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152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一下:肱骨有后髁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1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问各位老师肱骨有后髁吗?我见我一个同事发报告写后髁,我读这么久书来都没听说过。所以来请教一下各位老师。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07-7-19 23:56:33 修改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7-18 20:51 | 只看该作者
没听说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7-19 00:46 | 只看该作者
请教:硬化性胆管炎最好有病人的ct片!!!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7-19 04:06 | 只看该作者

1

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分类与治疗  
文章来源:      2006-7-26 16:44:17  
  
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分类与治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0年第12期第7卷 论著

作者:文哲 郑晓明 程义权

单位:解放军第161医院骨科,武汉市 430010

关键词:后踝骨折;生物力学;治疗

  摘 要 目的:对后踝骨折进行分类,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入院患者进行物理检查,
主要是对初次x线片进行测量、计算、归纳,28例根据手术所见。结果:本文通过对52例后踝骨折
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由后向前下的冲力及扭转应力,特别是在小腿处于
内旋位时,距骨撞击后踝和下胫腓后韧带牵拉所致。依据(1)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2)后踝骨
折移位的特点;(3)骨折波及关节面的损伤程度;(4)是否合并周围组织损伤及踝穴的稳定状况,将
后踝骨折分为ⅲ度,得出了与之相应的治疗方案。应用本分类标准治疗52例后踝骨折,取得了93.3%
的优良率。结论:对后踝骨折实行分类,为临床治疗提出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78(2000)12-1175-03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踝关节骨折的研究较为深入,从不同角度对踝关节骨折提出了多种
分类方法,但对踝关节稳定起重要作用的后踝据文献检索其骨折尚无明确分类。作者总结我院
1993年4月~1998年11月治疗后踝骨折(fractures of posterior malleolus,fpm)52例中发现,
对fpm进行分类密切关系着治疗的正确与否。为此,作者依据fpm的生物力学机制将其分为三度,
并就其与治疗的关系作一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20~76岁,平均38岁;左侧38例,右侧14例。

  1.2 损伤原因 重物直接砸伤踝部5例,车祸致踝部撞伤12例。间接暴力致伤35例,其中
骑自行车扭伤、跳楼和下楼梯跌伤24例,体育运动扭伤11例。

  2 分类的依据和结果

  在52例中,多数病人就诊时不能说清楚受伤时足踝部确切的姿势,因而分类主要依据伤后
物理检查和初次x线片,28例结合手术所见。物理检查发现:患者受伤时踝关节因疼痛刺激处
于半跖屈旋后位,跖屈约15°;在分析x线片时,主要依据:(1)骨折类型的生物力学机制[1],
对松质骨而言,若受到剪切力作用时则致劈裂骨折,对长骨来说若弯矩起主要作用则致横形、
横斜形骨折,若扭矩起主要作用则致螺旋形或长斜形骨折;(2)fpm的移位特点;(3)骨折波及
关节面的损伤程度;(4)是否合并周围组织损伤及踝穴的稳定状况。据此,将fpm分:

  ⅰ度:单纯fpm,不合并内、外踝骨折,踝穴保持正常,骨折块上移<2mm,骨折波及关
节面不限定。本组共3例,有1例合并胫骨中段骨折。

  ⅱ度:合并内、外踝骨折,外踝骨折线在踝关节水平下方,后踝骨折块上移≤2mm,骨折
波及关节面≤25%共17例。

  ⅲ度:合并内踝骨折、腓骨下1/3骨折、胫腓骨间韧带损伤产生分离后踝,骨折块上移>
2mm,骨折波及关节面≥25%。共32例,其中有9例合并踝关节半脱位,2例合并踝关节开放
性粉碎性骨折并脱位。在后两型骨折中,踝关节周围韧带相应损伤,踝穴的稳定遭到破坏。

