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CT2528:儿童双侧基底节区变性 [打印本页]

作者: jiajie    时间: 2006-1-8 15:28
标题: CT2528:儿童双侧基底节区变性
(转会员帅八戒发布在病例图库的病例)

    4个月患儿,因抽搐、反应迟钝来就诊,出生时顺产,无窒息史、中毒史、家族史不祥,ct平扫发现双侧基底节区变性,我们考虑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请各位高手指点。谢谢!!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6-1-8 9:47:59 修改过]

作者: guizi    时间: 2006-1-8 16:16
肝豆状核变性?
作者: 航书    时间: 2006-1-8 17:28
考虑肝豆状核变性
作者: lihuuuu    时间: 2006-1-8 18:09
标题: !
基底节病变(低密度)

1 肝豆状核变性,

2 亚急性坏死性脑病,

3 kearns-sayre综合征,

4 弥漫性躯体毛细血管扩张疣,

5 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

6 一氧化碳中毒,

7 其他中毒(霉变甘蔗,二氧化硫),

8 病毒性脑炎,

9 脑血管病,

10 维生素b1缺乏症。  
   
http://www.radida.com/radinet/read.php?tid=4276



[本贴已被 lihuuuu 于 2006-1-8 10:14:32 修改过]

作者: 乡医    时间: 2006-1-8 18:12
考虑肝豆状核变性,原因不明,结合临床。
作者: huangaiying1    时间: 2006-1-8 20:43
支持亚急性坏死性脑病
分析:本病又称leigh氏综合征,病因不明,可能与硫胺有关的一种先天性代谢障碍。乳儿期缓慢起病,有家族史。进行性视,听力及智力障碍。共济失调,肌力及肌张力低下,一般发病后2-3年因球麻痹而出现吞咽和呼吸困难而死亡。
ct典型表现为两侧壳核对称性低密度区,无增强
作者: longxiang    时间: 2006-1-8 21:20
支持6楼
作者: lkc8963    时间: 2006-1-8 22:14
支持leigh氏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年龄太小。
基底节病变(低密度)

