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CT00260:[原创]脑出血引流术后 [打印本页]

作者: ysbzx    时间: 2004-5-6 19:51
标题: CT00260:[原创]脑出血引流术后
女,56岁,三个月前因脑出血作穿刺引流,术后一个月持续发热,ct增强发现脑脓肿,一个月前行脑脓肿引流术,病人恢复良好,5天拔出引流管,二十几天后复查准备出院, ct发现在原引流管的部位有高密度影,原引流管ct值为90左右,现高密度影ct值为150 。请问:现在的高密度影是引流管残留还是钙化?
请大家讨论。

001327957 (81.14 KB, 下载次数: 216)

A01.jpg

001327958 (67.84 KB, 下载次数: 232)

A02.jpg

001327959 (93.25 KB, 下载次数: 235)

A03.jpg

作者: ysbzx    时间: 2004-5-6 19:53
大家讨论吧,有结果的
作者: qiuazhang    时间: 2004-5-6 20:44
如是“引流管残留”拔出来的引流管一看不就清楚了。
除钙化外,还有可能是增强时凝固的造影剂。
以上的片子都是拔出引流管后做的片子吗?
作者: yyq427    时间: 2004-5-7 00:07
图片说明:第1-4幅为平扫,5-7为增强,1-7为拔引流管前的ct图像;8-10 为拔管二十几天的增强扫描,最后4幅为3mm薄层平扫。
作者: slc0002slc    时间: 2004-5-7 00:57
应该是引流管残留吧
ct值升高是造影剂因素或测量误差。
作者: zq89    时间: 2004-5-7 02:24
高密度灶形态规整,边界较清,有可能是引流管残
作者: shaobaofu    时间: 2004-5-7 03:00
引流管。
作者: zengshuai    时间: 2004-5-7 03:36
引流管残留可能性大。[emb6]
作者: jiajie    时间: 2004-5-7 06:01
引流管。

[emb6]
作者: 汪涛同志    时间: 2004-5-7 06:34
真的很奇怪,是不是引流管问问临床医生不就知道了?非要这样分析?
作者: zhanyong    时间: 2004-5-7 06:38
是啊。应该密切结合临床啊,总不能临床医生做完事后让我们在猜他们是如何操作的吧!
作者: yyq427    时间: 2004-5-7 06:58
脑外医生认为,拔引流管非常顺利,不可能是残留。
作者: 张颖6606521    时间: 2004-5-7 07:54
是不是引流管不能轻易说出啊,不过倒有可能是引流管造成的
作者: m71094h    时间: 2004-5-7 08:39
这样高的密度,除了   骨和残留的异物 不可能有其他的了
作者: sxjj1024    时间: 2004-5-7 18:27
我认为可能是引流管拔除术后引流通道的激化、钙化。
作者: luckyfq    时间: 2004-5-8 01:36
觉得是引流管残留!外形特别规则,估计是你们外科医生为了逃避责任才那么说的 !
作者: woaixct    时间: 2004-5-8 05:31
为什么不给一个骨窗?
不考虑任何因素,就图片而说。意见;引流管残留
作者: 向医生    时间: 2004-5-8 07:12
还是用引流管残留好解释一些。出血灶密度没有哪么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密度会降低,如果是钙化,出现的时间也太快了吧?
作者: ganzi    时间: 2004-5-8 18:15
只有引流管残留好解释
作者: wchgh    时间: 2004-5-8 20:40
标题: 回复:病例260:[原创]脑出血引流术后

