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CT29786:女,69岁,行走不稳20年。 [打印本页]

作者: jiajie    时间: 2010-10-27 22:09
标题: CT29786:女,69岁,行走不稳20年。
(结果公布:)
http://www.radida.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347
ct平扫

001071 (99 KB, 下载次数: 33)

1.jpg

001072 (84 KB, 下载次数: 23)

2.jpg

001073 (74 KB, 下载次数: 39)

3.jpg

001074 (40 KB, 下载次数: 35)

4.jpg

作者: 影象小泰斗    时间: 2010-10-27 22:26
颅后窝中线处囊性占位性病变,密度尚均匀,右侧靠近小脑表面可见点状钙化,病史时间较长,良性病变可能性大,考虑:血管母细胞瘤,建议MRI检查
作者: ctkz987    时间: 2010-10-27 22:36
颅后窝中线处囊性占位性病变,密度尚均匀,右侧靠近小脑表面可见点状钙化,四脑室受压推移变窄,病史时间较长,良性病变可能性大,考虑:血管母细胞瘤,建议增强或MRI检查 支持
作者: 随光逐影    时间: 2010-10-27 23:05
1)小脑蚓部囊性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胶质瘤?);建议行CT增强扫描或MRI检查。2)梗阻性脑积水。3)脑白质病。
作者: linyiming    时间: 2010-10-28 01:05
考虑血管母细胞瘤或星形细胞瘤可能?
作者: yuhongjun    时间: 2010-10-28 05:05
1)小脑蚓部囊性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胶质瘤?);建议行CT增强扫描或MRI检查。2)梗阻性脑积水。3)脑白质病。 支持。
作者: 卜一    时间: 2010-10-28 06:04
支持:小脑星形细胞胶质瘤!
鉴别诊断:
1 )血管母细胞瘤—MR表现:①病变多位于后颅窝(小脑半球、蚓部),类圆形,边缘多清楚锐利,轮廓光整。②肿瘤多表现为一个均匀的囊性病灶和一个小壁结节突入其中;T1加权囊性区为低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T2加权囊性区为较高信号,结节为相对低信号。③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入灶内。④增强后;壁结节明显强化,其周围的囊性区无强化。⑤第四脑室常受压,引起幕上脑积水。
2)转移瘤: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的肿块,结节的边缘常规则、光滑,瘤周水肿更明显,可为多发肿块,且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大多有原发肿瘤史。
作者: 刚起步    时间: 2010-10-28 08:55
来个强化吧!
作者: zxl51642    时间: 2010-10-28 09:06
引用第3楼随光逐影于2010-10-27 23:05发表的  :
1)小脑蚓部囊性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胶质瘤?);建议行CT增强扫描或MRI检查。2)梗阻性脑积水。3)脑白质病。

