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111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技能考试考官经常问的问题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0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3.干、湿啰音的形成机理是什么?两者的区别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一)湿啰音。
系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稀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粘液和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水泡音。或认为由于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粘着而陷闭,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
湿啰音的特点 温啰音为呼吸音外的附加音,断续而短暂,一次常连续多个出现,于吸气时或吸气终末较为明显,有时也出现于呼气早期,部位较恒定,性质不易变,中、小、泡音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
(二)干啰音
系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声音。呼吸道狭窄或不完全阻塞的病理基础有炎症引起的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管腔内肿瘤或异物阻塞;以及管壁被管外肿大的淋巴结或纵隔肿瘤压迫引起的管腔狭窄等。
干啰音的特点 干啰音为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带乐性的呼吸附加音,持续时间较长,吸气及呼气时均可听及,但以呼气时为明显
六、心脏
1.心脏视诊的内容有哪些?
(一)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二)心尖搏动
(三)心前区异常搏动
2.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及范围如何?
正常心尖搏动 位置在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1.0cm处,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0-2.5cm。一般明显可见。肥胖者或女性乳房垂悬时不易看见。
3.影响心尖搏动位置的病理因素是什么?
病理条件下,心尖搏动位置可由以下原因发生改变:
(1)心脏疾病:
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可稍向上,但不向下移位。
左右室皆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
右位心: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肋间,即正常心尖搏动的镜相位置。
(2)胸部疾病:①一侧胸腔积液或积气,可将纵隔推向健侧,心尖搏动随之稍向健侧移位;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纵隔向患侧移位,心尖搏动亦随之稍向患侧移动。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如无移位,提示心包纵隔胸膜粘连。②胸廓或脊柱畸形时,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心尖搏动亦相应移位。
(3)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使腹内压增高,脂位置升高,心脏横位,从而使心尖搏动位置上移。
4.心脏疾病时心尖搏动位置可发生哪些变化?
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可稍向上,但不向下移位。
左右室皆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
右位心: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肋间,即正常心尖搏动的镜相位置。
5.心尖搏动增强见于哪些情况?
心尖搏动增强 见于左室肥大、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贫血时,心尖搏动增强,范围大于直径2cm,尤其是左室肥大,心尖搏动明显增强。
6.心尖搏动减弱见于哪些情况?
心尖搏动减弱 心肌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尖搏动减弱;心包积液、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或积气、肺气肿时,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
7.何谓负性心尖搏动,有什么临床意义?
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者,称为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此现象又称broadbent征。右室明显肥大时,亦可出现负性心尖搏动。
8.胸骨左缘2、3、4肋间出现收缩期搏动各见于哪些情况?
1.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 见于肺动脉高压,有时也可见于正常青年人。
2.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 见于右室肥大。
9.剑突下搏动常见于哪些情况?右室搏动与腹主动脉瘤鉴别要点有哪些?
剑突下搏动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室肥大时,亦可见于腹主动脉瘤。两者鉴别方法是:嘱病人深吸气,如搏动增强则为右室搏动,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或以手指平放于剑突下,指端指向剑突,从剑突下向上后方加压,如搏动冲击指尖且吸气时增强,则为右室搏动;如搏动冲击掌面且吸气时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
10.心脏触诊内容有几项?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二)震颤
(三)心包摩擦感
11.抬举性心尖搏动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当左室肥大时,用手指触诊,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这种较大范围增强的外向运动,称为抬举性搏动,这是左室肥大的可靠体征。
12.何谓震颤?说明了什么问题?
震颤是指用手触诊时感觉到的一种细小振动,此振动与猫在安逸时产生的呼吸故又称猫喘,是器质性心血管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触到震定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常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瓣膜狭窄时如(二尖瓣狭窄)型的病变,震颤出现的时期亦不同。其临床意义按震颤部位和时期而不同。
13.不同部位和时期的震颤各有何临床意义?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时 期          部 位                          常见疾病
收缩期    胸骨右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2肋间        肺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3—4肋间    室间隔缺损
舒张期    心尖部                          二尖瓣狭窄
连续性    胸骨左缘第2肋间        动脉导管未闭
14.何谓心包磨擦感?见于什么情况?
