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59岁。双耳——颞骨ct轴位体积扫描(平扫)偶然发现右侧泡状鼻甲,供同道们鉴赏。
双耳——颞骨ct轴位体积扫描(平扫);层厚2mm,螺距1.0,重建间隔2mm。图像如下:
![]()
![]()
![]()
![]()
![]()
![]()
![]()
![]()
![]()
![]()
![]()
![]()
![]()
![]()
![]()
冠状位图像重组:
![]()
![]()
![]()
![]()
![]()
三垂重建:
![]()
解剖复习: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unit or complex)位于鼻腔侧壁的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对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密切关系,其通气和引流障碍是发生鼻窦慢性炎症的主要原因。这一区域的解剖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很有帮助。一般用冠状面薄层(2~3mm)显示较清楚,其结构包括:
1.筛泡:在中鼻道外侧壁上,为中组筛窦气房的圆形隆起,向下通筛漏斗或向内进入中鼻道。
2.筛漏斗:为一弧形腔道,位于筛泡之下钩突外下方,其外侧壁即眼眶内下缘,下端通上颌窦、接受前组筛窦、半数额窦及上颌窦后部的引流,再经半月裂进入中鼻道。
3.半月裂:为钩突上方与筛泡下方之间的弧形裂口,为筛漏斗通向中鼻道的裂口。
4.钩突:为中鼻道前外侧壁上镰刀形薄骨板,其上缘游离成半月裂内侧壁。
5.上颌窦自然开口:位于上颌窦内侧壁后上部,钩突后方,上颌窦可经此窦口进入中鼻道。
在mri冠状面图像上,筛窦区上有筛泡,下有筛漏斗气房,两者间内侧壁为半月裂,筛漏斗内侧壁为钩突,外侧壁为眶内下壁,下端通向上颌窦,在较后层面可见上颌窦开口于内侧壁上部。
影响鼻窦引流的解剖变异常见有筛泡过大、中鼻甲气房(泡状鼻甲)、钩突气房、眶下气房(haller)、钩突外偏、中鼻甲反向等,以上解剖变异可致窦口阻塞引起阻塞性鼻窦炎。
已收录到“影像文摘”中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08-10-30 23:37:49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