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分类 临床—影像—病理(CRP)分类
1. 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 1. 特发性肺纤维化(UIP/IPF)/
隐原性致纤维化性肺泡炎(CFA)
2.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 2.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
3. 机化性肺炎(OP) 3. 隐原性机化性肺炎(COP)
4. 弥漫性肺泡损伤(DAD) 4. 急性间质性肺炎(AIP)
5. 呼吸性细支气管炎(RB) 5. 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
(RBILD)
6. 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 6. 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
7. 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 7. 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
表1、表2所列举的是主要的IIP分类和变化过程。其中2002年ATS/ERS分类是目前最新的分类【3】,是广泛查阅了自1966年至1998年所有涉及UIP/IPF 的3 500篇文献,并回顾了大量临床病史、胸部影像学变化和肺活检资料后,经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和美国胸内科医师学院(ACCP)的肺间质性疾病专家反复讨论,最后形成的病理(histologic patterns)和临床—影像—病理(clinical-radiologic-pathologic diagnosis, CRP)分类,是目前学术界对IIP最新的国际共识。
四、诊断进展
最新的IIP临床—影像—病理(CRP)分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必须有临床医师、影像学医师和病理科医师的共同参与。IIP的诊断如同其他疾病一样,需要详细地病史采集、症状、体征 、职业史、环境因素、用药史和家族史等、全面的体格检查、影像学、肺功能检查资料、肺活检病理资料等,按照前述诊断程序进行。IIP的七种类型各有特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中的主要类型UIP/IPF,因此本文主要叙述UIP/IPF的诊断方法,其他类型的IIP主要在鉴别诊断中阐述。
(一)UIP/IPF的诊断依据:
UIP/IPF是一种局限于肺部的慢性纤维性间质性肺炎的一种特殊形式,肺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病因不清,诊断依靠开胸肺活检。诊断依据按有无肺活检资料分述如下:
1、 有肺活检资料的UIP/IPF诊断依据:
1) 除外其他已知病因所致的间质性肺疾病(ILDs),如药物、环境因素和胶原血管疾病所致的肺纤维化。
2) 肺功能异常:包括限制性通气障碍:肺活量(VC)减少、常有第一秒用力呼出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比例增加;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休息或活动时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PO2)增加或CO弥散量(DLco)减少。
3) 普通胸片或高分辩CT(HRCT)示两肺基底部、周边部的网状阴影。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在UIP/IPF早期,肺功能和肺部影像上可能正常或仅有轻微损害;第二,吸烟者可能同时存在COPD,因此,其肺功能和胸部影像学变化可能不典型。
2、 缺乏肺活检资料的UIP/IPF诊断依据:
缺乏肺活检证据不能确诊。但如果免疫功能正常,且符合以下所有的主要诊断标准和至少3/4的次要诊断标准,则增加UIP/IPF正确诊断的可能性。
(1)主要标准:
1) 除外其他已知原因的ILDs,如药物因素、环境暴露、和结缔组织疾病。
2) 肺功能异常包括限制性通气障碍和换气障碍。
3) 胸片或HRCT示两肺基底部、周边部网状影。
4) 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或支气管肺泡灌洗(BAL)不支持已知原因的ILD诊断。
(2)次要诊断标准
1) 年龄大于50岁
2) 隐袭发生的、不明原因的、活动后气促
3) 起病时间≥3个月
4) 两肺基底部吸气期爆裂音(性质干燥或呈velcro罗音)
(二)UIP/IPF 的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
1 病史和体检: UIP/IPF只发生于成人,典型的出现在50岁以后。常发病隐袭,逐渐出现干咳和气促。气促常更明显,多数进行性加重。干咳呈阵发性,镇咳药疗效不佳。80%的病人可闻及“爆裂音”(“velcro"罗音)。此罗音性质干燥、吸气末出现、肺底部明显。25%-50%的病人有杵状指。晚期可出现发绀、肺心病等。不发生肺外受累。可出现体重下降、不适、疲劳。发热罕见,如出现发热,常提示其他诊断。
2 实验室和血清学检查
常规实验室检查对疑及UIP/IPF病人的诊断无帮助,但可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弥漫性肺疾病。可出现血沉增快、高丙球蛋白血症、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sACE)、或某些抗体,如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但均无诊断价值。
3 胸部X线影像
所有UIP/IPF病人出现症状时均有胸片的异常。其特征性表现为两肺底部的、周边的、胸膜下的网状阴影。这种阴影常为双侧的、不对称的、常伴肺容积的减少。融合阴影、胸膜和淋巴结受累较少见。但胸片正常并不能排除肺活检有微小异常的UIP病人。高分辨力CT(HRCT)可以显示胸片正常的大部分病例。
4 HRCT扫描