是心包发生炎症时,渗出纤维蛋白,使其表面粗糙,心脏搏动时,壁层和脏层心包磨擦产生振动,胸壁触诊可感知。
15.正常心浊音界如何?
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
右(cm) 肋间 左(cm)
2-3 ⅱ 2.3
2-3 ⅲ 3.5—4.5
3-4 ⅳ 5-6
ⅴ 7-9
16.心脏叩诊顺序如何?
心脏叩诊的顺序是先叩左界,后叩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左界叩诊的具体方法是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厘米处开始(一般为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外),由外向内,叩诊由清音变为浊音时用笔作一标记,如此向上逐一肋间进行,直至第2肋间。右界叩诊时先叩出肝上界,于其上一肋间(通常为第4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逐一肋间向上,抵第2肋间,分别作标记。用硬尺测量前正中线至各标记点的垂直距离,再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
17.何谓心脏的相对浊音界及其临床意义?
叩心界是指叩诊心相对浊音界(心左右缘被肺遮盖的部分),一般不要求叩诊心绝对浊音界(不被肺遮盖的部分),因为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8.心脏叩诊的方法如何?
叩诊的方法与采取的体位有关。病人坐位时,检查者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平行(即与肋间垂直);病人仰卧时,检查者立于病人右侧,则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垂直(即与肋间平行)。
19.主动脉型心、二尖瓣型心、普大型心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如何?
1.左心室增大 心左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加深近似直角,心浊音界呈靴形。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性心脏病,故又称主动脉型心。
2.右心室增大 轻度增大,只使心绝对浊音界增大,心左界叩诊不增大;显著增大时,相对浊音界向左右扩大,因心脏长轴发生顺钟向转位,故向左增大明显,但浊音界不向下扩大。常见于肺心病、单纯二尖瓣狭窄等。
3.双心室增大 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且左界向下扩大,称普大型心。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克山病、重症心肌炎、全心衰竭。
20.心浊音界随体位而变化说明什么?
心包积液时心界向两侧扩大,极似双侧心室扩大,坐位时心浊音界呈三角形(烧瓶形),仰卧位时心底部浊音区增宽,这种心浊音界随体位改变而变化是心包积液的特征。
21.如何区别第一、二心音?
(1)第一心音 产生机制:二、三尖瓣关闭,室壁和大血管振动,半月瓣开放,心室肌收缩,心房收缩终末部分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声音。
特点:①音调低(55-58hz);②强度较响;③性质较钝;④历时较长(0.1秒`)⑤与心尖博动同时出现;⑥心尖部听诊最清楚。
(2)第二心音 产生机制:半月瓣关闭,房室瓣开放及大血管壁、乳头肌、腱索的振动所产生。
特点:①音调高(>62hz);②强度较s1低;③性质较s1清楚;④历时较短(0.08秒`)⑤与心尖博动之后出现;⑥心底部听诊最清楚。
22.第三心音与舒张早期奔马律有何不同?
奔马律与s3区别:
奔马律:心脏病人>100次/分,三个音大至相等,不受体位影响。
s3:正常人<100次/分,距s2近,坐位、立位减弱消失。
23.何谓austin-flint杂音?
左室血容量增多及舒张期压力增高,使二尖瓣膜处于较高位置,呈现相对狭窄,因而产生杂音,称为austin flint杂音,是生理性杂音。
24.呼吸如何影响心脏杂音?
呼吸:呼吸可使左、右心室的排血量及心脏的位置发生改变而影响杂音的响度,有助于判定杂音。深吸气时,胸腔内压下降,回心血量增多,肺循环容量增加,使有心排血量增加;同时,心脏沿长轴顺钟向转位,使三尖辩更贴近胸壁,从而使右心发生的杂音(如三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增强。深呼气时,胸腔内压上升,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循环容量减少,流入左心的血量增加;同时,心脏沿长轴逆钟向转位,使二尖瓣更贴近胸壁,因而使左心发生的杂音(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增强。如吸气后紧闭声门,用力作呼气动作(valsalva动作)时,胸腔内压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左、有心发生的杂音一般均减弱,而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杂音增强。临床医师常用此动作帮助鉴别杂音的性质和来源。
25.体位变动对心脏杂音有何影响?为什么?