1 肝豆状核变性,

2 亚急性坏死性脑病,

3 kearns-sayre综合征,

4 弥漫性躯体毛细血管扩张疣,

5 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

6 一氧化碳中毒,

7 其他中毒(霉变甘蔗,二氧化硫),

8 病毒性脑炎,

9 脑血管病,

10 维生素b1缺乏症。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sub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myelopathy)又称leigh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主要累及婴幼儿,与硫胺代谢先天性紊乱有关。此病于1951年由leigh首先报道,故又称leigh综合征。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双侧壳核、尾状核、苍白球坏死,小脑、脑干、延髓、脊髓均可累及。临床表现有:1、不明原因的营养不良及肝、胃肠疾病症状。2、进行性智力衰退及听力障碍。3、开始可有肢体无力及视力减退(视神经萎缩或皮质盲),眼球运动障碍、眼震、抽搐等。4、病情恶化后呈木僵状态,肌强直阵挛,可出现球麻痹及呼吸困难而死亡。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发现,血乳酸丙酮酸增高,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检查蛋白轻度增加。脑ct基底节、丘脑、脑干出现低密度影,大脑皮层可出现萎缩。本病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预后不良,多于发病后数月至数年死亡。
http://www.radida.com/radinet/read.php?tid=798
http://www.radida.com/radinet/read.php?tid=787
作者: chen123    时间: 2006-1-9 00:03
leigh综合症
作者: kbzyycm    时间: 2006-1-9 01:42
考虑肝豆状核变性
作者: wawaquan    时间: 2006-1-9 03:12
支持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
    ct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种类颇多,根据病因可分为: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毒性疾病、脑血管性及缺氧性疾病。这组疾病病理改变大致相似,主要为基底节区神经细胞不同程度水肿变性,继而发生坏死软化,部分伴有脑白质的脱髓鞘改变。大多数疾病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现就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分别讨论各类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  代谢性疾病  本组以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最为常见:(1)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疾病,由于先天性酶缺陷引起的铜代谢异常所致。肝脏仅能合成远较正常少的铜蓝蛋白,大量铜盐慢性沉积引起肝、脑、肾的损害。脑部的改变以壳核最明显且最早发生。其次为苍白球及尾状核,大脑皮质亦可严重受损,个别病例累及丘脑底核、红核、黑质、丘脑及齿状核。ct表现为基底节对称性的低密度区,特别在壳核表现为对称带状或弓形向外的新月形低密度区。晚期出现脑萎缩,其特点为侧脑室额角对称性扩大。实验室检查有血清总铜量低,尿铜排泄增加,青霉胺负荷实验阳性。角膜出现k-f环是本病唯一特征。(2)婴儿维生素b1缺乏症为水溶性维生素缺乏时引起糖代谢障碍,导致丙酮酸堆积,能量供应减少,出现一系列神经和消化系统病变。累及豆状核最多。亦可累及尾状核、丘脑、内外囊、侧脑室旁白质。主要发生在农村水稻产区,母乳喂养,未增加辅食且主食精白米(多在溪水、池塘里淘米,煮饭弃米汤)。化验血和脑脊液丙酮酸增高。对vitb1的治疗反应良好可作为此病的重要诊断依据。(3)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s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主要累及婴幼儿,与硫胺代谢先天性紊乱有关。主要为先天性丙酮酸代谢障碍。乳儿缓慢起病。与vitb1缺乏症鉴别在于leigh′s病硫胺素含量正常,而婴儿vitb1缺乏症硫胺素含量不足,前者硫胺素治疗效果不肯定,后者有显著疗效。
  2  感染性疾病  以病毒性脑炎为常见。本组显示累及双侧基底节区的病毒性脑炎中,为eb病毒、乙脑病毒、腮腺炎病毒多见。ct表现双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病变,同时还累及其他脑叶,依次为额叶、颞叶、顶叶。诊断主要靠临床脑脊液生化检查、pcr检查以及试验性治疗(激素及抗病毒治疗)后随访病变大多数吸收、消失。ono等报道了1例eb病毒性脑炎1个月后经mri复查显示异常信号消失,推测eb病毒性脑炎可能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3  中毒性疾病  累及双侧基底节区的中毒性疾病种类繁多。(1)co中毒非急性期,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软化灶,多累及苍白球及近内囊前支的内侧部,另一表现为脑白质广泛低密度灶,为co中毒引起广泛脱髓鞘变性所致,但2~3个月后脑白质病变多消失,仅留下苍白球低密度灶。(2)海洛因白质脑病,文献报道,静脉注射过量可引起苍白球、内囊前支及尾状核、壳核额顶皮髓交界区对称性低密度影,烫吸主要引起小脑、脑干、内囊后支及大脑后部低密度灶。(3)变质甘蔗中毒,多见儿童,有食用发霉甘蔗病史,以及有明显胃肠道症状。此类患者如仔细询问病史(中毒史)则易做出明确诊断。(4)重症有机磷中毒,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影,治疗后可消失。
  4  脑血管性及缺氧性疾病  (1)成年人脑梗死多年龄偏大,有高血压病史,多位于基底节、内囊区伴脑萎缩;小儿脑梗死多为外伤性。儿童神经功能发育不全,脑动脉受损后出血易导致血管闭塞或舒缩障碍而痉挛,加之局部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脑动脉炎为另一小儿脑梗原因。(2)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改变。hie根据病理改变可分为脑动脉梗死、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大脑镰旁区皮质损伤为主的缺血性病变和以选择性神经元损伤(如双侧豆状核、丘脑)为主的缺氧性病变两大类。前者表现为:脑血质内低密度病变,治疗后大多消失;后者多见于豆状核区对称性低密度灶,出现消失均晚,伴有脑萎缩、硬膜下积液。(3)文献报道galen静脉血栓也可出现类似疾病。
  总之,ct表现基底节区低密度病灶包括许多原因,属苍白球、纹状体变性综合征范畴。此类疾病进展缓慢,多见于小儿,若放射科及临床医生对这些疾病认识不够或知识面不全,很容易误诊。本组疾病仅凭ct检查鉴别困难,如能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绝大多数病例可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 sunjh2266    时间: 2006-1-9 03:39
谢谢楼上,请问那本书找到的
作者: 帅八戒    时间: 2006-1-9 04:34
标题: 初步结果