  对后踝骨折实行分类,使治疗选择有了依据,减少了盲目性。

  3 手术方法

  手术宜选择在伤后5~7d、患肢伤情稳定、肿胀减轻后进行。

  3.1 术前常规备床旁x光机,视fpm情况取跟腱内或外侧纵形切口约6cm,逐层分离显露
骨折块,踝关节背屈位予以整复,巾钳作临时固定,由于胫距关节不易显露(也不需暴露),骨
折块的解剖复位,我们通过以下两点来判断。(1)保证三角骨块的尖端及两条边准确复位;(2)
手术台上无菌操作下行x光机观察胫骨远端关节面是否平整,在得到证实后用松质骨螺丝钉或
可吸收螺丝钉固定。

  3.2 对内踝或外踝骨折作常规手术切口,显露骨折断端,清理骨折断端间软组织及血凝
块,直视下手法复位,分别用松质骨螺丝钉或可吸收螺丝钉加压固定。若外踝骨折线在踝关
节水平上方,需用小钢板螺丝钉固定,注意应把钢板预弯,以适应腓骨下端正常的生理曲度,
否则术后导致外翻曲度变直,外踝内收,踝穴变窄,引起术后行走疼痛。应当指出的是,fpm
的整复和内固定在内踝或外踝整复固定之前进行[2],目的是使胫骨远端关节面取得解剖上
的恢复,这一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

  3.3 术后石膏托固定5~6周。

  4 治疗结果

  由于fpm绝大多数病例同时存在内、外踝及下胫腓韧带损伤,因此,单纯提出后踝治疗
标准不切实际,需连同踝关节的治疗效果一并来判断,本组45例患者得到随访,根据临床检
查及主诉,参考leeds[3]将治疗结果分为优、良、差三级。优:活动无痛,足无畸形,
踝无肿胀,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性正常或接近正常,下胫腓韧带及三角韧带处无压痛,
踝背屈或跖屈活动范围达健侧75%;x线片示胫骨关节面平整光滑,本组34例(占75.6%)。
良: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7-19 0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请教一下

