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jie200378 于 2021-12-23 20:22 编辑
1.概论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TOS)是骨肉瘤8个亚型之一,大约占骨肉瘤的5%,最早由Paget于1854年描述为 “恶性骨动脉瘤”,在1976年,Matsuno等主张将该肿瘤列入骨肉瘤亚型, 命名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并提出了诊断标准。1993年正式被WHO“骨肿瘤组织学分类”列入,明确为骨肿瘤亚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多见于儿童青少年,侵袭性显著,预后差,其影像表现类似于动脉瘤样骨囊肿或血管瘤,极易误诊。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病程进展迅速。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疼痛,夜间尤甚。局部肿胀,呈进行性增大。肿块质硬,常较固定,无压痛或轻度压痛。早期皮肤多无改变,随肿瘤增大可出现皮肤发红甚至静脉怒张等表现。血清碱性磷酸酶常增高。肿瘤穿刺物为血液。 2.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一般影像学表现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大多数位于股骨、胫骨和肱骨等长管状骨,少数位于肩胛骨、骨盆、胸骨、脊柱和颅骨,极少数可位于骨外如肠系膜。也有其他骨肉瘤去分化成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报道。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多呈溶骨性改变,破坏区多较大,部分病例呈地图样溶骨性破坏。有文献报道部分肿瘤呈多灶性。多数肿瘤可局限于骨髓内,部分呈囊状膨胀性骨破坏,破坏区边缘清楚,平片与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能难以鉴别。多数肿瘤位于骨的中央,部分肿瘤可呈偏心性。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肿瘤内部很少发生肿瘤成骨,肿瘤密度多较低,与正常骨交界面模糊,缺乏硬化边,这一点与大多数普通骨肉瘤不同,大多数普通骨肉瘤内部可见不同程度的成骨,因此肿瘤密度较高,且很不均匀。位于长管状骨的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常有层状、日光样以及Codman三角等骨膜反应,以日光样骨膜反应较为多见,与肿瘤生长迅速刺激骨膜增生有关;位于不规则骨的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无明显骨膜反应。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有时呈爆裂样或吹气样突破骨皮质,从而侵犯到骨外形成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形态较规则,密度均匀,境界相对清楚,软组织肿块内少见肿瘤成骨。CT显示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块较平片清楚,增强扫描软组织明显强化。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以溶骨性改变为主,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3.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MR表现 MRI显示整个病灶由多个液体腔聚合而成,液体腔大小不等。T1WI呈相对高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肿瘤内几乎可见出血,瘤内可见液-液平面,可能与出血引起的含铁血黄素沉积有关。有观点认为,当其他骨肉瘤去分化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时,肿瘤将逐步形成液体腔,因此,液体腔和液-液平面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主要特征之一。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病灶边缘和囊性分隔T2WI多为软组织信号,呈等高信号,此外,病灶其他部分尚可见软组织信号,增强后此类成分呈显著强化,由于软组织成分多围绕无强化的出血坏死区,强化呈环状、分隔状或结节状。 MR对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磁共振T2WI有助于囊性病变的分隔和囊壁的显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囊壁和分隔为肿瘤成分,T2WI呈等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而动脉瘤样骨囊肿此分隔为增生骨性结构,T2WI多为低信号,增强后无强化。 4.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基础 大体病理显示充满血液和坏死软组织的大小不等囊腔,相互间可交通,缺乏内皮细胞覆盖。病灶内可见许多正常血管在纤维间隔内。病灶易碎,类似于侵袭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特征性改变为大的囊状血管间隙被薄层纤维组织分隔,整个肿瘤类似于血池,以充满血液的腔隙、出血和坏死为特点。组织形态学表现为高度间变的肿瘤细胞,属Broders分级3-4级,易见核分裂像及病理性核分裂像。肿瘤丰富的血运可能更易造成肿瘤转移。 5.主要鉴别诊断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类似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细胞瘤、血管瘤,多数肿瘤同时具有血管瘤与骨肉瘤影像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呈多囊性改变,与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极为类似,但动脉瘤样骨囊肿分隔为骨性分隔,被血流反复冲击后,分隔和囊壁可见明显骨质增生,平片和CT所见的分隔密度增高;MR 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除了血管外,动脉瘤骨囊肿瘤内没有软组织。血管瘤多呈分叶状,边缘多有硬化边,病灶内残留骨性分隔由于代偿作用,或出现增生硬化;血管瘤很少出现液-液平面,增强扫描呈延迟充填强化。骨巨细胞瘤多位于骨端而非干骺端,偏心性横向发展,常突到骨性关节面下方,多数骨巨细胞瘤实质成分均匀,强化均匀,因此,绝大多数鉴别不难。少数骨巨细胞瘤可以并发动脉瘤样骨囊肿,但很少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放射状骨膜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