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CT1897:[转帖]新生儿 [打印本页]

作者: 翁志蓬    时间: 2005-9-26 08:19
标题: CT1897:[转帖]新生儿
说明:这是王维浦会员发布于“ct图库”中的病例。


作者: jiajie    时间: 2005-9-26 15:11
新生儿,双侧大脑半球髓质弥漫性对称性低密度影,基底节小脑脑干及皮层密度正常形成鲜明对比,脑室扩大不明显,考虑海绵状变性或皮质外轴突发育不良。
作者: 东北    时间: 2005-9-26 16:41
[emb6][emb20]
作者: gaozhengyi    时间: 2005-9-26 17:06
阅过病例,新生儿,除小脑、脑干和基底节区外,其他大脑各叶均呈弥漫分布的低密度影,皮髓质交界消失,双额脑沟可见条形高密度影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系统不小反而略大,提示脑组织低密度已经不是以水肿为主了,而是倾向于向坏死后的液化发展,另外双侧大脑半球弥漫分布的脑回状高密度为恢复或尚保留的有血供的皮层组织。
综上所述,我考虑其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鉴于多个脑叶低密度并皮髓质交界消失,分度应为重度,请结合临床。
从图片上看,该患儿预后极差。
作者: yuanfang_22    时间: 2005-9-26 22:20
白质发育不良!~!~(基地节区神经合团部分缺如)
作者: judy160954    时间: 2005-9-27 00:27
晕啊,书到用时方恨少。从分析上看,支持gaozhengyi老师。
作者: lisihao    时间: 2005-9-27 01:53
考虑白质营养不良症,神经鞘磷脂代谢障碍
作者: wanbo2004    时间: 2005-9-27 03:11
跟踪
作者: only    时间: 2005-9-27 04:20
双侧大脑半球多囊状低密度改变,仅双侧基底节、丘脑、小脑形成正常的脑组织,脑室系统扩张。应该是无脑叶型前脑发育畸形。
作者: lushijun    时间: 2005-9-27 04:41
[emb6]2楼意见
作者: hejie    时间: 2005-9-27 05:02
缺血缺氧性脑病(hie),[emb25]双侧大脑半球密度普遍减低,双侧基底节密度增高(反转征)
作者: 尚峰    时间: 2005-9-27 05:20
我觉得是重度hie合并下腔出血,hie有一个特点就是病情越重丘脑的ct值越高,此患儿预后极差。
作者: sunjh2266    时间: 2005-9-27 05:51
阅过病例,新生儿,除小脑、脑干和基底节区外,其他大脑各叶均呈弥漫分布的低密度影,皮髓质交界消失,双额脑沟可见条形高密度影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系统不小反而略大,提示脑组织低密度已经不是以水肿为主了,而是倾向于向坏死后的液化发展,另外双侧大脑半球弥漫分布的脑回状高密度为恢复或尚保留的有血供的皮层组织。
综上所述,我考虑其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鉴于多个脑叶低密度并皮髓质交界消失,分度应为重度,请结合临床。
从图片上看,该患儿预后极差。
作者: caihe    时间: 2005-9-27 06:07
支持4楼分析,考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
作者: 影象王    时间: 2005-9-27 07:01
支持hie的诊断!
作者: guduchunmeng    时间: 2005-9-27 07:05
标题: 回复:ct1897:[转帖]新生儿
以下是引用judy160954在2005-9-26 16:27:00的发言:[br]晕啊,书到用时方恨少。从分析上看,支持gaozhengyi老师。
.这么重的病例太少见了。
作者: aosangwa    时间: 2005-9-27 07:12
[emb6]11楼
作者: kjgj    时间: 2005-9-27 07:32
标题: 回复:ct1897:[转帖]新生儿
以下是引用gaozhengyi在2005-9-26 9:06:00的发言:[br]阅过病例,新生儿,除小脑、脑干和基底节区外,其他大脑各叶均呈弥漫分布的低密度影,皮髓质交界消失,双额脑沟可见条形高密度影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系统不小反而略大,提示脑组织低密度已经不是以水肿为主了,而是倾向于向坏死后的液化发展,另外双侧大脑半球弥漫分布的脑回状高密度为恢复或尚保留的有血供的皮层组织。[br]综上所述,我考虑其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鉴于多个脑叶低密度并皮髓质交界消失,分度应为重度,请结合临床。[br]从图片上看,该患儿预后极差。[br]