[quote]以下是引用jiajie在2007-7-18 20:06:00的发言:[br]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分类与治疗  [br]文章来源:      2006-7-26 16:44:17  [br]  [br]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分类与治疗[br][br]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0年第12期第7卷 论著[br][br]作者:文哲 郑晓明 程义权[br][br]单位:解放军第161医院骨科,武汉市 430010[br][br]关键词:后踝骨折;生物力学;治疗[br][br]  摘 要 目的:对后踝骨折进行分类,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入院患者进行物理检查,[br]主要是对初次x线片进行测量、计算、归纳,28例根据手术所见。结果:本文通过对52例后踝骨折[br]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由后向前下的冲力及扭转应力,特别是在小腿处于[br]内旋位时,距骨撞击后踝和下胫腓后韧带牵拉所致。依据(1)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2)后踝骨[br]折移位的特点;(3)骨折波及关节面的损伤程度;(4)是否合并周围组织损伤及踝穴的稳定状况,将[br]后踝骨折分为ⅲ度,得出了与之相应的治疗方案。应用本分类标准治疗52例后踝骨折,取得了93.3%[br]的优良率。结论:对后踝骨折实行分类,为临床治疗提出理论依据。[br][br]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a   [br]文章编号 1005-8478(2000)12-1175-03[br][br][br][br]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踝关节骨折的研究较为深入,从不同角度对踝关节骨折提出了多种[br]分类方法,但对踝关节稳定起重要作用的后踝据文献检索其骨折尚无明确分类。作者总结我院[br]1993年4月~1998年11月治疗后踝骨折(fractures of posterior malleolus,fpm)52例中发现,[br]对fpm进行分类密切关系着治疗的正确与否。为此,作者依据fpm的生物力学机制将其分为三度,[br]并就其与治疗的关系作一讨论。[br][br]  1 临床资料[br][br]  1.1 一般资料 52例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20~76岁,平均38岁;左侧38例,右侧14例。[br][br]  1.2 损伤原因 重物直接砸伤踝部5例,车祸致踝部撞伤12例。间接暴力致伤35例,其中[br]骑自行车扭伤、跳楼和下楼梯跌伤24例,体育运动扭伤11例。[br][br]  2 分类的依据和结果[br][br]  在52例中,多数病人就诊时不能说清楚受伤时足踝部确切的姿势,因而分类主要依据伤后[br]物理检查和初次x线片,28例结合手术所见。物理检查发现:患者受伤时踝关节因疼痛刺激处[br]于半跖屈旋后位,跖屈约15°;在分析x线片时,主要依据:(1)骨折类型的生物力学机制[1],[br]对松质骨而言,若受到剪切力作用时则致劈裂骨折,对长骨来说若弯矩起主要作用则致横形、[br]横斜形骨折,若扭矩起主要作用则致螺旋形或长斜形骨折;(2)fpm的移位特点;(3)骨折波及[br]关节面的损伤程度;(4)是否合并周围组织损伤及踝穴的稳定状况。据此,将fpm分:[br][br]  ⅰ度:单纯fpm,不合并内、外踝骨折,踝穴保持正常,骨折块上移<2mm,骨折波及关[br]节面不限定。本组共3例,有1例合并胫骨中段骨折。[br][br]  ⅱ度:合并内、外踝骨折,外踝骨折线在踝关节水平下方,后踝骨折块上移≤2mm,骨折[br]波及关节面≤25%共17例。[br][br]  ⅲ度:合并内踝骨折、腓骨下1/3骨折、胫腓骨间韧带损伤产生分离后踝,骨折块上移>[br]2mm,骨折波及关节面≥25%。共32例,其中有9例合并踝关节半脱位,2例合并踝关节开放[br]性粉碎性骨折并脱位。在后两型骨折中,踝关节周围韧带相应损伤,踝穴的稳定遭到破坏。[br][br]  对后踝骨折实行分类,使治疗选择有了依据,减少了盲目性。[br][br]  3 手术方法[br][br]  手术宜选择在伤后5~7d、患肢伤情稳定、肿胀减轻后进行。[br][br]  3.1 术前常规备床旁x光机,视fpm情况取跟腱内或外侧纵形切口约6cm,逐层分离显露[br]骨折块,踝关节背屈位予以整复,巾钳作临时固定,由于胫距关节不易显露(也不需暴露),骨[br]折块的解剖复位,我们通过以下两点来判断。(1)保证三角骨块的尖端及两条边准确复位;(2)[br]手术台上无菌操作下行x光机观察胫骨远端关节面是否平整,在得到证实后用松质骨螺丝钉或[br]可吸收螺丝钉固定。[br][br]  3.2 对内踝或外踝骨折作常规手术切口,显露骨折断端,清理骨折断端间软组织及血凝[br]块,直视下手法复位,分别用松质骨螺丝钉或可吸收螺丝钉加压固定。若外踝骨折线在踝关[br]节水平上方,需用小钢板螺丝钉固定,注意应把钢板预弯,以适应腓骨下端正常的生理曲度,[br]否则术后导致外翻曲度变直,外踝内收,踝穴变窄,引起术后行走疼痛。应当指出的是,fpm[br]的整复和内固定在内踝或外踝整复固定之前进行[2],目的是使胫骨远端关节面取得解剖上[br]的恢复,这一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br][br]  3.3 术后石膏托固定5~6周。[br][br]  4 治疗结果[br][br]  由于fpm绝大多数病例同时存在内、外踝及下胫腓韧带损伤,因此,单纯提出后踝治疗[br]标准不切实际,需连同踝关节的治疗效果一并来判断,本组45例患者得到随访,根据临床检[br]查及主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09:1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是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7-20 13:18 | 只看该作者
肱骨怎么能有后髁,没听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2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请教一下:肱骨有后髁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7-22 21:46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把片子一同上传看看,肱骨应该没有后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7-25 07:05 | 只看该作者
只听说踝关节有\"三踝\"没听说过肱骨有后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