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206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像医学思维之培养(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一个影像医生,什么时候才能对影像诊断有自己的感觉呢?如何训练自己对影像诊断的感觉呢?我之所以不说水平,是因为诊断水平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由别人来评价的。与临床医生不一样,大多数三级医院的影像医生,只有升到到了高级职称才有可能被人认为有一定的水平,但实际工作中,升职称未必与诊断水平有关,更多与学位、论文、基金之类的有关。那么,在从事影像诊断的前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如何让别人认为你有较高的诊断水平呢?


在我进入华山医院之后,被指定为冯晓源教授的学生,而我所听到的是,冯老师的诊断水平很高。放射科流传着冯老师的一些故事,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作为住院医生的时候,经常在晚上到片库里面去复习所有自己写过的报告,去学习所有的随访病例;他是作为优秀住院医生直接攻读的博士,放射科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他主笔申请到的,虽然那时候他不是第一责任人;他晋升副教授的时候是上海医科大学最年轻的的副教授,而他读片时候的那种分析思路、归纳总结、严谨细致则是我们每一天都会看到的。虽然他后来当了主任、做了副院长、党委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院长直至复旦大学副校长,虽然后来参加临床工作的时间少了,但他一直都保持着到科室主持读片的传统。

现在的放射科住院医生和研究生,在遇到他来读片的时候都很紧张,但其实在我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每一次读片都会很紧张。那时候冯老师是一定参加每天的早读片的,而作为住院医生,我必须准备好读片相关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和体检、相关的化验和影像学(超声、核医学)资料、既往的影像学检查、本次检查的所有影像、自己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拿出来读片想要解决的问题。现在PACS和RIS系统让我们在准备资料的时候便捷了很多,那时候却不是很容易,尤其是门诊或者外地的病人,等到我想去读片的时候,就发现资料很少,有时候就要硬着头皮拿出去读片,免不了要被冯老师教训。当时我还有些抵触情绪,觉得放射科只要看片子就可以了,干嘛那么麻烦去准备那些我认为没有关系的资料。但在读片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往往是缺乏这些资料导致无法得出明确的诊断,只好等病人拿报告的时候再补充。

为了避免再被冯老师教训,我就在检查的时候坐在机器边上,看着机器上出来的图像,如果需要的话就补充扫描或者补充病史等相关资料,如果我不在的话,就告诉技术员,一旦发现阳性患者,就让患者等我来了之后再走。每天下午,等到所有报告签核好归到报告中心的时候,我就去看我所写的每一份报告,看核片医生是如何修改的。这样势必增加我呆在科室的时间,好在我是真的住在医院里面,所以也很方便。几年时间下来,我读片的水平见长,报告质量提高,以至于核片医生最喜欢签核我写的报告,因为字迹清晰、无需修改。就这样,我玩机器比技术员水平高,写报告做诊断有了一定的感觉,开始对影像医学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记得又一次冯老师晚上到医院来加班核片,我正好在科里,就陪着他核片,又不懂的就随时问他,不知怎么的,就聊到了漏诊和误诊的话题,他说了很多漏诊和误诊的例子,然后看着我说,好像你没有什么漏诊和误诊?得到他这样的赞许,我自然喜形于色,他随即告诫我,你还嫩着呢,上面还有人替你把关,等到你自己签核报告的时候就知道责任重大了!然后告诉我,漏诊和误诊是不可避免的,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应该出现的漏诊和误诊,就是说,即便错了也要有充足的理由!



2005年我博士毕业与导师冯晓源教授在华山医院“小红楼”前面合影,与封面1995年在华山花园的合影相比,已经没有了学生气。当年底晋升副主任医师,开始逐渐走上影像医学专家的道路。
从跟随冯老师读片,我知道了放射科做诊断,仅仅依靠片子是远远不够的,诊断应该是一个复合工程,会看片子对放射科医生而言是最重要的,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他经常说,从发病和病程就应该大体知道是什么疾病了,譬如患者可以说出发病的时间点,就首先要考虑血管性疾病;发病虽然比较急,但没有明确的时间点,而是以周或月来表达病程的话,就应该首先考虑炎性病变;发病缓慢,患者往往说不出到底是什么时候,只是最近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出现症状且逐渐加重的话,肿瘤就是首先要考虑的。如果影像上看到的是肿瘤,但患者又能明确说出发病的时间点,那就是肿瘤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譬如累及周围结构而出现症状或者是肿瘤出血、囊变了。这一点我始终牢记,也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屡屡获益。譬如有一次去外院指导工作,一个医生拿了自己亲戚的片子来找我看,目的是希望咨询一下二次做伽玛刀是否合适。