               很精彩---------[emb6]        -------随访复查
作者: liannianyouyu    时间: 2005-9-28 02:44
脑内核团正常,灰白质密度减低,即“双圈征”并见有脑沟内条状的高密度。考虑新生儿缺氧性脑病
作者: xiaoniu    时间: 2005-9-28 03:47
新生儿,除小脑、脑干和基底节区外,其他大脑各叶均呈弥漫分布的低密度影,皮髓质交界消失,双额脑沟可见条形高密度影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系统不小反而略大,提示脑组织低密度已经不是以水肿为主,双侧基底节密度增高(反转征)考虑其为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
作者: ssl1_1    时间: 2005-9-28 04:55
考虑其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鉴于多个脑叶低密度并皮髓质交界消失,分度应为重度,请结合临床。
作者: maomaotu    时间: 2005-9-28 04:55
[emb6]
作者: 小翟    时间: 2005-9-28 04:59
这个病很典型    大脑中动脉胎儿时期发育障碍    “积水性无脑畸形”
作者: ligm188    时间: 2005-9-29 01:47
缺血缺氧性脑病(hie重度
作者: no    时间: 2005-9-29 05:37
考虑胎儿期颈内a闭塞引起,hie不支持(1.脑室太大,2,脑内条状高密影不好解释)
作者: chengwei    时间: 2005-9-29 18:45
[emb6]
作者: cw_jxb123    时间: 2005-9-30 03:25
[emb6][
作者: yuanfang_22    时间: 2005-10-3 09:32
终于找到这个帖子了,建议大家查查书,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这是一例比较典型的:积水型无脑畸形
我也是刚经过老师指点,又查了书才知道错的。[emb20]
作者: DDD-WAWJ-1151    时间: 2005-10-4 00:27
[emb12]学海无涯!
作者: tsxhfsk    时间: 2005-10-4 00:32
我考虑其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作者: znxc    时间: 2005-10-4 00:42
我觉得是重度hie合并下腔出血,hie有一个特点就是病情越重丘脑的ct值越高,此患儿预后极差。[emb6][emb6][emb6][emb6]
作者: 梧桐雨    时间: 2005-10-4 02:02
请问二楼,双额叶脑沟内低密度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吗?好象钙化?支持发育不良.
作者: yuanfang_22    时间: 2005-10-5 06:15
强烈要求再次顶置,请大家都再查查书,别但凭感觉诊断~!!~
作者: jiajie    时间: 2005-10-5 06:46
标题: 回复:ct1897:[转帖]新生儿
以下是引用yuanfang_22在2005-10-4 22:15:00的发言:[br]强烈要求再次顶置,请大家都再查查书,别但凭感觉诊断~!!~

暂置顶一周,这个病例估计不会有病理结果,请战友继续讨论。
看两个积水型无脑畸形病例讨论:
http://www.radida.com/radinet/read.php?tid=3467
http://www.radida.com/radinet/read.php?tid=3747
作者: yuanfang_22    时间: 2005-10-5 07:01
积水型无脑畸形的发病机理多认为是胚胎期颈内动脉未发育或发育不良所致。临床上以大脑基本生理功能丧失为其特征。ct表现为大脑半球的全部或部分缺如,由脑脊液所充填,小脑,脑干及丘脑正常,大脑镰结构正常
作者: licgby    时间: 2005-10-5 19:53
刚看完,没看懂!听完别人一说还真是那么回事:)   除小脑和部分神经核团及脑干和脑内大血管走行区可见正常脑实质外,其余脑实质密度普遍减低。考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作者: jiajie    时间: 2005-10-5 20:18
avm要考虑吗?
avm多见于21~30岁,儿童也可发病。avm大体观察,大小差异很大,小的仅几毫米,大的可占据整个脑叶,甚至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导致异常血管间脑组织变性,含铁血黄素沉着,可有脑萎缩,可自发出血,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作者: xiaoniu    时间: 2005-10-5 20:53
阅过病例,新生儿,除小脑、脑干和基底节区外,其他大脑各叶均呈弥漫分布的低密度影,皮髓质交界消失,双额脑沟可见条形高密度影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系统不小反而略大,提示脑组织低密度已经不是以水肿为主了,而是倾向于向坏死后的液化发展,另外双侧大脑半球弥漫分布的脑回状高密度为恢复或尚保留的有血供的皮层组织。
综上所述,我考虑其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鉴于多个脑叶低密度并皮髓质交界消失,分度应为重度,请结合临床。
从图片上看,该患儿预后极差。

