加强随访定期做CT复查。
参考文献
1 Alappat JP et al.Br J Neurosurg,1992;6:71~74
2 Ciapetta P et al,Surg Neurol,1990;33:52~56
3 Oda Y et al.Cancer.1992;70:2642~2649
4 Tallan EM et al.Otolaryngol Head Nead Neck Surg,1994;110:413~418
5 Reed L et al.J Neurosurg,1994;80:148~151
6 Lewis ML et al.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94;103:826~828
7 Maruno M et al.Surg Neurol,1997;48;64~68
8 Saleh EA et al.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4;111:314~318
9 Bertoni F et al.Cancer,1992;70:1124~1132
10 Ung F et al.Ot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8;118:525~529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