患者是51岁的男性,半年前发现右侧基底节区病变,考虑为肿瘤且无法手术,所以进行了伽玛刀治疗,疗效很好。这一次右侧额叶又出现了类似的病灶,想咨询一下短期内第二次做伽玛刀是否合适。患者已经做过很多的检查,包括PET-CT,但没有发现除了脑内的其他病灶。我把伽玛刀前后的片子和这一次的片子反复看过一遍,又补充询问了病史,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就说这个病根本不需要做伽玛刀治疗!可想而知,不但这位医生,而是所有围着我的医生都非常惊讶!放射科医生开始纷纷猜测是什么病,有说是转移瘤的,只不过原发灶太小而没有发现,我就说,伽玛刀对脑转移瘤非常有效,即便发现了原发灶,也应该做伽玛刀啊;有说是胶质瘤或者胶质瘤病的,我就说,既然第一次疗效很好,就算是胶质瘤也应该继续伽玛刀治疗啊。看着大家急迫想知道答案的表情,我就说,这是寄生虫。

让我们再看看这个患者的情况:中年男性,既往体健,头痛二三个月检查发现右侧基底节区病变,影像学来看,右侧基底节区病灶范围不小,但增强之后仅见大片异常信号内小环状的淡薄强化,伽玛刀治疗后病灶几乎消失;此次右侧额叶的病灶比上次范围要小很多,但依然可见其内不太完整的小环状淡薄强化。总结一下,这是一个发病时间不长、前后发生的病灶,也就是多发病灶,用肿瘤来解释整个疾病过程有些牵强,而用寄生虫则可以解释。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伽玛刀治疗有效呢?我的回答是,伽玛刀杀死了寄生虫,所以病灶才会消失。为什么会再次发生呢?那是因为寄生虫还在体内。为什么说是寄生虫呢?因为患者的发病过程是炎性或者肉芽肿性病变的病程,而且患者是江南水乡的人,喜欢鲜美的食物,自然意味着食物不够熟,自然也就有更多感染寄生虫的机会;而影像学的表现则是寄生虫脑炎期的表现,刚刚开始形成囊,所以没有囊虫病的典型表现;第二次出现的病灶与第一次几乎相仿,病灶范围缩小的原因也与伽玛刀治疗有关,因为伽玛刀既然能够杀死肿瘤细胞,自然也会让潜在的寄生虫死亡,但还有残存的活虫存在,所以会再次发生。

这个患者后来去寄生虫研究所做了检查,被证实是囊虫病,没有再次进行伽玛刀治疗,而是用药物治疗彻底解决了问题。在这个患者的诊断上,验证了两点:一是正确的影像诊断不能只依靠影像学,而应该综合各种相关的因素,这就是冯老师教给我的经验;二是误诊不要紧,只要误诊有足够的理由。这个患者虽然第一次被误诊了,做伽玛刀换了很多钱,但疗效很好,所以第二次还要来做伽玛刀;如果不是遇到我的话,依然会疗效很好,而且很可能经过第二次伽玛刀治疗,就再也不会出现新的病灶了。从影像学上来看,虽然患者得的是常见的囊虫病,但不是囊虫病的典型表现,误诊不是没有理由,所以后来患者并没有对第一次的伽玛刀治疗提出异议。如果不是第二次发病,或许我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诊断。这也告诉我们第三点需要引起重视的事情,那就是诊断是一个过程,因为疾病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影像学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断面而已,在疾病具有了典型表现的时候,我们所获得的这个断面就容易得出正确的诊断,但在疾病的早期甚至是晚期,反而不容易得出正确的诊断,因为早期表现不典型,而肿瘤在晚期都表现的差不多。

回到开始的问题,如何训练自己对诊断的感觉?那就是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经验,把影像诊断看作是诊断过程中的一环,不要害怕漏诊和误诊,而要从每一次的失误中总结经验,当每一份报告都不需要修改的时候,当每一次诊断都得到临床和患者认可的时候,就会有了自己对诊断的感觉,水平自然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也就会被别人看作是一个有水平的影像医生了。

来源:梁宗辉主任医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11-17 16:46 | 只看该作者
维之培养(四)
作为一个影像医生,什么时候才能对影像诊断有自己的感觉呢?如何训练自己对影像诊断的感觉呢?我之所以不说水平,是因为诊断水平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由别人来评价的。与临床医生不一样,大多数三级医院的影像医生,只有升到到了高级职称才有可能被人认为有一定的水平,但实际工作中,升职称未必与诊断水平有关,更多与学位、论文、基金之类的有关。那么,在从事影像诊断的前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如何让别人认为你有较高的诊断水平呢?