精彩![emb6]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分三度)
作者: gaozhengyi    时间: 2005-10-5 22:27
标题: 回复:ct1897:[转帖]新生儿
积水型无脑畸形为极少见的先天性畸形,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为0.2%。其病理学为在胚胎时期胎儿的颈内动脉未发育或发育不良或闭塞,致使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的额叶、顶叶、颞叶未发育或发育不良,形成一个大的囊性结构,而由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小脑、枕叶、部分基底节和丘脑发育基本正常。除此学说之外,还有学者认为先天性宫内感染和宫内缺血缺氧也可为积水型无脑畸形的病因。
积水型无脑畸形大体病理为大脑半球形成囊,囊壁由软脑膜组成,内衬一层神经胶质组织。
临床表现:本病患儿存活率极低,大多在一岁内死亡。轻型者出生后与正常婴儿无异,几个月以后逐渐出现头颅进行性增大,颅缝开裂,囟门饱满并扩大,吞咽困难等表现。颅骨透照实验阳性。
ct表现:双侧大脑半球呈大片状低密度区,为巨大脑脊液密度囊腔所取代,额、顶、颞叶几乎完全消失或残留极少。部分枕叶、基底节及丘脑保存,小脑和脑干发育正常,大脑镰结构均存在。
综上所述,积水型无脑畸形的病理和影象学表现最有特征性的特点是双侧大脑半球为巨大囊腔所取代。而本例患儿大脑半球各脑叶均存在,只是密度明显降低,条线状高密度影为血供尚保留的皮层组织。另外从文献提供的图片上看,积水型无脑畸形的侧脑室及其室壁均消失而和大脑半球融为囊,而本例患儿侧脑室结构存在。故还应该诊断为重度hie,考虑时间已经较长,所以大部分大脑半球组织已趋于液化,仅保留部分皮层组织尚留血供而表现为高密度影。还有一些条形高密度影为新鲜血液密度,考虑为sah。重度hie存活下来的脑组织完全可以形成囊性,与积水型无脑畸形重要的鉴别点在于前者侧脑室存留,但由于脑实质的液化晚期都有扩张。另外病史很重要,hie患儿一般都有窒息缺氧史,而积水型无脑畸形由于为在宫内形成,所以可以无窒息缺氧史。
积水型无脑畸形的病理学和影象表现正如其病名一样为以积水、无脑为特征,但这里说的积水不是脑室积水而是颅腔积水,完全不同于重度hie脑组织坏死液化后的脑改变。

[本贴已被 gaozhengyi 于 2005-10-5 14:48:01 修改过]

作者: gaozhengyi    时间: 2005-10-5 23:09
标题: 回复:ct1897:[转帖]新生儿
ct1197病例有生后重度窒息史,结合其影象表现也应诊断为hie。该病例脑组织坏死范围广,液化较完全。

ct1302病例虽然有大脑半球的囊性变,但是由于后颅窝亦受累,小脑发育小,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征象是第四脑室未显示,故不能排除dandy-walker综合征的可能性。




[本贴已被 gaozhengyi 于 2005-10-5 15:17:22 修改过]