作者: 阳光    时间: 2004-5-8 23:09
残留的引流管。
作者: yxyxjs    时间: 2004-5-8 23:49
看高密度影呈规则条状影,不是伪影,更不是造影剂残留,可能为引流管残留影或血肿机化影。
1.从左侧脑表面深入到顶叶深部的条状高密度影,其走行、形态与原来引流管一致,且远端尚有积气残留。如果引流管已经拔除,那此处应该是一个隧道样稍低密度影,或者呈条状软化灶,不可能有高密度影出现。
2.造影增强的造影剂是注射到血管里的,再通过血液循环从肾脏排泄。因为脑组织有血脑屏障,所以造影剂不可能直接进入到脑细胞内,更不可能到术后残腔里去,如果这样要不是局部动脉瘤破裂,要不就是局部血管瘘形成,那病势将非常凶险。还有可能就是当时直接将造影剂注入到引流管内,做过残腔瘘道造影,但一般造影过后,会把造影剂抽出,或通过引流排出体外;既是少量残留脑内,因现在使用的都是非离子型有机碘造影剂,也马上会被组织吸收,不会残留那么多的沉积。所以不可能是“增强时凝固的造影剂”。
3.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残腔内出血,血液积聚凝固、机化,也可以引起高密度的条状影。/比酷
作者: yangxuedong    时间: 2004-5-9 00:14
钙化无论是形态还是出现的时间都不太符合,我更倾向于残留的管子。
作者: ysbzx    时间: 2004-5-9 00:33
最后一次ct后马上作了手术,结果证实为钙化!!
作者: yyq427    时间: 2004-5-9 04:28
本病例主要的焦点是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形成这样的钙化。经我们详细询问手术过程,手术中,颅骨开孔比较大,植入引流管成功后,将钻孔产生的碎骨片填回了开孔部位。我们考虑,拔除引流管后,碎骨片沿引流管形成的窦道进入颅内,相当于一次植骨,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钙化。
作者: yxyxjs    时间: 2004-5-9 05:23
不好解释为植入的碎骨片及其钙化,根据引流管开孔大小,所碾碎的颅骨碎片呈碎末状,或小片状,量也很少,即使这样,在里面的骨碎片由于缺少营养,也会成为死骨。
故最有可能是引流道内同时伴有出血,形成管状机化(钙化)。[emb10]
作者: 门国锋    时间: 2004-5-9 06:45
看一下引流管 不就可以了 真弱
作者: 门国锋    时间: 2004-5-9 06:53
白姐  在哪搞来的片子
作者: 九目段    时间: 2004-5-9 16:31
门国峰先生,
笑人废话多,自己更滂沱;
白姐既然识,请客日迟迟。
作者: 九目段    时间: 2004-5-9 17:28
“钙化”之结果,我相信!看来“残留说”不正确。
为什么钙化?的确叫人难以理解,虽有“机化说”和“碎骨说”,但都有解释不尽的地方,比如“机化说”,复查ct的时间是下引流管20天,就已经管形钙化了,也许发生钙化的时间要更早,这么短的时间出血再钙化?这个时期正是等、低密度时期,要是机化也需2个月或更多的时间,如果是机化,不符合病理生理。在说说“碎骨说”,我觉得它比“极化说”更站不住脚,引流道随着引流管的抽出而基本闭合,即使碎骨可能进入,也不会进入到脑室那么深,而且形成钙化的形态也不会这么完整成型。如果这两种说法可以站住脚的话,应该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常见的并发症,那为什么那么多的下引流管的患者都不会发生如此情况,单单此患者发生了呢?所以我认为可能或一定与这位患者个体有关,分两个方面:
1、内在的问题,该患者是否患有某种其他的疾病,而使钙磷代谢紊乱,由于引流管的局部刺激,导致钙盐沉积而脑组织钙化。
2、外在的问题,外在的问题主要是“药物说”,患者是否应用了某重药物会加速钙盐的沉积。
或者说这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比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缺乏导致胰岛素依赖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成骨作用减弱,钙磷代谢紊乱,然后应用胰岛素治疗后,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降低,成骨和钙盐沉积作用增强,而使引流管表面很快形成钙化,这是我举的一个例子,该患者是否有这种情况我不得而知。
也就是说我的意见是“疾病说”或“药物说”或兼有之。
作者: ygc    时间: 2004-5-10 04:21
真不好说,还是结合临床吧.
作者: yyq427    时间: 2004-5-11 03:23
本例患者没有代谢疾病、糖尿病等,我想感染性病变是加速钙化的一个因素。
作者: 九目段    时间: 2004-5-11 14:25
感染性病变为什么会加速钙化?
作者: 权世辉    时间: 2004-5-13 23:53
谁做的 也太狠了吧
作者: 迷徒者    时间: 2005-1-1 05:58
是啊,这钙化也太规则了
作者: 悬壶济世    时间: 2005-8-13 02:31
这钙化也太快了。
作者: hexue    时间: 2009-7-25 07:54
谢谢 学习了
作者: 吴医师    时间: 2010-1-13 19:01
谢谢 学习了
作者: zlh    时间: 2010-1-14 20:04
学习了,长见识。
作者: zxczxc    时间: 2010-4-27 23:16
引流管钙化,一个月时间,真是学习了。
作者: zxczxc    时间: 2013-4-29 21:20
引流管径路钙化,学习了。
作者: 710818524    时间: 2013-5-2 18:54
脑组织在多方面作用下(如药物、血液、再感染及吸收等多方面)围绕引流管形成的管状的钙化影(组织再生与机化)。可能跟术后反复引流有关系,加之病人其他疾病史。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