作者: 深泽交通    时间: 2010-10-28 09:43
枕大池囊肿
作者: 文莱1969    时间: 2010-10-28 13:38
考虑为小脑星形细胞瘤可能性大,建议增强检查
作者: zjzjr    时间: 2010-10-28 15:18
颅后窝中线处囊性占位性病变,密度尚均匀,右侧靠近小脑表面可见点状钙化,四脑室受压推移变窄,病史时间较长,良性病变可能性大,考虑:血管母细胞瘤,建议增强或MRI检查 支持
作者: 道哥    时间: 2010-10-28 16:07
颅后窝中线处囊性占位性病变,密度尚均匀,右侧靠近小脑表面可见点状钙化,病史时间较长,良性病变可能性大,考虑:血管母细胞瘤/胶质瘤,建议MRI检查
作者: 宇宙CT    时间: 2010-10-28 16:22
蛛网膜囊肿
作者: ct诊断高手    时间: 2010-10-28 16:50
1)小脑蚓部囊性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胶质瘤?);建议行CT增强扫描或MRI检查。2)梗阻性脑积水。3)脑白质病。 支持。
作者: 虚心求教1    时间: 2010-10-28 21:12
囊肿可能性大,位置象是来源于枕大池,但一级星形细胞瘤不能排除,最好增强。新软件真不如老的好!!!为什么还要验证码,真麻烦!!!!
作者: liangshusheng    时间: 2010-10-28 21:40
考虑:血管母细胞瘤
作者: 景怡    时间: 2010-10-28 22:23
颅后窝中线处囊性占位病变,密度尚均匀,靠近小脑右侧表面见结节钙化,四脑室受压推移变窄,多考虑:血管母细胞瘤.胶质瘤,建议增强或MRI检查。
作者: qc80012345    时间: 2010-10-28 22:33
太不方便了.
作者: bobsky    时间: 2010-10-28 23:43
考虑:1.囊性星型细胞瘤?2.血管母细胞瘤?,建议增强或MRI检查
               梗阻性脑积水
               脑白质病
作者: liaoqiang    时间: 2010-10-29 10:08
考虑:血管母细胞瘤?建议增强或MRI检查 支持
作者: niedajun    时间: 2010-10-29 10:27
就是个囊肿
作者: jdpengj    时间: 2010-10-29 22:02
原来是表皮样囊肿
应该加深下记忆。
作者: ymxz09    时间: 2010-10-29 22:51
学习了
作者: yuhongjun    时间: 2010-10-30 06:22
结果表皮样囊肿,谢谢。
作者: 帅河马    时间: 2010-10-30 08:45
结果表皮样囊肿,学习了,谢谢。
作者: 37度    时间: 2010-10-30 10:23
结果表皮样囊肿,学习了,谢谢。
作者: 宇宙CT    时间: 2010-10-30 10:53
结果表皮样囊肿,学习了,谢谢
作者: wd8929053    时间: 2010-10-30 14:52
表皮样囊肿,
作者: sdzyy    时间: 2010-10-30 15:12
结果表皮样囊肿,学习了,谢谢
作者: ghp3522    时间: 2010-10-30 16:52
谢谢反馈。
作者: 随光逐影    时间: 2010-10-30 17:48
结果:表皮样囊肿。

——感谢楼主反馈结果,学习了。
作者: 吴医师    时间: 2010-10-30 22:04
谢谢反馈。
作者: fenglin930    时间: 2010-10-31 14:22
学习了。
作者: aosangwa    时间: 2010-10-31 15:55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亦称为胆脂瘤、珍珠瘤等。是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约占颅内肿瘤的1%。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矢状中心线附近。
   病理:壁薄而透明,内容物是薄片状的胶质碎屑。可分为:1、脑内型:多位于四脑室、侧脑室前角和脑组织内;2、脑外型:多位于桥小脑角池、鞍上池、中颅窝、纵裂池、四叠体池、枕大池、侧裂池、颅骨板障。
   临床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症状、体征与病变的部位有关。
   CT表现:
1、典型者呈低密度灶,可为水样或近脂肪密度。包膜偶可钙化。少数不典型者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的原因:高蛋白成分,囊内陈旧性出血,大量多核白细胞、钙质或含铁物质沉积,角化物的皂化及钙化。
2、扁平型有“见缝就钻”(即沿脑池塑型)的特点,囊肿沿蛛网膜下腔蔓延或位于脑室内。
3、团块型多位于硬膜外呈球形混杂密度影。
4、增强扫描绝大多数无强化,囊肿边缘偶可轻微强化。
5、邻近颅骨骨质可受压吸收,颅骨板障内者明显少于硬膜内者,呈膨胀性改变,侵蚀
内板生长至硬膜外。
6、囊肿破裂可见脑室内脂-液平面或充满脂肪,蛛网膜下腔广泛散布脂肪小滴。
   
