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标题: 脾脏的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08:55
标题: 脾脏的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后方,横膈膜的下方。在一般成年人个体中,脾脏大 小约为125 × 75 × 50立方毫米,平均重量约为150克。

  脾脏是一个富于血供的实质性脏器,质软而脆。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内,深居于肋弓之后,与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与邻近器官相邻。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脾门与胰尾相邻。

  脾脏是一个颜色暗红、质地柔软的网状内皮细胞器官,成年人的脾长约10cm~12cm,宽6cm~8cm,厚3cm~4cm,重110g~200g,大致有巴掌那么大,重200克左右,由几条韧带将其“悬挂”在上腹部。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能触摸到脾脏边缘,说明脾肿大。强大外力打击,很容易破裂,脾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大出血,是能够致死的腹部急症之一,

下面为正常或异常表现: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09:00
游走脾并脾扭转

患者女,12岁。左上腹痛半年余,现感觉下腹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无放射痛及畏寒、发热。体检:腹部未见肠型、蠕动波;下腹部可扪及质韧、光滑肿物,边界清,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 21.6×10^12/L。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09:11
CT表现:下腹及盆腔内可见一无明显强化的肿块,其上极向上可见直径约2厘米漩涡状结构影,内可见一管径较细有血管影,至肿块上方约4CM处中断。正常脾区未见脾影,可见肠管。门静脉期肝右叶可见片状低密度影。
  手术所见:脾位于下中腹部及盆腔内,瘀血肿大呈暗紫色,脾蒂顺时针旋转720。脾动脉无搏动,行脾切除术。镜下见脾窦高度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片状坏死。
  综合诊断:游走脾伴脾扭转

图1 盆腔内无明显强化的肿块
图2 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MIP)示下腹及盆腔类似脾形态的肿块
图3 白箭示漩涡状结构,黑箭示血管状影
图4 肝脏灌注异常,肝右叶见大片状低密度影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09:15
相关知识:
临床上游走脾合并脾扭转罕见,多见于20~40岁女性,曾有年龄最小者为2天的报道。脾扭转的临床症状依脾蒂扭转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轻度扭转表现为与脾充m有关的慢性腹痛。
中度扭转表现为间断旋转引起的间断性腹痛。
重度扭转表现为急性扭转导致的脾梗死和脾肿大、累及邻近器官所致的急性腹痛。
本例患者表现为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
    游走脾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
CT不仅可以显示游走的脾,还可了解扭转后脾的血运情况,是术前诊断较理想的方法。本例CT表现脾位于下腹及盆腔,未按正常睥强化模式强化,提示脾缺血;
上方可见漩涡状结构,为扭转的脾蒂,文献中亦有报道,可能是实质脏器扭转的特异表现。另外,本例门静脉期肝有叶出现片状低密度灌注异常区。肝灌注异常反映了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见于多种疾病。本例在排除肝脏自身病变和肠系膜上静脉异常后,应考虑脾静脉血来源不足,这对脾蒂急性扭转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其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游走脾并扭转属于绞窄性急腹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急诊手术治疗。由于脾对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性,对脾倾向于保留手术。这取决于脾的病变程度。对扭转复位后,脾色泽恢复正常,无明显坏疽改变者,可行脾原位同定术。对脾坏死改变者,行脾切除术。本例患者手术后发现有脾肿大、淤血、坏死,结合临床,考虑为慢性扭转并加重所致,故未能保留脾。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09:20
病例:患者,男性,44岁,上腹外伤,疼痛伴呕吐2小时之主诉来诊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09:22
经地测量:
肝周低密区CT值为36HU,脾下极前下缘片状影CT值为58HU,同层面脾脏CT值为45HU
肝脏周围积液征象,脾脏形态不规则,脾周可见略高密度影。

结果:
手术记录如下:
(剖腹探查)取上腹正中切口,探查见腹盆腔有较多的积血和血凝块,脾脏表面凹凸不平,肝、脾周有积血。收除腹盆腔积血约1000ML。仔细探查于脾上极脏面可见一深约2cm,长约4cm裂口,时有出血。
最后诊断:外伤性脾破裂。
作者: pingshan    时间: 2012-3-17 09:29
学习 谢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3:12
脾脏破裂
男,59岁,肝炎后肝硬化6年余,左季肋部外伤10天,腹痛腹胀1天