作者: gaozhengyi    时间: 2005-10-5 23:30
yuanfang_22提出就ct1897病例进一步讨论,从而引出积水型无脑畸形和重度hie的鉴别问题。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大家学习。我和jiajie版主积极支持,并且已把该病例置顶,希望大家积极参加讨论,不要灌水。
作者: yuanfang_22    时间: 2005-10-6 20:59
感谢gao老师的资料和指点。
关于积水型无脑畸形和重度hie,我认为虽然病理原因不十分相同,但是病理过程很接近。
积水无脑畸形病因可能为颈内动脉发育不良,造成额,颞,顶叶皮质及白质广泛破坏,液化,形成巨大的囊性结构。囊壁外层为软脑膜结蒂组织,内层由残存的灰质和白质构成(这可能是重度hie的鉴别点)
重度hie的病理为脑血供和气体交换障碍所致的全脑性损伤。主要表现为脑水肿,缺血,液化。小脑,脑干和基地节区的神经合团均可受累(和重度积水畸形的鉴别点)
作者: yuanfang_22    时间: 2005-10-6 21:08
此例患儿亦诊断为:积水型无脑畸形
片示:1 双额,颞,顶叶广泛密度减低,但在脑沟裂处依然可见密度稍高影(应该是残存的白质结构)
2 侧脑室旁白质结构依然可见。反证法-----如果是重度hie患儿,侧脑室旁的白质结构应该首先受累(血管的分水岭区)
3 基地节区神经和团比较完整,小脑和脑干未见明显受累。
综上,积水型无脑畸形可能性大。
作者: guzhongliangddd    时间: 2005-10-7 01:40
我已拜读各位战友的精彩分析。我首先考虑是以灰白质均受侵犯的代谢性脑病,以海绵壮脑白质营养不良{cd}可能性大。其此是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ald_1型}。
作者: xiaoniu    时间: 2005-10-7 21:31
gaozhengyi将ct1197病例诊断为hie。
yuanfang_22将ct1897诊断位积水型无脑畸形。
他们两位的这种坚持己见的精神在很长时间里听到的少了,在这里幸运的听到,感觉十分亲切。此病例讨论到这里,我觉得谁对谁错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有他们这种执着精神已经使我们深受感染。
  真理越辩越明,只有在不断的辩论中真理才显得祢足珍贵,也只有在不断的辩论中得到真理才记忆深刻。我深刻得体会到有他们两位是我们医学界的幸事,是我们影象学界的幸事,更是我们网站的幸事。一个单位有这样的人将会兴旺发达,同样一个网站有这样的人也会兴旺发达。真诚地希望我们网站有更多这样的人才充实,使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作者: sxdongfang    时间: 2005-10-8 01:16
03年的病例,05年又热起来,可见它的价值:

这个小孩除图片外病史太简单,新生儿:是一天的小儿、一周的小儿、还是29-30天的小儿(出生后一月内的小儿都是新生儿。);是顺产的小儿还是难产的小儿;是反应好的小儿还是反应差的小儿。每一点不同都会产生一个不同的结论。我们影像医生拿到片子都会有一个第一印象(结核、肿瘤、炎症等等),就是常见的和表现较为接近的影像可能诊断,但它不是你将要给出的结论。

这个小儿脑基底节区及小脑区应该是接近正常的密度区,而两侧大脑半球的密度应该是密度底的区域(没有ct值,最好有ct值更能说明问题。这一点与大脑血供的不同有密切关系。),沟回存在,说明脑实质是存在的,其中的稍高密度区可能是存在出血的区域(这一点在临床上是诊断重症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一重要依据:不论缺氧面积多大,只要合并有颅内的出血都应该诊断为重症缺氧缺血性脑病。)

单单从片子上看符合重症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表现。

如果是一个较大一点的新生儿、或者是一个顺产的新生儿还有其它一些病可以考虑:比如重症感染病例、重症缺氧病例等等。

请高手指点,见笑!
作者: nhwlp068    时间: 2005-10-8 06:06
考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密度减低为脑组织坏死,期间见条索状高密度为脑组织相对无坏死区,而基底节及小脑呈略高密度,是由于周围坏死的脑组织衬托的结果,我看双侧侧脑室并无明显增大,脑组织坏死液化只有形成软化灶时才会引起负占位效应,此时脑室才会扩大,但脑组织液化坏死形成软化灶需要一定时间,3天不可能形成。
作者: xhsmx    时间: 2005-10-9 18:22
标题: 回复:ct1897:[转帖]新生儿
以下是引用gaozhengyi在2005-9-26 9:06:00的发言:[br]阅过病例,新生儿,除小脑、脑干和基底节区外,其他大脑各叶均呈弥漫分布的低密度影,皮髓质交界消失,双额脑沟可见条形高密度影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系统不小反而略大,提示脑组织低密度已经不是以水肿为主了,而是倾向于向坏死后的液化发展,另外双侧大脑半球弥漫分布的脑回状高密度为恢复或尚保留的有血供的皮层组织。[br]综上所述,我考虑其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鉴于多个脑叶低密度并皮髓质交界消失,分度应为重度,请结合临床。[br]从图片上看,该患儿预后极差。[br]

[emb6]
作者: yanshencun    时间: 2005-10-10 04:11
我本人支持hie.但是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过程.这种科学精神 .学术氛围 这类情节 太少 .            [emb20][emb20]让我们为之鼓掌!!!!!![emb28]
作者: shibing    时间: 2015-5-27 08:45
考虑白质营养不良症,神经鞘磷脂代谢障碍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