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马爱军 张本恕 任华 王育新 洪雁
[关键词】非酮症性高血糖 偏侧舞蹈症
偏侧舞蹈症是一组较为少见的锥体外系症状,通常由对侧基底节,尤其是丘脑底核、尾状核和壳核,或其联系纤维的病变所致。脑梗死为最常见的原因,而非酮症性高血糖导致的偏侧舞蹈症,且mri表现为纹状体t1wi高信号者在临床上少见。我们10余年来共收治12例,现对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及演变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l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58~78岁,平均(68.17±6.21)岁。所有患者均无家族史。参考1999年whio糖尿病诊断标准,12例患者均确诊为糖尿病,其中3例既往无明确的糖尿病史,
9例有糖尿病史,病程1—26年,平均(11.56±7.33)年。所有患者均排除huntington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脑梗死、中毒、药物及全身性疾病等导致的舞蹈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发病后均常规查血糖、血生化、尿常规血钙磷等化验。于发病2一14 d行ct检查,发病4 d~1个月行常规
mr检查。其中8例分别于2—11个月后复查mri,1例于4年后复查。2例新近发病(例6、8)和3例复查的患者(例5、7、8)在行mr常规序列检查的同时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
1.3 结果
1.3.1 临床特征:12例患者中8例急性起病,4例亚急性起病。
6例有明显的发病诱因,其中5例为感染,1例为手术。6例为右侧肢体偏身舞蹈,3例左侧肢体偏身舞蹈,
3例双侧均有舞蹈样动
作,以一侧为重。5例伴有面部或口舌不自主运动。舞蹈样动作
均于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查体患侧肢体肌张力降低,肌力
正常,病理征阴性。4例合并高血压;l例合并脑梗死,表现为另
一侧肢体无力,肌力ⅱ级,病理征阳性。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未正
规控制血糖治疗,发病时血糖14.8—28 mmol/l,平均20.74
mmol/l,尿酮体一或±,血渗透压294.1~331.9 mosm/l,
平均(311.3±9.41)mosm/l。例3、4经降糖补液即能控制症状,但
半月后复发。加用氯丙嗪、奋乃静后症状消失。其余10例就诊后即给予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或氯硝安定等药物,1月内症
状消失或缓解,其中例1停药后复发,再次给药后缓解,见表1。
1.3.2 影像学检查: 12例患者中,9例ct检查示患肢对侧尾状
核头和/或壳核片状高密度,3例示双侧纹状体呈高密度,ct值
表l病人的一般特及临床特征30~50 hu,平均43 hu。12例均行mr检查,显示患肢对侧或双侧尾状核头和
或壳核t1wi呈不均匀高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上述病变均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水肿(图1①一③)。对9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8例于发病后2~11个月复查ct或mri,上述影像表现未见明显变化。例5于4年后复查ct及mri,病变局部呈萎缩性改变,原有的异常密度/信号影消失,同侧侧脑室扩张,前角扩张为著(图1④)。例6(图2①~④)于发
病第9天dwi上病变区呈稍高信号,例7(图3①~③)发病1个月于dwi上病灶呈稍低信号。例5、7、8分别于发病后4年、2个月和7个月于dwi上病灶均呈稍低信号。
2 讨论
1960年,bedwell首次报道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该病多见于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累及单侧或双侧肢体的舞蹈样动作及面部的不自主运动。其发病率尚未见报道,文献描述多见于亚洲人。本组除例6外,均为老年人,且女性多见,男女比例1:3。血糖均控制不佳,平均为
20.74mmol/l,尿酮体一或士。这与oh sh等荟萃medline上16年来各国报告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meta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提出的假说有多巴胺能活性相对增高,γ-氨基丁酸减少和低灌注导致纹状体细胞的低代谢状态。chang等对6例患者进行spect检查,证实5例为患肢对侧基底节区低代谢改变,1例为双侧低代谢改变。
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的影像学检查具有特征性
表现,患肢对侧纹状体,主要是尾状核头和壳核,发病初期ct表
现为高密度,mri上t1wi呈高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此影像学表现的解释说法不一:可逆性钙盐或某种未知物质沉积;胶质细胞增生;代谢紊乱引起的斑片状出血;脑缺血等。既往学者根据患者急性起病,ct显示基底节区高密度,ct值40—50 hu,认为是斑片状出血。但不同于常规血肿,病灶局限,信号不均匀,并不累及丘脑和内囊等周围组织,无占位效应,患者亦无明显的头痛、呕吐及偏瘫等临床症状。其在mri的信号改变也不符合通常血肿的时间演变规律。我们对8例患者进行了为期2~11个月的随访,上述影像表现未发生明显变化,亦不支持出血性改变。对1例患者4年后随访,发现病变区萎缩、软化,故也不能用单纯的钙盐沉积解释。新近患者的dwi显示,发病9 d病变区予dwl上呈高信号,而发病30 d,病变呈低信号,2个月后复查无明显变化。kon chu等对2例患者的dwl显像也得出类似结果。文献报道仅2例尸检,均显示胶质增生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并无片状出血及钙化。我们推测,高血糖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局部脑血流降低,细胞内酸中毒、细胞间质谷氨酸盐聚集,导致细胞毒性水肿和γ-氨基丁酸减少。星形胶质细胞胞质内蛋白水化层使t1弛豫时间缩短,呈高信号改变,而dwl的异常信号则可能由高黏和低灌注引起的缺血导致。随着时间推移,dwl信号强度呈下降趋势。最终缺血坏死的脑织被吞噬清除、胶质增生,mri最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星软
化灶样改变。
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预后较好。首先应积极进行病因治疗,控制血糖。多数患者应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有时可合并应用镇静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部分患者服药过程中可能出现震颤等副作用,因此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
图l 病例5:①为发病3天ct,左侧尾状核头及壳核可见片状高密度影。图②、③为发病1月mri,左侧尾状核头、壳核及部分苍白球于t1wi(②)呈明显高信号,t2wi(③)呈低信号。上述病变边界清楚,周围未见水肿,无明确占位效应。④为发病4年tlwi示左侧基底节的正常结构消失,同侧侧脑室扩张。
![]()
![]()
图2 病例6:①为发病2天ct示右侧壳核稍高密度,边界不清。②~④为发病9天mri,t1wi (②) 示右侧壳核不均匀稍高信号,t2wi (③)呈低信号,dwi(④)呈稍高信号,边界较清楚,无水肿及占位效应。
![]()
![]()
图3 病例7:①、②为发病1月mri,t1wi(①)示左侧尾状核头及
壳核呈高信号,dwi (②)呈低信号。2月后复查mrl(③),与①相比未见明显变化。
相关病例:董老的病例:mri1903 d06)女58岁,右侧肢体舞蹈症
(http://www.radida.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6763)
[本贴已被 wnlyq8688 于 2009-4-20 20:48:54 修改过]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9-4-23 11:02:37 修改过]
[本贴已被 wnlyq8688 于 2010-7-14 15:43:00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