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12701|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脉络膜裂解剖与脉络膜裂囊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脉络膜裂
    是胚胎时期脉络膜襞突入侧脑室形成脉络丛时所经的裂隙,在侧脑室中央部此裂位于穹隆和丘脑之间,在侧脑室颞角则位于海马伞和终纹之间。此裂深处无脑实质,仅由1层室管膜封闭,软脑膜及其携带的血管于此处顶着室管膜突入侧脑室,发育成侧脑室脉络丛。随着胚胎的发育,侧脑室脉络丛及其脉络膜裂向尾侧伸展,弯曲到达侧脑室颞角的尖端,二者走行相一致,呈狭长的“C”字形。有学者测得脉络膜裂长度为(23. 85±3. 22) cm。脉络膜裂在MRI上表现为边缘光滑锐利、走行自然的含脑脊液裂隙。颞部在矢状位和冠状位显示,以冠状位为佳。房部在矢状位和横轴位可显示,以横轴位为佳。体部较窄细,在各方位显示均欠佳。常规CT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和部分容积效应影响而难以清楚地显示。
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脉络膜裂囊肿发生位置特殊,结合CT或MRI影像学表现均可诊断。但有时需与下列病变鉴别。
(1)侧脑室颞角扩大:
    单侧侧脑室颞角扩大或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合并侧脑室颞角扩大时, CT或MRI横轴位不易与该病区分,可借助MRI冠状位像鉴别。冠状位像上扩大的侧脑室颞角位于海马外侧,囊肿则位于海马上方并可见其与脑室间的分隔。本组有3例同侧侧脑室颞角因囊肿不完全性阻塞引起局限性轻中度扩大。
(2)脑软化灶:
    可结合病灶的位置、形态及其周围脑实质有无异常加以鉴别。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具有一定占位效应,囊肿周围脑实质无异常。而脑软化灶位于脑实质内,T2WI和Flair序列上可见病灶周围伴有胶质增生。
(3)环池内囊性病变:
    病变可推压海马向外上方移位,脑干常受压改变,增强扫描环池内血管结构可移位。而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绝大多数向下方推压海马,脑干无受压改变。
(4)增宽的脑沟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后强化的脉络丛或小血管无受压移位。

0016069 (177 KB, 下载次数: 136)

A-1.JPG

0016070 (142 KB, 下载次数: 115)

A-2.JPG

0016071 (251 KB, 下载次数: 133)

A-3.JPG

0016072 (34 KB, 下载次数: 135)

A-4.JPG

0016073 (33 KB, 下载次数: 132)

A-5.JPG

0016074 (420 KB, 下载次数: 138)

B-4.jpg

0016075 (477 KB, 下载次数: 143)

B-5.jpg

0016076 (424 KB, 下载次数: 131)

B-6.jpg

0016077 (345 KB, 下载次数: 132)

B-7.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2:50 | 只看该作者
右侧颞部可见一约0. 8 cm×0. 8 cm×1. 1 cm的椭圆形长T1脑脊液样信号灶 图5 矢状位T1WI示正常的脉络膜裂颞部在海马
上方近水平向后走行的线状含脑脊液裂隙,房部为丘脑后方的裂隙,后邻侧脑室三角区 图6, 7 与图4同一病例。横轴位T1WI、
T2WI示右侧颞部椭圆形病灶边界光滑清楚 图8 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示左侧脉络膜裂颞部一直径约1. 0 cm类圆形未强化的
脑脊液样信号病灶 图9, 10 为同一病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示右侧脉络膜裂颞部一直径约0. 7 cm类圆形脑脊液样低密度病
灶,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 图11 与图2, 3同一病例。矢状位T1WI示右侧房部病灶边界光滑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1-10 20: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指点

谢谢楼主的指点,再发几个网站的病例供大家参考:

0016727 (101 KB, 下载次数: 111)

V01.jpg

0016728 (41 KB, 下载次数: 120)

V04.jpg

0016729 (104 KB, 下载次数: 120)

V08.jpg

0016730 (44 KB, 下载次数: 110)

V11.jpg

0016731 (52 KB, 下载次数: 117)

V12.jpg

0016732 (78 KB, 下载次数: 124)

V13.jpg

0016733 (71 KB, 下载次数: 131)

V16.jpg

0016734 (16 KB, 下载次数: 121)

V19.jpg

0016735 (61 KB, 下载次数: 133)

V2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1-10 20:2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脉络膜裂囊肿