00431003 (62 KB, 下载次数: 91)

1.JPG

00431004 (32 KB, 下载次数: 80)

2.jpg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3:18
肝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波浪状,肝裂宽,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囊体积稍大,壁厚;脾在约八个肋单元,于脾脏下极可见多发片状稍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呈相对呈低密度,肝脾外缘可见弧形液性暗区,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诊断:符合脾破裂。脾脏可见大片积出血灶,周边小的灶性坏死,伴炎细胞浸润,出血灶周围脾脏组织大致正常。

【鉴别诊断】
脾血管瘤;
脾淋巴瘤;
脾梗塞;
脾感染性病变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3:22
脾脏是腹腔内最易受外伤而发生破裂的器官,其损伤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最为常见,常合并脾包膜下出血、腹腔内积血或腹腔内脏器的损伤等。临床上可有外伤史、左上腹疼痛、失血性休克等表现。

    CT多表现为脾实质单发或多发不规则不均质高密度或低密度影,边界不清;脾包膜下出血常表现为脾周“新月状”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腹腔内积血常表现为肝、脾与腹壁间带状影或血液充填于肝肾隐窝、结肠旁沟内;增强后正常脾脏明显强化,而破裂脾组织、血肿及包膜下血肿不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

    外伤后脾脏内高密度出血灶,一般可明确诊断。脾脏有些类圆形低密度出血灶有时与脾脏占位性病变不易区分,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
脾血管瘤增强后有延迟强化,同肝血管瘤强化特点;
脾淋巴瘤一般多发,且增强后有轻度不规则强化可鉴别。
脾梗塞一般呈片状楔形低密度灶,无外伤病史有利于鉴别。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3:24
脾血管瘤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3:28
平扫示均匀的低密度影,边界清。内部有出血坏死时,密度密度可不均匀。增强后肿瘤边缘先出现斑点状强化,增强区渐向中心扩展 。3-4分钟后,全部增强,呈等密度状态。

脾血管瘤。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3:30
脾结节病。

45岁女性,左上腹痛。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3:33
既往纵隔结节病,口服类皮质激素治疗6年。
CT示脾大不均,多发低血运结节。2年扣,患者仍腹痛,脾脏继续增在。行腹腔镜脾切除,病理证实脾脏、脾门淋巴结结节病。
随访2年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4:07
脾外伤


占腹部外伤的1/4。因受力机制不同,可为单纯性脾外伤,也可同时合并肝及其他器官和组织损伤。
脾外伤的分型:
①脾挫伤。
②脾包膜下血肿。
③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脏破裂。
④脾破裂。
【诊断要点】
1.明确的左上腹创伤史。
2.脾脏外伤后,可出现左腹部痛,脾脏增大,压痛以及腹膜刺激征象。
3.当伴有脾破裂时,血压下降,血红蛋白急速下降,并有休克等严重症状。
4.X线平片:脾脏形态变化,破裂出血时轮廓不清或消失,反射性肠郁张,合并肋骨骨折,胸腹腔积液等征象。
5.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对比剂外溢,动脉闭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形成,无血管区和包膜下血肿及脾周围腹腔内血肿可导致脾脏受压、移位征象等。
6.B型超声:脾实质内片状或团块状回声增强或强弱不均。当包膜下血肿时,呈梭形或不规则形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脾包膜中断,脾周围积液和腹腔游离积液征象。
1.脾挫伤:CT可无异常表现。
2.脾包膜下血肿:在脾外周见半月状密度异常区。
1)CT平扫:血肿密度与受伤时间有关,新鲜血肿或等同于脾密度,或稍高于脾密度,随时间推移,血肿密度也逐渐降低。
2)增强扫描:血肿不增强,脾实质增强形成密度差异,清晰显示血肿形态和边缘。当血肿较大时,脾可受压、变形。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与增强的脾脏实质形成对比。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和/或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楚,早期血肿境界可不清晰,随着时间延长血肿呈境界清晰的椭圆形低密度区。
2)完全破裂:脾周、脾曲、腹腔内均可见不规则的血肿存在,此时脾脏轮廓不规则,体积增大,实质内可见有撕裂裂隙贯穿脾脏,呈不规则状低密度带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4:10
脾梗死