在HRCT上,UIP/IPF的特征性表现为分布于两肺周边、基底部和胸膜下的网状阴影,是UIP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受累严重的区域,常有牵引性支气管扩张和细支气管扩张,和/或胸膜下的蜂窝样改变。毛玻璃影有限。有经验的医生通过HRCT诊断UIP的正确性约为90%【4】,还有约1/3的UIP仅靠HRCT则可能被漏诊。HRCT的主要作用是将典型的UIP与non-UIP区分开来。
HRCT的鉴别诊断涉及面很广,如,结缔组织疾病(尤其是硬皮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石棉肺在CT表现上常与UIP/IPF相似,石棉肺者如有肺实质内的纤维条带和胸膜斑块出现,则易于与UIP/IPF鉴别。亚急性或慢性过敏性肺炎可出现与UIP/IPF相似的网状阴影或蜂窝肺,但缺乏UIP/IPF两肺基底部为主的特点。结节病或BOOP也有类似UIP/IPF的CT表现。CT上表现为广泛的毛玻璃阴影(≥30%的肺受累)应考虑其他诊断,而不是UIP/IPF ,尤其是DIP。具有相似的毛玻璃影,但并不以基底部和周边为主,则应考虑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RBILD)、过敏性肺炎、BOOP或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如果以小叶中央结节、中上肺野为主,缺乏蜂窝肺改变,则倾向于过敏性肺炎而非UIP/IPF。最重要的是,CT特征必须结合临床来全面评价。
HRCT对确定疾病的活动性非常重要。如,毛玻璃阴影的出现与肺组织密度弥漫性均一性的增加有关。网状条索影、扩张的气管或支气管(牵引性支气管或细支气管扩张)影往往表明有肺纤维化。散在分布的毛玻璃影通常与炎性细胞在肺泡间隔和肺泡腔积聚有关(如肺泡炎)。在有些UIP/IPF病人的HRCT上出现毛玻璃影可能与肺泡炎症有关,但主要与肺泡间隔的片状纤维性增厚和肺泡内的肉芽组织有关。有研究建议,毛玻璃影可用来预测激素治疗后的生理学改善【5】。
5 肺功能测试
UIP/IPF 典型的肺功能改变为限制性通气障碍,如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RV)在所有UIP/IPF病人的病程进展中都会有下降。弥散功能受损,一氧化氮弥散量(Dlco)下降,且多早于肺容积的减少。肺容积缩小。静息时动脉血气可能正常或有低氧血症(继发于通气/灌流比例失调)、呼吸性碱中毒等,可在用力后出现或加重,因此,运动时的气体交换是监测临床过程的敏感参数【6】。意大利学者Giuseppina等【9】在2005年9月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届ERS年会上,提出肺的动态和静态顺应性的改变发生在肺容积减少之前,可用于IPF病人早期阶段病情的评估。
6 支气管肺泡灌洗(BAL)
BAL在UIP/IPF诊断中主要起到排除其他疾病的作用,为一些特殊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如恶性肿瘤、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尘肺等。此外,炎症细胞类型对鉴别IIP的病理类型有一定帮助。70-90%的UIP/IPF病人,BAL中嗜中性粒细胞>5%;40-60%的病人EOS>5%;10-20%的病人淋巴细胞升高。但这种变化可发生于许多纤维化性肺疾病。
BAL中中性粒细胞增多,说明纤维性病变的可能性增大,如UIP/IPF、类风湿性疾病导致的纤维性肺泡炎、石棉肺、或纤维化性结节病。BAL中淋巴细胞增加,更多的提示NSIP、肉芽肿疾病或药物所致的肺疾病。
7 肺活检
肺活检是IIP确诊的手段,但具有典型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的UIP/IPF不一定都需要肺活检。开胸或经胸腔镜肺活检可提供最好的标本,将UIP与其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分开。还可区别其他不明原因的、与UIP/IPF相似的ILDs。DIP、RBILD、NSIP、LIP、AIP、COP均为独立性疾病,不同于UIP/IPF。因此,除了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典型的UIP/IPF外,其他的IIP均应经肺活检确诊。
UIP是IPF的基本组织学异常表现。“轻重不一,新老并存”是其特点。低倍镜下表现为不均匀分布的正常肺组织、间质炎症、纤维化和蜂窝样改变。这种变化在周边胸膜下的肺实质最严重。间质炎症呈片状分布,包括肺泡间隔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有肺泡Ⅱ型细胞增生。在纤维化区域主要由致密的胶原组织构成,也散在分布有增殖的成纤维细胞(所谓的“成纤维细胞灶”)。蜂窝肺部分主要由囊性纤维气腔构成,常常内衬以细支气管上皮,并充满粘液。在纤维化和蜂窝肺部位常可见平滑肌细胞增生。
病理组织学上的鉴别诊断【7,8】
1) 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DIP非常罕见(占不到3%的ILDs)。吸烟者在40-50岁时易发病。大多数病人呈亚急性起病(数周到数月),表现为气促和咳嗽。胸片改变比UIP轻,20%的病人无胸片异常。胸片和CT显示为中、下叶的弥漫性毛玻璃影。肺活检显示为均匀的、弥漫分布的、肺泡腔内巨噬细胞聚集。这种变化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周围加重,沿肺实质呈弥漫性分布。很少有纤维化。
2) 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RBILD):像DIP一样,RBILD是发生在吸烟者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与其他IIP相似。广泛分布的网状、结节状阴影,而肺容积正常。HRCT上呈模糊阴影。肺功能常表现为阻塞与限制性通气障碍混合存在。残气量可增加。肺活检示呼吸性细支气管腔内有着色深的巨噬细胞。低倍镜下,病灶呈片状分布,沿着细支气管中心分布。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细支气管周围的肺泡腔内有成簇的棕灰色的巨噬细胞,伴有片状的粘膜下和细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
3)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NSIP临床表现与UIP/IPF相似。胸片示两下肺网状影,呈斑片状分布。HRCT显示两侧对称的毛玻璃影或气腔实变。主要的组织学改变为肺间质均匀的炎症或纤维化改变。其病变在受累部分是均匀的,但在整个进展过程中呈片状分布于未受累肺区域。
