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股骨下段干骺端内侧可见局限性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内侧骨皮质破坏明显。局部有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不明显。
诊断:右股骨下段溶骨性骨肉瘤。
鉴别诊断:
1. 巨细胞瘤:多起病缓慢,症状较轻,骨破坏边界分明,无骨膜反应。但若为恶性巨细胞瘤,则因发展快、边界模糊而难以区分。但后者可见残存的骨壳及皂泡样骨间隔,紧邻关节面下,易向骨突部位生长,可作为鉴别的参考。
2. 骨纤维肉瘤:发病年龄较大(25~45 岁) ,好发于骨干,呈局限性溶骨性破坏,局部可出现少量骨膜下新骨或骨膜三角。二者单由影像学表现来区分,有时颇为困难。
3. 溶骨型骨转移瘤:好发于长管骨近端,一般范围较广泛,较少有骨膜增生,软组织肿块多轻微和局限。少数发生于长管骨的单发局限性病灶易误诊为溶骨型骨肉瘤。但前者ct上多显示残存薄层膨胀骨壳和部分硬化边缘,并多能发现原发病灶。
4. 滑膜结核:发病缓慢,症状轻微。影像学检查除骨破坏外,常见关节囊积液、滑膜肉芽组织增生和关节软骨及骨性关节面的破坏,一般均无骨膜增生。
6. 软骨肉瘤:中心型软骨肉瘤有时与骨肉瘤相似,但瘤组织内有大量环状或颗粒状钙化。若系继发于软骨瘤或骨软骨瘤的恶变(约占50 %) ,则有边缘模糊的溶骨性破坏,钙化成堆,密度不均。
7. 尤文氏肉瘤:发病年龄低于骨肉瘤,平均15 岁,70 %在10~30 岁,好发于长管骨的骨干。发生于干骺部者易误诊为骨肉瘤,但与骨肉瘤不同。本病对放射治疗极为敏感,不仅可使症状减轻或解除,且数月后肿瘤可缩小,骨破坏可修复。
8. 化脓性骨髓炎: ①骨髓炎早期骨破坏模糊,新生骨密度低,骨膜反应轻微;晚期骨破坏清楚,新生骨密度高,骨膜反应光滑完整。骨肉瘤则相反,早期骨破坏模糊,而瘤骨密度可很高。随病程进展,骨膜反应不是趋向修复而是继续破坏; ②骨髓炎的成骨与破骨相关明显,即成骨多在破坏区周围进行; ③骨髓炎的骨膜反应总是由轻变重,由模糊变光滑;而骨肉瘤则相反,大多数由层次清楚、光滑,变为模糊和残缺不全;④骨肉瘤侵犯软组织后,形成迅速增大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内可见瘤骨;骨髓炎软组织弥漫性肿胀,无瘤骨存在,ct 增强扫描显示脓腔或骨膜下脓肿; ⑤动态观察,骨肉瘤进展远比骨髓炎急性期缓慢,比慢性期迅速,而且不间断进行,破坏区不断扩大,瘤骨继续增多; ⑥骨髓炎血管造影无血湖、血池、瘤染、动静脉漏和中断征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