脾梗死(infarct of spleen)是脾内的动脉分支梗塞,形成脾脏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脾梗死后,其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因瘢痕收缩,脾边缘出现局限性凹陷,较大梗死病灶中央产生液化形成囊腔。
1.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左上腹疼痛、发热等。
2.X线平片:可见左侧膈顶抬高和胸腔积液。
3.MRI检查:对脾梗死较敏感,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4.B型超声:脾实质内楔形低回声区,尖端指向脾门。
【CT表现】
1.急性期:
1)CT平扫:见脾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灶,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常指向脾门,边界清楚或模糊。
2)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边界较平扫时更加清楚。
2.慢性期:
1)CT平扫:梗死区密度逐渐增高,脾脏因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收缩而致边缘局部内陷。
2)增强扫描:瘢痕组织呈轻微强化的低密度区。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4:12
脾脓肿
脾脓肿(spleen abscess)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感染性病变。发病率在0.14%~0.7%之间,死亡率较高。脾脓肿是败血症脓栓的结果,致病原因分为:
①全身感染或脾周感染。
②脾外伤后继发感染或脾囊肿继发感染。
③免疫机制低下的患者,如HIV阳性。
④经导管脾动脉栓塞术后继发脾脓肿等。
【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多为弛张热。
2)腹痛:脾区持续性钝痛、胀痛。
3)其他: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和消瘦。
2.体征:脾大,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高,>10×109/L,中性>0.7。
4.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左横膈升高,盘状肺不张和胸膜炎等,若在脾内出现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现。
5.B型超声:脾内局限性低回声区,边界不规则。
6.MRI检查:早期可有脾脏肿大,信号轻微异常。当有脓肿壁形成时,T1WI呈低于周围组织的信号区,T2WI呈明显的高信号,且信号均匀。增强后脓肿壁呈环形强化,中央区无强化。
【CT表现】
1.CT平扫:
1)脾脓肿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密度稍低且均匀。
2)发生液化坏死后,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CT值大多在20HU左右,边界不清。
3)少数脓肿内可见小气泡或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现。
2.增强扫描:见脓肿壁明显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化。当脓肿为多发而又较小时,则常表现为增强后脾内斑点状或粟粒状低密度灶。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4:15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0.3%~14%,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史长达数年以上。
【诊断要点】
1.瘤体较小者,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为体检时偶尔发现,瘤体较大者可有腹胀表现。
2.B型超声:超声表现多样,可为花斑状低、等、高回声。
3.MRI检查:对血管瘤的显示较CT敏感,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重T2WI可显示“灯泡征”,为特征性表现。
4.X线平片:可见脾区内斑点状、星芒状钙化。
【CT表现】
1.CT平扫:
1)脾内见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较清楚。
2)较大血管瘤时,脾脏体积可增大,瘤体中央可有瘢痕形成,表现为更低密度,当内部有新鲜出血时,可见高密度区。
3)病灶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可见有斑点状、星芒状钙化灶。
2.增强扫描:
1)肿瘤边缘多呈斑片状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扩大并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正常脾脏密度一致。与肝血管瘤呈类似改变.
2)当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瘢痕存在时,中心可有始终不强化区域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4:28
脾淋巴瘤(lymphoma of the spleen)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脾淋巴瘤及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两种,后者多见。
病理学上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这两种淋巴瘤均可累及脾脏。CT检查难以区分组织结构。

【诊断要点】
1.脾脏增大,不规则发热,贫血,胃肠道症状等。
2.全身淋巴瘤: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4.B型超声:
1)弥漫性脾肿大,脾实质呈弥漫均匀中等或低水平回声。
2)局限性病变:可分为囊肿型、低回声型、回声增强型和钙化型。
5.MRI检查:T1WI呈等信号或等低混合信号,T2WI信号略高于脾。

【CT表现】
1.原发性脾淋巴瘤:
1)CT平扫:脾肿大,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性低密度灶,边界不清。
2)增强扫描:低密度病灶呈不规则轻微强化,边界清晰。
2.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
1)脾肿大,弥漫性脾浸润,呈小结节状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结节大小在1cm以下。
2)增强扫描脾实质低密度轻度强化结节。
肝脏多同时受累。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4:30
脾淋巴管瘤

