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106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0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center]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center]
[center]2007年10月08日 21:34:47  来源:新华网[/center]


10月8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屏幕中从左至右)英国人马丁·埃文斯、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和奥利弗·史密斯,因为他们在改造活体内特定基因的“基因靶向”技术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新华社记者朱莲谊摄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8日在一份公告中说,3位获奖科学家以一系列研究发现了“利用胚胎干细胞把特定基因改性引入实验鼠的原理”。

    尽管以实验鼠为研究对象,他们所从事的干细胞研究以帮助治疗和预防癌症、囊肿性纤维化和高血压等人体疾病为最终目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07:22 | 只看该作者

【转贴】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感言

“绝妙惊喜”

    正式公布消息前30分钟,在美国中西部犹他州盐湖城,当地时间凌晨3时,卡佩基在家中接获国际长途电话。
    电话线另一端,是一名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官员。
    “他讲话非常严肃,”卡佩基稍后告诉一名美联社记者,“所以,我的最初反应是,那一定是真事”。
    “那是一种绝妙惊喜,”他回味道。
    他本月6日刚刚举行过70岁生日庆典,自认为还可以工作20年。
    卡佩基1937年出生于意大利城市维罗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与身为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母亲一起移居美国,现在持有美国国籍,在美国犹他大学出任人体基因学和生物学教授。
    媒体报道尤其提及,他4岁时因为母亲被投入纳粹集中营而流落街头,以乞讨和偷盗为生,大约4年半以后才“奇迹般”与母亲团聚。时年9岁的他在美国入读小学,不知如何阅读和书写,也不知如何说英语。
    然而,30岁那年,他在美国名校哈佛大学获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证实,异体脱氧核糖核酸(dna)与哺乳动物细胞内的染色体之间可以“同源重组”,以此修复带有缺陷的基因。
    评审委员会的公告认定,卡佩基所做研究还揭示了基因在哺乳动物器官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之所以出现多种人体先天畸形的原因。

“非常满足”
   卡佩基接听获奖通报电话之际,史密斯身处美国东南部北卡罗来纳州查珀尔希尔市,当地时间凌晨5时。

    史密斯的最初反应是,获奖消息“非常令人满足”。
    一名记者问及他感到“满足”的缘由,史密斯回答道:从事与干细胞相关研究超过20年之后,“能在(诺贝尔奖)这一层面上获得认可,着实是一种享受”。
    先前接受一次媒体采访时,史密斯告诉记者,他7岁或8岁时读了一本连环画册,书中一名发明家让他“心动”,使他立志日后成为一名发明家。让他欣慰之处在于,“我迄今一直是一名发明家”。
    作为北卡罗来纳大学查珀尔希尔分校病理学和实验医学教授,他对获得全球生理学和医学界最高奖项一事的惟一联想和希望是,今后或许可以更为容易地为研究项目争取资金。
    在美国,由于共和党人执掌的白宫干预,联邦政府从去年开始不再向人体胚胎干细胞研究项目提供资助。
    史密斯现年82岁。他1925年出生于英国,1951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后学位,期间与一名美国妇女结婚。他现在持有美国国籍。
    他发现,细胞内源基因无论是否带有活性,都可以成为运用“基因靶向”技术的对象,意味着所有基因都可以借助于“同源重组”方式改变性状。
    后续研究中,他为多种先天遗传疾病以及人体因遗传变异而出现的众多常见疾病创制了实验鼠“模型”,用以增进对相关基因的致病机理以及相应解决方案的了解。