在我进入华山医院之后,被指定为冯晓源教授的学生,而我所听到的是,冯老师的诊断水平很高。放射科流传着冯老师的一些故事,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作为住院医生的时候,经常在晚上到片库里面去复习所有自己写过的报告,去学习所有的随访病例;他是作为优秀住院医生直接攻读的博士,放射科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他主笔申请到的,虽然那时候他不是第一责任人;他晋升副教授的时候是上海医科大学最年轻的的副教授,而他读片时候的那种分析思路、归纳总结、严谨细致则是我们每一天都会看到的。虽然他后来当了主任、做了副院长、党委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院长直至复旦大学副校长,虽然后来参加临床工作的时间少了,但他一直都保持着到科室主持读片的传统。

现在的放射科住院医生和研究生,在遇到他来读片的时候都很紧张,但其实在我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每一次读片都会很紧张。那时候冯老师是一定参加每天的早读片的,而作为住院医生,我必须准备好读片相关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和体检、相关的化验和影像学(超声、核医学)资料、既往的影像学检查、本次检查的所有影像、自己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拿出来读片想要解决的问题。现在PACS和RIS系统让我们在准备资料的时候便捷了很多,那时候却不是很容易,尤其是门诊或者外地的病人,等到我想去读片的时候,就发现资料很少,有时候就要硬着头皮拿出去读片,免不了要被冯老师教训。当时我还有些抵触情绪,觉得放射科只要看片子就可以了,干嘛那么麻烦去准备那些我认为没有关系的资料。但在读片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往往是缺乏这些资料导致无法得出明确的诊断,只好等病人拿报告的时候再补充。

为了避免再被冯老师教训,我就在检查的时候坐在机器边上,看着机器上出来的图像,如果需要的话就补充扫描或者补充病史等相关资料,如果我不在的话,就告诉技术员,一旦发现阳性患者,就让患者等我来了之后再走。每天下午,等到所有报告签核好归到报告中心的时候,我就去看我所写的每一份报告,看核片医生是如何修改的。这样势必增加我呆在科室的时间,好在我是真的住在医院里面,所以也很方便。几年时间下来,我读片的水平见长,报告质量提高,以至于核片医生最喜欢签核我写的报告,因为字迹清晰、无需修改。就这样,我玩机器比技术员水平高,写报告做诊断有了一定的感觉,开始对影像医学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记得又一次冯老师晚上到医院来加班核片,我正好在科里,就陪着他核片,又不懂的就随时问他,不知怎么的,就聊到了漏诊和误诊的话题,他说了很多漏诊和误诊的例子,然后看着我说,好像你没有什么漏诊和误诊?得到他这样的赞许,我自然喜形于色,他随即告诫我,你还嫩着呢,上面还有人替你把关,等到你自己签核报告的时候就知道责任重大了!然后告诉我,漏诊和误诊是不可避免的,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应该出现的漏诊和误诊,就是说,即便错了也要有充足的理由!



2005年我博士毕业与导师冯晓源教授在华山医院“小红楼”前面合影,与封面1995年在华山花园的合影相比,已经没有了学生气。当年底晋升副主任医师,开始逐渐走上影像医学专家的道路。
从跟随冯老师读片,我知道了放射科做诊断,仅仅依靠片子是远远不够的,诊断应该是一个复合工程,会看片子对放射科医生而言是最重要的,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他经常说,从发病和病程就应该大体知道是什么疾病了,譬如患者可以说出发病的时间点,就首先要考虑血管性疾病;发病虽然比较急,但没有明确的时间点,而是以周或月来表达病程的话,就应该首先考虑炎性病变;发病缓慢,患者往往说不出到底是什么时候,只是最近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出现症状且逐渐加重的话,肿瘤就是首先要考虑的。如果影像上看到的是肿瘤,但患者又能明确说出发病的时间点,那就是肿瘤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譬如累及周围结构而出现症状或者是肿瘤出血、囊变了。这一点我始终牢记,也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屡屡获益。譬如有一次去外院指导工作,一个医生拿了自己亲戚的片子来找我看,目的是希望咨询一下二次做伽玛刀是否合适。

