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CT27820:胸部增强 [打印本页]

作者: 快乐男生    时间: 2010-7-21 02:33
标题: CT27820:胸部增强
m25y,咳嗽咯血20天,b超:左侧胸腔内低实回声团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10-7-20 19:45:07 修改过]

作者: 快乐男生    时间: 2010-7-21 02:52
增强为什么左侧肺密度低些?
左侧胸腔是积液吗?密度为什么哪么高?平扫时密度也是40hu左右?性质?
作者: 卜一    时间: 2010-7-21 02:55
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左肺外压性肺不张吗,不排除肺门区占位。建议:胸水吸收后复查,必要时行纤支镜检查!另:右侧胸腔 心包少量积液!
作者: jiazhirong    时间: 2010-7-21 03:33
左侧大量胸腔积液,胸水吸收后复查,必要时行纤支镜检查.
作者: 快乐男生    时间: 2010-7-21 04:05
什么水哟,那么高的密度。
作者: fengyuzhe1970    时间: 2010-7-21 04:18
左肺占位可能
作者: xiongneo    时间: 2010-7-21 04:42
考虑左肺癌,胸腔积液。肺不张。胸膜间皮瘤不除外。(腋窝淋巴结肿大)
作者: yuhongjun    时间: 2010-7-21 04:45
左侧大量胸腔积液,胸水吸收后复查,必要时行纤支镜检查.
作者: 快乐男生    时间: 2010-7-21 04:49
肺癌/?,左侧胸膜有钙化哟?说明病程长哈。另外年龄小
作者: 学无崖    时间: 2010-7-21 05:39
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左肺外压性肺不张吗,结核性?,建议进一步检查
左肺门小淋巴结融合致左肺阻塞性肺气肿?
作者: ydx_74    时间: 2010-7-21 05:46
包裹性积液,钙化,外压性不张,多考虑结核性
作者: zxl51642    时间: 2010-7-21 07:20
标题: 回复:ct27820:胸部增强
以下是引用学无崖在2010-7-20 21:39:00的发言:[br]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左肺外压性肺不张吗,结核性?,建议进一步检查[br]左肺门小淋巴结融合致左肺阻塞性肺气肿?

作者: BrightKing    时间: 2010-7-21 07:21
标题: 回复:ct27820:胸部增强
首先还是很支持您的见解,但除外您所说的,想请教几个问题:
1、左肺透亮度较右肺高,气肿?那么请教一下是什么原因呢?
2、局部压缩性肺不张,肺门情况不清楚,肺门有无病变要不要排除?如果肺门有病变,那么在没有不张的部分炎症应该很明显?
3、结合年龄、病史,那么咳嗽咳血20天以前的症状不知道,现在也没有其他结核可靠的临床症状
作者: 快乐男生    时间: 2010-7-21 07:39
左肺门小淋巴结融合致左肺阻塞性肺气肿?
为什么不考虑支气管内膜结核?
作者: 施明    时间: 2010-7-21 14:21
结核所致
作者: dhlyq    时间: 2010-7-21 15:40
左侧大量胸腔积液,胸水吸收后复查,多考虑tb性
作者: CYJ3678089    时间: 2010-7-21 16:30
大量胸腔积液,肺组织受压萎缩不张
作者: jiazhirong    时间: 2010-7-21 17:12
左侧大量胸腔积液,胸水吸收后复查, 心包少量积液!必要时行纤支镜检查.
作者: xuchzh_8807    时间: 2010-7-21 17:31
多考虑结核吧
作者: lyb999    时间: 2010-7-21 17:41
左肺结核并结核性脓胸。抽液后复查,以排除占位
作者: 王国学    时间: 2010-7-21 17:58
左肺占位可能
作者: cfililiu    时间: 2010-7-21 18:15
左肺结核,左侧胸膜结核
作者: jsgdoctor    时间: 2010-7-21 18:24
左侧大量胸腔积液,胸水吸收后复查.
作者: 随光逐影    时间: 2010-7-21 19:33
1)左肺继发性肺结核并节段性肺不张,左侧肺气肿。2)左侧包裹性胸腔积液+胸膜肥厚、钙化,右侧少量胸腔积液。
作者: LIAOQIANG    时间: 2010-7-21 21:20
考虑结核性胸膜炎,建议胸水检查以除外胸膜间皮瘤。
作者: dr.yang    时间: 2013-9-13 07:04
1)左肺继发性肺结核并节段性肺不张,左侧代偿肺气肿。2)左侧包裹性胸腔积液+胸膜肥厚、钙化,右侧少量胸腔积液。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