首先,某些体位使一些杂音容易听到。如左侧卧位时,可使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更明显;坐位前顿时,可使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更明显;仰卧时,可使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更明显。其次,迅速改变体位,由于血液分布和回心血量的变化,也会影响杂音。如由卧位或下蹲位到迅速站立,静脉血暂时尚淤积于内脏和下肢,瞬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使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均减弱,而待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杂音增强。如由立位或坐位迅速平卧,并抬高下肢,使回心血量增加,则立位时减弱的杂音均增强,而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杂音减弱。
26.收缩期功能性杂音和器质性杂音如何鉴别?
功能性杂音 器质性杂音
年龄 儿童、青少年多见 不定
部位 肺动脉搏区和(或)心尖区 不定
性质 柔和,吹风样 粗糙,吹风样,常呈高调
持续时间 短促 较长,常为全收缩期
强度 一般为3/6级以下 常在3/6级以上
震颤 无 3/6级常伴有
传导 局限,传导不远 沿血流方向传导较远而广
收缩期杂音:
(1)二尖瓣区;1功能性:常见。可见于发热、轻中度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剧烈运动等。听诊特点是呈吹风样,性质柔和,2/6级,时限较短,较局限,原因去除后,杂音消失。2相对性:由于左室扩张,引起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而产生杂音,见于扩张型心肌病、贫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听诊特点是:杂音呈吹风样,柔和,不向远处传导,如扩张的心腔回缩,杂音可减弱。3器质性:主要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乳头肌功能失调等。听诊特点是:杂音呈吹风样,高调,性质较粗糙,强度常在3/6级以上,持续时间长,占据整个收缩期,可遮盖第一心音,常向左腋下传导,吸气时减弱,呼气时加强,左侧卧位时更明显。
(2)三尖瓣区:①相对性:多见。大多数是由于有室扩大引起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产生杂音。听诊特点与二尖瓣关闭不全相似,但杂音吸气时增强,呼气时减弱。此杂音随右室增大可传导至心尖区,易误为二尖瓣关闭不全。②器质性:三尖瓣器质性关闭不全极少见,杂音特点与二尖瓣器质性关闭不全相同。
(3)主动脉瓣区:①器质性:多见。主要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听诊特点是杂音为喷射性、吹风样,杂音呈菱形,与第一心音之间有间隔,不掩盖第一心音,性质粗糙,常伴有震颤,杂音顺血流方向向颈部传导,伴a 2减弱。②相对性:主要见于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扩张、高血压病等。听诊特点是杂音较柔和,一般无震颤,杂音常可沿胸骨右缘向下传导,常有a2亢进。
(4)肺动脉瓣区:①功能性:多见,尤以健康儿童或青少年常见。听诊特点为柔和、吹风
样杂音,音调低,不向远处传导,常为2/6级以下,卧位时明显,坐位时减轻或消失。②相对性:在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时,引起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出现肺动脉瓣相对关闭不全而产生此杂音。其特点与功能性杂音略同。②器质性;见于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杂音呈喷射性,响亮而粗糙,强度为3/6级或3/6级以上,呈菱形,常伴有震颤,p2常减弱并有s 2分裂,向上下肋间、左上胸及背部传导。
5)其他部位:室间隔缺损时,可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问听到响亮而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强度3/6级以上,常伴有震颤,向心前区传导。室间隔穿孔时,杂音突然出现,听诊特点与室间隔缺损大致相同,且常伴有奔马律。
27.二尖瓣器质性与相对性狭窄杂音如何鉴别?
①器质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听诊特点是:杂音最响部位在心尖区,时期为舒张中晚期,性质为隆隆样,先递减后递增,音调较低,较局限,不向远处传导,常伴有震颤及sl增强,杂音前可有开瓣音。这些特点是确定二尖瓣狭窄极为重要的根据。
②相对性: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相对性二尖瓣狭窄。现代研究表明,左室血容量增多及舒张期压力增高,使二尖瓣膜处于较高位置,呈现相对狭窄,因而产生杂音,称为austin f1int杂音。此杂音应与器质性二尖瓣狭窄杂音相鉴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8-15 06:42 | 只看该作者
活到老,学到老,
学得脑袋麻木了,
学得思维梗塞了,
学过之后全忘了,
最后还是痴呆了,
带着学问退休了,
发挥余热火化了,
新的一代跟上了,
历史开始轮回了!
有的已经过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8-16 17:2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提供学习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