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眼眶血管性病变影像学表现
一、海绵状血管瘤
[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g)是成人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展缓慢,大多发生于2 0—4 0岁。海绵状血管瘤的肉眼形态为椭圆形或有分叶的实性肿瘤,呈暗紫红色,外有薄的纤维膜包裹,切面呈海绵状、多孔。组织病理学显示海绵状血管瘤境界清楚,有纤维性包膜包裹,一般不浸润眼外肌,肿瘤由大小不等的血管腔构成,内有红细胞。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眼球突出。视力一般不受影响,少数肿瘤压迫视神经,可有相应的视野缺损。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海绵状血管瘤大多(约8 3%)位于肌锥内,其次位于肌锥外,有少数位于眶骨内或眼外肌内。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为单个肿瘤,少数可有多个病灶。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肿瘤有分叶,边界清楚,大多数海绵状血管瘤与眼外肌等密度,密度均匀,少数肿瘤内可见小圆形高密度钙化,其实质是静脉石形成有些作者认为肿块内的钙化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但是海绵状血管瘤内有钙化的比例太小,我院行ct检查的48例中仅8例(16.7%)有钙化,而且淋巴管瘤、毛细血管瘤等肿瘤内也可有钙化,所以我们认为肿瘤内的钙化对鉴别诊断并无太大的价值。ct动态增强扫描可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即在注少造影剂后立即扫描的ct图像上可见肿瘤边缘有结节状强化,强化明显,在随后扫描的ct图像可见强化范围逐渐扩大但密度降低,10分钟后由于造影剂流出,密度明显降低变为等密度,ct显示强化范围就不清楚,因此,ct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不理想,而且由于一些原因,ct可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无强化而导致误诊,鉴于以上原因,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强化及“渐进性强化”征象采用 mri较好。mri征象:海绵状血管瘤在t,wi与眼外肌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与玻璃体信号相等,信号均匀,这主要是由于海绵状血管瘤内流动缓慢的血液和间质内有较多的液体形成,此征象有一定特征,但是其它肿瘤如神经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神经鞘瘤及淋巴管瘤等均可有此征象,因此,此征象对于鉴别诊断的价值有限。有文献报道海绵状血管瘤的t2wi信号随te值升高而升高可能为海绵状血管瘤特有,但根据我们观察,含丰富液体的病变如淋巴管瘤、囊性神经鞘瘤和囊肿等都有此特点,并不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征象。海绵状血管瘤内富含液体,因此,在肿瘤周边由于肿瘤内与眶内脂肪的共振频率差别较大而形成化学位移伪影,即在肿瘤周边形成环形极低信号或很高信号影。mr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即在注入造影剂后立即扫描的第一个序列可见肿瘤内小片状强化,随着时间的进展,肿瘤内的强化范围向肿瘤中央逐渐扩大,—般在15-60分钟内肿瘤全部明显均匀强化,整个“渐进性强化”过程在ur动态增强扫描图像显示明确且清楚“,”,我们的病例中有2例直径小于 1.5cm的海绵状血管瘤在增强后第一个扫描序列整个肿瘤就均匀强化而未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22例直径或长径大于1.5cm的海绵状血管瘤都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根据文献和我们的病例,我们认为直径或长径大于1.5cm的海绵状血管瘤都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显示率100%。众所周知,“渐进性强化”征象也可见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其形成机制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相同,都是因为肿瘤山大小不等的血管腔构成,管腔之间为纤维组织分隔,注入造影剂后,造影剂从供血血管与肿瘤的连接点进入肿瘤,然后通过纤维间隔逐渐填充各个血管腔,最后肿瘤内所有血管腔全部为造影剂充填。
[诊断和鉴别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主要依据:(1)肿瘤位于肌锥内,呈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2)ct显示等密度肿块,mri显示肿瘤在t,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信号均匀;(3)b超显示肿瘤内回声光点多且分布均匀,声衰减少,有压缩性:(4)增强扫描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根据文献和我们的病例,对于直径或长径大于1.5cm的眶内肿瘤,“渐进性强化”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征象。对于长径或直径小于1.5cm的眶内肿瘤,建议在注入造影剂后2分钟内进行单层重复快速扫描,一共扫描10层,然后再按常规扫描,这样有助于较小的肿瘤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
鉴别诊断:
神经鞘瘤:典型的神经鞘瘤密度不均匀,内有囊变或坏死的低密度区,增强后肿瘤立即强化,强化不均匀,内有不强化的低密度区。uri更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局限性淋巴管瘤:肿瘤内密度不均匀,淋巴管腔内有出血在ct上为高密度或由于陈旧出血而表现为低密度,增强后肿瘤立即强化有助于鉴别,有时与血管瘤很难鉴别。
血管内皮细胞瘤:增强扫描后肿瘤立即强化。
[比较影像学]
mri显示肿瘤的信号以及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定位诊断准确率和定性诊断均优于ct。对于“渐进性强化”征象,与ct相比mri有明显优越性:一是 mr增强剂在肿瘤内停留时间较长而且mri对顺磁性造影剂较敏感,显示“渐进
性强化”过程明确,不会像ct产生假阴性;二是在实际工作中mri增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