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10086|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T检查技术(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0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 五官和颈部检查技术

(一) 眼ct检查
采用横断位扫描。病人仰卧,头的正中矢状线与床面中线一致。扫完定位片后,平行听眦线自眶下缘扫至眶顶,层厚4-5mm,连续扫描,感兴趣区层厚1.5-2.0mm。为了更好的显示病灶与眶内解剖结构关系,常辅以冠状位扫描,层厚4-5mm。若是眶内占位性病变、感染性病变及血管性病变时均需增强扫描。眼眶外伤与异物只需平扫。
(二) 耳ct检查
采用横断位,通常为靶ct扫描,层厚1-2mm,自外耳道下缘向头侧连续扫描至颞骨岩部上缘,用骨窗进行观察。病变范围较大者,可采用普通薄层扫描,层厚3-5mm。为详细观察耳蜗、鼓室盖和面神经管等部位,可以冠状位扫描为主,层厚1-2mm,扫描线垂直于听眦线,自外耳道后1cm向前行连续扫描。
(三) 鼻腔与鼻窦ct检查
采用横断位扫描,先扫定位片。横断位扫描线与听眦线平行,一般自硬腭扫至额窦,层厚5-10mm,连续扫描。可疑骨破坏部位采用1.5-3.0mm薄层扫描,通常应辅以冠状位扫描,层厚4-5mm。为识别富含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纤维瘤、血管畸形等),鉴别肿瘤、炎症、实性病变和囊性病变以及了解肿瘤向周围结构蔓延等,均需采用增强扫描。
(四) 咽、喉ct检查
鼻咽部横断位扫描,先扫定位片。根据定位片,自听眦线下4cm并与眦耳线平行向颅底扫描,层厚为5mm,层距为5mm。观察颅底孔管用1.5-3mm薄层,还应常规行冠状位扫描。鼻咽癌病人应常规扫描上颈部,扫描层厚为5-10mm,连续扫描。扫描的上下界限依病变范围灵活掌握。疑为肿瘤侵犯颅内及淋巴结转移者均应增强扫描。
喉部采用横断位扫描。病人取仰卧位,颈部伸直或过伸,先扫定位片。横断位扫描时,平静呼吸,不吞咽,层厚及层距均为3-5mm,其上界为舌底,下界大约至气管。为显示真、假声带及喉室,可采用1-2mm薄层扫描。为了解颈淋巴结的转移,扫描范围要包括全颈部。非喉病变处扫描时,层厚可用8-10mm。为了解声带的运动功能嘱病人持续发“e”音扫描。为了解肿块与大血管的关系以及鉴别颈部肿大淋巴结与颈部正常血管,需采用增强扫描。
(五) 颈部ct检查
先扫定位片,然后依据颈部病变的部位、性质决定扫描范围。常规采用横断位扫描,层厚5-10mm,连续扫描。微小病变加扫薄层。为鉴别颈部肿块与颈部大血管以及了解两者的关系,需采用增强扫描。

(六) ct在五官和颈部疾病中的应用评价
ct能十分清楚地显示眼、耳、鼻、鼻窦、咽和喉等的复杂解剖结构,能较好地显示这些部位的病变及其与周围正常结构的关系。三维ct成像可立体直观地显示咽、喉腔内病变的位置和范围。喉的ct仿真内镜成像检查还能显示喉镜不能显示的阻塞性病变远端。cta可显示头颈部血管性病变及肿瘤侵犯血管。ct已 成为五官和颈部最有诊断价值的一种影像检查技术,在许多疾病中可作为首选方法。但也应看到,ct在五官和颈部病变中主要价值是明确病变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定性诊断仍有不少困难。

1.眼 ct能确定眶内肿瘤的存在、位置、大小及范围,并可对良性与恶性进行鉴别,能准确评价眶内炎症、眼型graves病、血管性疾病、眼眶外伤与眶内异物,多数情况下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技术。但常规x线片也能显示眶内致密异物仍可作为基本的检查方法。ct的不足之处:(1)不能区分眼球壁的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结构,故对眼球病变,无论是观察病变的大小、范围还是定性诊断均不如mri。b超对眼球的正常结构显示也比ct好,尚可显示视网膜血管。因检查方法简便易行,诊断准确率高,因此,一般认为b超是眼球病变的首选检查技术。(2)不能像mri一样行任意方位成像,软组织分辨率低于mri,故对评价整个视觉通路上的病变也不如mri优越。
2.耳和颞骨 高分辨ct可清楚显示中耳、内耳的细微结构,特别是骨结构,对先天性畸形、外伤的诊断有特殊价值,是首选的检查技术;对炎症、肿瘤也能作出诊断,有助于明确肿瘤受侵的范围。其不足之处是显示内耳道微小听神经瘤不如mri敏感。
3.鼻腔与鼻窦 ct能清楚显示鼻腔、鼻窦炎症和肿瘤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当肿瘤外侵而破坏窦彼时,ct有特殊价值,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的不足之处是:(1)虽可明确肿瘤是否已侵犯眶内或颅内,但显示这些病变不如mri敏感;(2)不易鉴别肿瘤与炎症,鼻窦壁未被破坏时,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
4.鼻咽 ct能清楚显示鼻咽的形态结构,小的黏膜下肿瘤往往不能为鼻咽镜查出,但ct可见鼻咽局部隆起。ct能帮助确定肿块的活检方向与位置,显示肿瘤向咽旁间隙及其他邻近区域的侵犯,特别是对颅骨的侵犯破坏有重要价值。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海绵窦或颅内病变,区分颈部血管与肿大的淋巴结,通常作为鼻咽部的首选检查技术。其不足之处是:(1)软组织分辨率低于mri,对黏膜下方腭帆提肌、腭帆张肌及咽颅底筋膜不易分辨或显示不如mri清楚,对颅内受侵范围的判断也不如mri准确;(2)颈部肿大的淋巴结与颈血管在平扫时不易区分,而mri和b超对判断颈淋巴结转移则有优势;(3)鼻咽增殖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因此,经鼻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0-12 19:14 | 只看该作者
[emb20][emb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0-17 01:37 | 只看该作者
[emb20][emb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0-17 01:38 | 只看该作者
[emb20][emb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1-16 0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1-25 0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2-9 03:35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眼部扫描基线平行于视神经较好,而且视神经与听眦线角度也较确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2-23 21:17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3-30 19:08 | 只看该作者
温故而知新!感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8-15 04:0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温故知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