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
(2008年版)
肠道病毒ev71感染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一、临床表现
(一)一般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1.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2.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3.循环系统: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末梢血白细胞。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三)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危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四)病原学检查。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或分离到ev71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特异性ev71抗体检测阳性。
三、物理学检查
(一)胸片: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大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快速进展为双侧大片阴影。
(二)磁共振: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三)脑电图: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四)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t改变。
四、临床诊断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一)诊断依据
1.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
(二)确诊依据
在临床诊断基础上,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或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
五、留观或住院指征
(一)留观指征。
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留观。乡镇卫生院如发现符合留观指征患者,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1.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
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3.发热、精神差。
(二)住院指征。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住院,应立即将其转至指定医疗机构。
1.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2.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
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
4.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六、小儿危重患者的早期发现
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开展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年龄小于3岁;
(二)持续高热不退;
(三)末梢循环不良;
(四)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五)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八)高血压或低血压。
七、临床治疗
按临床表现主要包括4个阶段的治疗。
(一)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二)神经系统受累阶段。
该阶段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精神差、易激惹、嗜睡、肢体无力、肌阵挛、抽搐或急性迟缓性麻痹等。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0.5~1.0g/kg/次,每4~8小时一次,20~30min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速尿;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3.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