首先感谢版主在百忙之中抽空帮我整理病例,首次发布病例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高手多多包涵,wawaquan分析得很透彻,在下十分佩服,我们这里这种病例已经遇上14例了,男性有8例,女性有6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6个月,临床症状相似,其中有8个病例其家庭中有类似临床表现死亡,我们也考虑过肝豆状核变性,追踪过6个病例,发现6个病例均无肝硬化表现,况且该病发病年龄较大,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大家可能都知道,基底节区变性常见于
1、parkinson病:又称为震颤性麻痹
2、wilson病:又称肝豆状核变性
3、huntington病:又称慢性进行性舞蹈病
4、hallervonder-spaty病
5、中毒性脑病
6、leigh病: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
7、感染性疾病等
   各种疾病的表现wawaquan同志讲的很好了,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我们这组病例从临床表现、病史、ct表现都支持leigh病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6-1-9 7:13:04 修改过]

作者: ssl1_1    时间: 2006-1-9 04:37
肝豆状核变性
作者: 帅八戒    时间: 2006-1-9 04:49
标题: 回复:ct2528:儿童双侧基底节区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大量铜聚集在豆状核、肝、肾和角膜等部位,导致脑变性萎缩、肝硬化、肾小管变性和角膜k-f环,临床症状有进行性加重的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障碍和精神异常等,我们追踪过6组类似病例,从临床表现和试验室检查看都不符合该病。
作者: lushijun    时间: 2006-1-9 04:56
支持上述分析,病因的确不好说
作者: 我爱影像    时间: 2006-1-9 06:03
支持leigh氏综合征。又称leigh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主要累及婴幼儿,与硫胺代谢先天性紊乱有关。
   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双侧壳核、尾状核、苍白球坏死,小脑、脑干、延髓、脊髓均可累及。临床表现有:1、不明原因的营养不良及肝、胃肠疾病症状。2、进行性智力衰退及听力障碍。3、开始可有肢体无力及视力减退(视神经萎缩或皮质盲),眼球运动障碍、眼震、抽搐等。4、病情恶化后呈木僵状态,肌强直阵挛,可出现球麻痹及呼吸困难而死亡。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发现,血乳酸丙酮酸增高,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检查蛋白轻度增加。脑ct基底节、丘脑、脑干出现低密度影,大脑皮层可出现萎缩。本病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预后不良,多于发病后数月至数年死亡。本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家族史(姐姐、哥哥有类似病史)、实验室检查(代谢性酸中毒)及ct表现,可诊断此病。
作者: jiangjing    时间: 2006-1-9 07:56
基底节病变(低密度)

1 肝豆状核变性,[血铜,尿铜检测,k--f环]

2 亚急性坏死性脑病,

3 kearns-sayre综合征,

4 弥漫性躯体毛细血管扩张疣,

5 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

6 一氧化碳中毒,

7 其他中毒(霉变甘蔗,二氧化硫),

8 病毒性脑炎,

9 脑血管病,

10 维生素b1缺乏症
作者: 华佗    时间: 2006-1-10 01:58
维生素b1缺乏
作者: 东北    时间: 2006-1-11 23:21
肝豆状核变性
作者: 居洪涛    时间: 2006-1-17 09:59
典型的肝豆状核变性.
作者: wangjing81750    时间: 2006-1-17 22:56
明白了,我们这里还没有见过这样的病例呢!谢谢提供!
作者: drzhang8888    时间: 2006-8-23 21:33
leigh病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但愿能记住!
作者: 吴医师    时间: 2010-6-15 19:27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谢谢  学习了
作者: caobaoguo    时间: 2010-6-15 21:52
标题: 回复:ct2528:儿童双侧基底节区变性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谢谢  学习了。
作者: ZHONGXINMR    时间: 2010-6-16 16:48
谢谢,好病例,学习了
作者: dr.yang    时间: 2013-9-2 18:26
学习了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