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wawaqu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L0230:头部外伤三小时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2-6-1 09:57 | 只看该作者
纵裂池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镰旁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stsah(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因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内的皮层桥静脉破裂出血所致.stsah具有好发于大脑纵裂池、脑干周围池等脑中轴面区的蛛网膜下腔内(75.0%),而少见于侧裂池和颅板下脑表面沟等脑外围蛛网膜下腔的特点.经与同期335例伴有颅内其他损伤和血肿的复杂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比较发现,复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大多与颅板下的对冲性硬膜下血肿或(和)边缘区脑挫裂伤脑血肿并存,因此我们认为,stsah好发于脑中铀面区蛛网膜下腔的原因,可能为:stsah患者受伤时作用力相对较小,但在脑及脑干实质尚未造成冲击性挫裂伤出血性情况下,脑运动已使脑中轴面区蛛网膜下腔内的皮层桥静脉受到“牵拉力”而破裂出血所致.
  纵裂池stsah有别于镰旁硬膜下血肿,有作者认为,在轴位ct上纵裂出血影“长而薄”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短而宽”者是硬膜下血肿[6,7] .我们的观察发现,纵裂内出血影的“长短宽薄”改变与出血量及范围的关系更为密切.从纵裂池蛛网膜下腔的解剖结构上看,其内侧面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呈平坦贴附关系,但其外侧面与脑表面之间,因软脑膜随脑表面沟伸入而呈不平坦的“裂隙状”,因此,纵裂内出血时,其“外例边缘模糊且毛糙不平”的ct征象是诊断纵裂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较可靠依据;又由于解剖上大脑镰下端游离缘与胼胝体之间存在长短不一的距离, 而不可能接触到胼胝体,因此,采用冠状位重建图像观察,若显示其条状出血影下端深达胼胝体,则强烈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并非硬膜下血肿.
  stsah进行ct复查的临床意义在于:①有助于验证首次ct扫描所作诊断的可靠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大多可在1wk左右自行吸收消失,而硬膜下血肿则在短时间内无法自行吸收消失,故ct复查据其出血影的自行吸收消失速度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血肿作出验证和鉴别.②ct复查有助于及时检出颅内迟发性血种,研究表明,2例致残者均因并发迟发性脑血肿所致,而ct复查能有效监测颅内迟发性血肿的变化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与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