4) 急性间质性肺炎(Hamman-Rich综合征,AIP):AIP是一种急性起病、爆发性的肺损伤。症状在几天致数周内出现,以往多健康。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胸片示两侧弥漫性混浊影。CT示两侧片状、对称性毛玻璃影,以胸膜下多见,与ARDS相似。多数病人有中—重度低氧血症,常发展至呼吸衰竭。AIP的诊断要求:a.ARDS的临床症状;b.弥漫性肺泡损伤(DAD)的病理表现。AIP肺活检与DAD一致,包括渗出期、增殖期、和/或纤维化期。典型者病变呈弥漫分布,但不同区域严重性有所不同。
5) COP/iBOO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本病通常发生于50-60岁的成人,男女发病相似。约3/4的病人在2个月内出现症状,表现似流感:如咳嗽、发热、不适、疲劳、体重下降等。常有velcro罗音。肺功能变化以限制性通气障碍最常见。休息和活动后出现低氧血症。胸片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的肺泡阴影,肺容积正常。HRCT呈片状的气腔实变、毛玻璃影、小结节影和支气管壁增厚或扩张。影像学变化特点为“五多一少”:多发病灶、多种形态、多迁移性、多复发性、多双肺受累;蜂窝肺少见。组织学特征为:小气道和肺泡管内过多的肉芽组织增殖(增殖性细支气管炎),伴周围肺泡的慢性炎症。肺泡腔内肉芽组织呈芽生状,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将成纤维细胞包埋而构成,可通过肺泡孔从一个肺泡扩展到邻近的肺泡,形成典型的“蝴蝶影”。
6) 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LIP是IIP中的少见类型。通过单纯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与DIP和UIP鉴别。此外,肺泡腔内可发现淋巴细胞,沿着淋巴道分布可见淋巴样细胞聚集。这种淋巴细胞聚集也可出现在血管中心部位。胸片与HRCT的特征性变化为小叶中心性小结节影,毛玻璃影,间质和支气管肺泡壁增厚,薄壁小囊腔。多数病人与某种异常蛋白血症形成有关(单克隆或呈多克隆丙球蛋白病),或与Sjogren’s综合征(原发的或继发的)有关,或与AIDs有关。
综上所述,ILD的诊断是一系列复杂的、逐步深入的动态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HRCT和肺活检。ILD诊断方面最主要的进展是ATS/ERS最新的临床—影像—病理分类。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 内科学,第六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92-100.
2. Miriam Sperber (Ed.). Diffuse Lung Disorders: A Comprehensive Clinical-Radiological Overview, Great Britain: Springer-Verlag London Limited, 1999. 3-42
3.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ary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the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2,165:277-304
4. Lynch, D. A., J. D. Newell, P. M. Logan, T. E. King, Jr., and N. L. Muller. Can CT distinguis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from 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 Am. J. Roentgenol. 1995;165:807-811
5. Wells, A. U., M. B. Rubens, R. M. Du Bois, and D. M. Hansell. Serial CT in fibrosing alveolitis: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initial pattern. Am. J. Roentgenol. 1993;161:1159-1165
6. Fulmer, J. D., W. C. Roberts, E. R. Von Gal, and R. G. Crystal. Morphologic-physiologic correlates of the severity of fibrosis and degree of cellularity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J. Clin. Invest. 1979;63:665-676
7. Katzenstein, A. L. A., and J. L. Myers.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Clinical relevance of 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8; 157:1301-1315
8. Bjoraker, J. A., J. H. Ryu, M. K. Edwin, J. L. Myers, H. D. Tazelaar, D. R. Schroeder, and K. P. Offor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histopathologic subsets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8;157:199-203
9. Giuseppina Ciarleglio, Metella R. Refini, Maria G. Pieroni, Vincenzina A. M. Martino, Eugenia Vlad, Paola Rottoli, Piersante Sestini. Lung compliance in early pulmonary fibrosis.2005-9-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