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3岁患儿到我们科室做mri检查,mri表现比较奇怪,科内会诊的结果考虑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查找我收集的影像资料,找到一份“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的幻灯片,但是没有注明作者,作者没有提供患儿的性别年龄和临床症状体征,给出的图片质量也相对差些,摘录如下:
[center]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center]
pvl的发生率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医学的发展,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和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与之伴随的神经发育障碍,如脑性瘫痪,认知和行为异常,听力视力障碍发病率明显增高。
在早产儿,pvl是脑损伤的主要神经病理改变,是存活早产儿出现神经发育和行为障碍的主要原因。
据报道早产儿pvl的发生率为8—26%,在应用呼吸机的早产儿中pvl的发生率更高达38—60%。伴有pvl的早产儿其脑性瘫痪(cp)的发生率为38—93%。其cp一半以上继发于pvl。
pvl与cp的关系
伴有pvl的早产儿其cp的发生率为38—93%,其cp一半以上继发于pvl;
早产儿只占全部分娩的7%,却占出生后一个月内婴儿死亡的80%,cp的50%以上;
活产婴cp的发生率为1.5—4.7%,早产儿是足月儿的10倍,胎龄<30w、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是足月儿的20—30倍;
极低出生体重儿91%可存活,其中28%有ns损害, 视力损伤21—57%, 惊厥1—7%,学习障碍10—34%,多动2—9%。
早产儿pvl的病理改变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的病理改变为局部pvl和弥漫性pvl。
局部性pvl主要发生在急性缺氧缺血后6—12小时,脑白质凝固性坏死;约24—48小时后坏死部位小胶质细胞的浸润,肥大星形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约5天左右泡沫巨噬细胞出现;2周后泡沫巨噬细胞更趋明显;2—5周左右坏死部位组织溶解形成囊腔,逐渐发展为多发性囊腔,数月后囊腔吸收消失,侧脑室扩大。
弥漫性pvl多见于长期存活的早产儿,主要病理特征是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弥散性损伤和肥大星形胶质细胞相应增加,其病理改变是缺乏髓鞘化的脑白质容量减少和脑室内增大。
pvl的mri特点
头颅核磁共振(mri)对局部pvl早期病变的显示特异性较差,在t1加权相上呈低信号,t2加权相上呈高信号。
mri对晚期pvl诊断较有价值,可显示脑白质容量减少,脑室增大,脑室壁不规则,神经胶质增生和髓鞘形成延迟等。
病例一:
![]()
病例二:
![]()
![]()
病例三:
![]()
![]()
病例四:
![]()
![]()
这四个病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单侧或双侧侧脑室扩张,且外形不规则,可见“尖角样”突起,与脑积水或者脑萎缩的脑室扩张明显不同。因此,可不可以认为,侧脑室的“尖角样”扩张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的特征性表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