“定制鼠”先驱
    公布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时,在埃文斯现任哺乳动物遗传学教授的加的夫大学,时间为上午9时30分。
    埃文斯现年66岁。他1941年出生于英格兰西部格洛斯特郡,在英国接受教育并在多所英国名校从事研究工作。
    埃文斯发现,可以从实验鼠早期胚胎中直接获得染色体处于正常状态的细胞,即胚胎干细胞,继而植入到实验鼠的受精卵内,成为把特定遗传性状带给实验鼠后代的载体。
    他解释说,他所取得的成果,“基本上是为了解人类基因组创造条件”。
    卡佩基和史密斯的“同源重组”技术与埃文斯的胚胎干细胞提取技术结合,共同构成了“基因靶向”技术的基础。
    “基因靶向”技术的运用结果,是1989年首次出现“(基因)敲除实验鼠”,即“敲除”特定功能基因后再植入致病基因的实验鼠。
    实验鼠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以实验鼠为“模型”,激活或灭活某些实验鼠与人体共同拥有的基因,有助于了解一些疾病的诱因。因此,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研究的不同实验鼠基因超过1万种,大约相当于实验鼠所含基因总数的一半。
    在路透社相关报道的标题中,“敲除实验鼠”获称“定制实验鼠”,而埃文斯与卡佩基和史密斯则获称“定制实验鼠先驱”。
    在埃文斯曾经就读和从事研究的剑桥大学,临床生物化学系主任斯蒂芬·奥拉伊利评价说,“实验鼠基因靶向技术的开发对于医学研究有着深刻影响……我们对特定基因在整个生物机理中的作用能有更多了解,对预测药物治疗疾病的效果也有更大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07:26 | 只看该作者

【转贴】中国专家解读诺贝尔医学奖:“基因敲除小鼠”为

[center]中国专家解读诺贝尔医学奖:“基因敲除小鼠”为何获奖? [/center]
[center]2007年10月08日 23:56:45  来源:新华网[/center]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孙闻 吴晶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张愚8日介绍,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基因敲除小鼠”的方式,把任意改变小鼠基因变为现实,不仅可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而且为人类攻克某些遗传因素引发的疾病,提供了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

    张愚介绍,所谓“基因敲除小鼠”,就是先在小鼠的胚胎干细胞上通过基因重组的办法进行基因修饰——就是将胚胎干细胞中的靶向基因改掉,然后将“修饰”后的胚胎干细胞植入小鼠的早期胚胎,生成嵌合体小鼠。这种嵌合体小鼠长大后,体内同时存在被“修饰”过的基因和未被“修饰”的基因。如果某些小鼠的生殖细胞恰巧被“修饰”过了,则它们就会生出基因完全被“修饰”过的小鼠。

    张愚认为,这种方法本身就是生物医学领域里一项极具开创性的方法,同时,由于人类基因与小鼠基因有90%以上的相似性,因此它在理论上具备了用于心脏病、糖尿病等人类遗传因素引发的疾病研究的可能。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表示,这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所做的工作是关于基因重组,这是一个技术集成的工作,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为研究人类疾病机理、创造动物模型、确定基因功能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为相关生物医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张愚说,人类囊肿性纤维化病就属于一种单基因遗传性疾病,马里奥·卡佩基等三位获奖者已经成功地把这种致病的基因突变移植到小鼠身上,培育出了患囊肿性纤维化病的小鼠,为针对这一疾病治疗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有望在药物或治疗方法上取得突破。但张愚同时表示,由于科学伦理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把这种方法用于人类胚胎研究尚不能在短期内实现。

    张愚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留学时,曾聆听过马里奥·卡佩基教授的讲座,“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成功地创造了这种方法,十几年过去了,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发展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一项标准技术。”

    张愚认为,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他们,似乎暗示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一种倾向——“如果能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技术革新,得奖只是迟早的事”。对此,周琪表示:“我相信生物医学领域肯定是未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热门方向,比如科学家对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肯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

    周琪介绍,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几个国家级的中心和众多试验室可以开展类似的工作,未来我国在生物医药、胚胎干细胞、再生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应该会有突破。

    张愚指出,目前国内一些科学家已经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保持了与国际同步的研究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10-14 23:31 | 只看该作者
不容易啊 都是老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0-17 0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