脉络膜裂囊肿(choroidal fissure cyst)
属于神经上皮性囊肿, 是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时发生障碍而形成的。ct及mri横轴面常将本病误认为是颞叶囊肿,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mri冠状面及矢状面可显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1 脉络膜裂的解剖
脉络膜裂是海马与间脑之间潜在的脑脊液间隙,斜行沿后上方至前下方分布,呈狭长的“c”字形,是胚胎时期脉络襞突入侧脑室形成脉络丛所残留的裂隙。脉络膜裂可相应分为体部、房部和颞部。脉络膜裂囊肿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神经外胚层及血管软膜的残留可能为该囊肿形成的原因,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时如果发生问题,就可能在脉络膜裂的任何一处形成脉络膜裂囊肿。
2 诊断标准
根据sherman等研究报道,符合以下几点可做出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
1) mri显示脉络膜裂处典型的囊肿性病变,内部信号均匀且与脑脊液信号一致,无壁结节及软组织肿块,无水肿及强化;
2) 囊肿与临床表现无关;
3) 复查时囊肿无变化。
3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特点
由于脉络膜裂囊肿发生部位具有特殊性,结合其囊肿的密度和/或信号特点,影像学诊断并不难。但常规的单层螺旋ct扫描为横轴面,所以可能将脉络膜裂囊肿误认为颞叶病变,随着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ct的诊断能力。mri由于具有多方向扫描的优点,因此可进行准确的定位,结合病灶的特点,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3.1 ct表现
多发于单侧颞叶,体积较小,右侧略多于左侧,与蛛网膜囊肿的特点相同:病灶边界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接近脑脊液密度,囊肿周围无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无强化;病灶最大层面一般位于环池旁。
3.2 mri表现
囊肿呈均匀一致的长t1、长t2 信号,dwi为低信号,囊液在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相等,灶周无水肿,增强后无强化。冠状位可清楚的显示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其外下方可见侧脑室颞角呈点状或条状结构, 且常见海马和侧脑室颞角等周围邻近结构受压变形,但未见异常信号,矢状位显示颞叶内侧卵圆形或梭形囊肿,其长轴沿后上至前下斜行。
3.4 鉴别诊断
(1) 蛛网膜囊肿:与脉络膜裂囊肿的密度或信号一致,但多位于颞叶前方或邻近环池内。
(2) 表皮样囊肿: 多见于桥小脑角池,为匍匐样或塑型状生长,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匀,flair和dwi上均呈高信号;病灶内含有脂肪时,ct值常低于-20hu,t1wi呈信号稍高,且在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
(3)侧脑室颞角:脉络膜裂囊肿位于侧脑室颞角和环池之间,如能在msct的mpr后的图像上或mri冠状面观察到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并且于矢状面见囊肿沿脉络膜裂呈特征性斜行走行,有利于和侧脑室颞角鉴别。
(4)脑软化灶:年龄较大者多有脑血管病的病史,临床上多有相应部位的神经症状; ct和mri还可发现其他部位的缺血灶或软化灶,伴有脑室、脑池及脑沟的扩大。儿童常可追溯到早产或外伤等病史,有利于诊断。
(4)脑内囊肿:脑内囊肿极少见,虽然信号可与脉络膜裂囊肿一致,但多位于大脑半球、丘脑或小脑等部位,并且体积多较脉络膜裂囊肿大。
(5)血管周围间隙:常见于患高血压的老年人; 是穿支动脉自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引起软脑膜内陷造成的,其发生部位以前连合两侧、近大脑凸面半卵圆中心最多,直径常小于5mm,常双侧对称分布;另外矢状位扫描多不呈后上至前下的斜行走行。
(6) 脑囊虫病:常为脑实质内多发小囊性病灶,如为单发,则病灶较大;增强扫描可显示囊内头节,并常有其他部位病灶;随访观察,病灶有典型的脑囊虫病的演变过程,即囊虫坏死期和钙化期,并可有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而脑脉络膜裂囊肿随访多无变化。
(7) 动脉瘤:多位于颅底willis环或外侧裂池、纵裂池内;多可见其与大血管连通;由于瘤内血液流速不均,信号常不均匀,常见血栓;通过msct的血管三维重建或mri脑血管动脉造影(mra)可与脉络膜裂囊肿鉴别。
(8)颞叶囊实性肿瘤:颞叶的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神经节胶质瘤等囊实性病变也不少见,由于肿瘤均具有实性部分且实性肿瘤组织明显强化,鉴别诊断不难。
随着影像检查设备的改进,借助msct的mpr和mri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和三维成像优势,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裂的解剖结构,相信会增加本病的检出率,正确地认识并诊断本病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新竹平易发布,原帖地址:http://www.radida.com/portal/read.php?tid=48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1-11 20:23 | 只看该作者
辛苦!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1-12 16:16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1-13 1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1-15 20:3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1-17 16:5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1-19 08:1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