鉴别诊断:
1 )血管母细胞瘤—MR表现:①病变多位于后颅窝(小脑半球、蚓部),类圆形,边缘多清楚锐利,轮廓光整。②肿瘤多表现为一个均匀的囊性病灶和一个小壁结节突入其中;T1加权囊性区为低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T2加权囊性区为较高信号,结节为相对低信号。③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入灶内。④增强后;壁结节明显强化,其周围的囊性区无强化。⑤第四脑室常受压,引起幕上脑积水。
2)转移瘤: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的肿块,结节的边缘常规则、光滑,瘤周水肿更明显,可为多发肿块,且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大多有原发肿瘤史。
3)皮样囊肿:约占肿瘤的0.2%,亦起源于外胚层。病理:与表皮样囊肿不同的是其内常见皮肤的各种成分,呈干酪样物质。本病好发于脑中线附近,好发部位依次为小脑中线,鞍上池和前颅窝。CT表现:1、典型者位居上述中线部位,呈球形病灶,且无灶周水肿,密度低于脑脊液但高于脂肪;2、内部有时可见毛发团;3、囊肿破裂内容物可破裂进入蛛网膜下腔;4、囊壁较厚,可见不完全钙化环;5多无强化,合并感染可强化。
作者: 拾荒者    时间: 2010-11-1 19:27
感谢楼主反馈结果---表皮样囊肿;感谢楼上总结!
作者: 情谊1+1    时间: 2010-11-1 19:43
结果表皮样囊肿,学习了,谢谢。
作者: pujunzhi    时间: 2010-11-4 11:39
结果:表皮样囊肿。好病例!

——感谢楼主反馈结果,学习了。
作者: 12640484    时间: 2010-11-4 20:45
感谢34楼写的解释、感谢楼主反馈!学习并收藏。
作者: sxz2001    时间: 2010-12-2 17:57
谢谢楼主,及34楼精彩解释
作者: dsl555    时间: 2010-12-2 18:19
结果表皮样囊肿,学习了,谢谢
作者: 吴医师    时间: 2011-7-20 09:24
结果表皮样囊肿,学习了,谢谢
作者: 37度    时间: 2012-6-21 16:47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亦称为胆脂瘤、珍珠瘤等。是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约占颅内肿瘤的1%。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矢状中心线附近。
   病理:壁薄而透明,内容物是薄片状的胶质碎屑。可分为:1、脑内型:多位于四脑室、侧脑室前角和脑组织内;2、脑外型:多位于桥小脑角池、鞍上池、中颅窝、纵裂池、四叠体池、枕大池、侧裂池、颅骨板障。
   临床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症状、体征与病变的部位有关。
   CT表现:
1、典型者呈低密度灶,可为水样或近脂肪密度。包膜偶可钙化。少数不典型者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的原因:高蛋白成分,囊内陈旧性出血,大量多核白细胞、钙质或含铁物质沉积,角化物的皂化及钙化。
2、扁平型有“见缝就钻”(即沿脑池塑型)的特点,囊肿沿蛛网膜下腔蔓延或位于脑室内。
3、团块型多位于硬膜外呈球形混杂密度影。
4、增强扫描绝大多数无强化,囊肿边缘偶可轻微强化。
5、邻近颅骨骨质可受压吸收,颅骨板障内者明显少于硬膜内者,呈膨胀性改变,侵蚀
内板生长至硬膜外。
6、囊肿破裂可见脑室内脂-液平面或充满脂肪,蛛网膜下腔广泛散布脂肪小滴。
   
鉴别诊断:
1 )血管母细胞瘤—MR表现:①病变多位于后颅窝(小脑半球、蚓部),类圆形,边缘多清楚锐利,轮廓光整。②肿瘤多表现为一个均匀的囊性病灶和一个小壁结节突入其中;T1加权囊性区为低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T2加权囊性区为较高信号,结节为相对低信号。③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入灶内。④增强后;壁结节明显强化,其周围的囊性区无强化。⑤第四脑室常受压,引起幕上脑积水。
2)转移瘤: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的肿块,结节的边缘常规则、光滑,瘤周水肿更明显,可为多发肿块,且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大多有原发肿瘤史。
3)皮样囊肿:约占肿瘤的0.2%,亦起源于外胚层。病理:与表皮样囊肿不同的是其内常见皮肤的各种成分,呈干酪样物质。本病好发于脑中线附近,好发部位依次为小脑中线,鞍上池和前颅窝。CT表现:1、典型者位居上述中线部位,呈球形病灶,且无灶周水肿,密度低于脑脊液但高于脂肪;2、内部有时可见毛发团;3、囊肿破裂内容物可破裂进入蛛网膜下腔;4、囊壁较厚,可见不完全钙化环;5多无强化,合并感染可强化。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