患者是51岁的男性,半年前发现右侧基底节区病变,考虑为肿瘤且无法手术,所以进行了伽玛刀治疗,疗效很好。这一次右侧额叶又出现了类似的病灶,想咨询一下短期内第二次做伽玛刀是否合适。患者已经做过很多的检查,包括PET-CT,但没有发现除了脑内的其他病灶。我把伽玛刀前后的片子和这一次的片子反复看过一遍,又补充询问了病史,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就说这个病根本不需要做伽玛刀治疗!可想而知,不但这位医生,而是所有围着我的医生都非常惊讶!放射科医生开始纷纷猜测是什么病,有说是转移瘤的,只不过原发灶太小而没有发现,我就说,伽玛刀对脑转移瘤非常有效,即便发现了原发灶,也应该做伽玛刀啊;有说是胶质瘤或者胶质瘤病的,我就说,既然第一次疗效很好,就算是胶质瘤也应该继续伽玛刀治疗啊。看着大家急迫想知道答案的表情,我就说,这是寄生虫。

让我们再看看这个患者的情况:中年男性,既往体健,头痛二三个月检查发现右侧基底节区病变,影像学来看,右侧基底节区病灶范围不小,但增强之后仅见大片异常信号内小环状的淡薄强化,伽玛刀治疗后病灶几乎消失;此次右侧额叶的病灶比上次范围要小很多,但依然可见其内不太完整的小环状淡薄强化。总结一下,这是一个发病时间不长、前后发生的病灶,也就是多发病灶,用肿瘤来解释整个疾病过程有些牵强,而用寄生虫则可以解释。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伽玛刀治疗有效呢?我的回答是,伽玛刀杀死了寄生虫,所以病灶才会消失。为什么会再次发生呢?那是因为寄生虫还在体内。为什么说是寄生虫呢?因为患者的发病过程是炎性或者肉芽肿性病变的病程,而且患者是江南水乡的人,喜欢鲜美的食物,自然意味着食物不够熟,自然也就有更多感染寄生虫的机会;而影像学的表现则是寄生虫脑炎期的表现,刚刚开始形成囊,所以没有囊虫病的典型表现;第二次出现的病灶与第一次几乎相仿,病灶范围缩小的原因也与伽玛刀治疗有关,因为伽玛刀既然能够杀死肿瘤细胞,自然也会让潜在的寄生虫死亡,但还有残存的活虫存在,所以会再次发生。

这个患者后来去寄生虫研究所做了检查,被证实是囊虫病,没有再次进行伽玛刀治疗,而是用药物治疗彻底解决了问题。在这个患者的诊断上,验证了两点:一是正确的影像诊断不能只依靠影像学,而应该综合各种相关的因素,这就是冯老师教给我的经验;二是误诊不要紧,只要误诊有足够的理由。这个患者虽然第一次被误诊了,做伽玛刀换了很多钱,但疗效很好,所以第二次还要来做伽玛刀;如果不是遇到我的话,依然会疗效很好,而且很可能经过第二次伽玛刀治疗,就再也不会出现新的病灶了。从影像学上来看,虽然患者得的是常见的囊虫病,但不是囊虫病的典型表现,误诊不是没有理由,所以后来患者并没有对第一次的伽玛刀治疗提出异议。如果不是第二次发病,或许我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诊断。这也告诉我们第三点需要引起重视的事情,那就是诊断是一个过程,因为疾病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影像学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断面而已,在疾病具有了典型表现的时候,我们所获得的这个断面就容易得出正确的诊断,但在疾病的早期甚至是晚期,反而不容易得出正确的诊断,因为早期表现不典型,而肿瘤在晚期都表现的差不多。

回到开始的问题,如何训练自己对诊断的感觉?那就是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经验,把影像诊断看作是诊断过程中的一环,不要害怕漏诊和误诊,而要从每一次的失误中总结经验,当每一份报告都不需要修改的时候,当每一次诊断都得到临床和患者认可的时候,就会有了自己对诊断的感觉,水平自然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也就会被别人看作是一个有水平的影像医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11-19 23:3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非常感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11-27 22: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1-29 15:11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多读,多看,多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11 20: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31 18: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0-6 06:2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