脾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是一种少见良性淋巴管畸形。多为中青年患者。病理学分为三种类型:
①毛细血管性淋巴管瘤;
②海绵性淋巴管瘤;
③囊性淋巴管瘤。
以囊性淋巴管瘤多见,病变累及多个脏器时称淋巴管瘤病。

【诊断要点】
1.左上腹轻微胀痛,也可无任何症状,常因脾脏增大而进行检查发现。
2.腹部平片:可见脾脏阴影增大,其内无钙化。
3.MRI检查: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内可见有分隔。
4.B型超声:脾增大,瘤体边界清晰,呈多房性或蜂窝状结构,囊壁菲薄,内无回声,后壁回声显著增强。

【CT表现】
1.CT平扫:脾脏增大,脾实质内见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病灶内见粗大分隔。
2.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分隔有轻度强化,中央无明显强化,囊壁显示清晰。
3.鉴别诊断:脾淋巴管瘤的CT表现类似囊肿,其CT值比囊肿要高,且有粗间隔,增强扫描见边缘和间隔强化,并见囊壁显示,而脾囊肿密度均匀,增强无囊壁显示。
作者: 学习快乐    时间: 2012-3-17 14:32
脾转移瘤

脾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 of the spleen)占全身转移瘤的2%~4%,多见于中老年,主要由全身各部位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等)经血行转移至脾;周围脏器恶性肿瘤(如胃癌、胰腺癌等)直接侵入脾;淋巴管转移较少见。人体免疫机制与脾脏关系密切,发现脾转移的病例则说明免疫机制受损 .

【诊断要点】
1.大多数病例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常伴有消瘦、乏力、发热等。
2.左上腹疼痛,体检可发现脾增大。
3.晚期可有腹水,恶病质等。
4.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境界不清,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显示不同程度的强化。

【CT表现】
1.CT平扫:脾脏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病灶,边界大多清楚,当病灶相互融合时,边界欠清楚,较大病灶中心可发生坏死液化。
2.增强扫描:见病灶呈不同程度的强化,边界清晰。部分病例可见腹膜和肝脏转移灶。
作者: lxt1219    时间: 2012-3-22 10:47
谢谢,学习了
作者: 景怡    时间: 2012-3-30 21:14
谢谢,学习了
作者: pujunzhi    时间: 2012-4-5 21:09
谢谢,学习了!
作者: 吴医师    时间: 2012-4-7 23:15
谢谢,学习了!
作者: 柯建生    时间: 2012-4-30 19:20
谢谢,学习了
作者: 闪光之点    时间: 2012-5-22 00:45
谢谢!
作者: wudaodong2008    时间: 2012-5-25 17:16
在努力中强起来!!!!!谢谢!
作者: 雪岩    时间: 2012-5-29 20:31
在努力中强起来!!!!!谢谢!
作者: y662277    时间: 2012-6-11 19:32
谢谢楼主
作者: maddog10    时间: 2012-7-11 23:52
在努力中强起来!!!!!谢谢!
作者: jsdtd    时间: 2012-7-16 10:44
谢谢,学习了!
作者: wsmg-自在    时间: 2012-8-1 22:46
引用第32楼jsdtd于2012-07-16 10:44发表的 :
谢谢,学习了!

作者: ct诊断高手    时间: 2012-8-7 10:14
谢谢,学习了
作者: 阿敏    时间: 2012-8-16 17:35
谢谢 我已经收藏了
作者: 北方的狼    时间: 2012-8-22 15:08
学习
作者: 825365156    时间: 2012-8-31 10:47
谢谢,学习了,对于初学者很有帮助
作者: lrn    时间: 2012-9-1 15:52
刚刚起步,有了这么好的材料,慢慢站起来吧
作者: 拾荒者    时间: 2012-9-20 20:58
楼主辛苦,谢谢了!
作者: zhudongmai    时间: 2013-2-13 01:20
我要努力学习,谢谢
作者: 8389wwoo    时间: 2013-2-19 20:38
努力学习,谢谢
作者: 柯建生    时间: 2013-4-13 19:54
支取




欢迎光临 医影在线 (http://bbs.radida.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