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图像阅读基础
一、ct图像形成
x线对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计算机将扫描数据进行处理并重建出该层面的图像为一帧图像。一个部位包括多帧层面图像。例如,x线管围绕胸部纵轴作360度旋转并同时发射x线对胸部10mm厚度的组织进行扫描(横断面扫描),与x线管相对应的探测器接收透过该扫描层各点的x线强度,经一系列信息转换和经计算机处理,从而重建出了该层面的图像。这种扫描和重建动作的反复进行,便完成了整个胸部ct检查的多帧图像。
ct图像是由不同的灰度来表示的。灰度反映了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实质是反映了组织的密度。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白色表示x线高吸收区或高密度,如骨骼;黑色表示x线低吸收区或低密度,如肺部。但与x线图像相比,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力,能很好地显示密度差异很小的组织和病变,这就是ct诊断应用的最大优势之一。例如,普通x线检查不能显示腹部器官,而ct检查能显示腹部器官及其病变。
组织密度高低的量的概念是ct值,单位是hu(亨氏单位)。水的ct值为0hu,骨皮质的ct值为1000hu,空气的ct值为-1000hu,各种组织和病变均有相应的ct值范围,界于-1000hu~+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
与x线检查一样,组织器官中的病变之所以能形成影像,也是由于病变与组织间存在密度差异的缘故。某些病变与组织间缺少密度差异,经过增强扫描,病变密度得以升高,从而与组织间形成对比,这种密度升高的现象称为“强化”。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后进行的扫描,“强化”是由于注药后经血液循环将碘剂引入局部,使局部碘浓度增加的结果。因此,ct增强扫描有助于病变的显示,还能提供病变的血供情况,对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ct图像是层面图像,每一帧图像都代表了一层组织,各组织之间没有影像重叠,这是与普通x线相比的又一重要优势,因此ct定位诊断明显较普通x线准确。
二、ct图像方位
(一)轴位像(横断面像):ct图像基本上都是人体某一部位的横断面图像,这是由于设备的特点,进行ct检查时x线围绕人体的纵轴进行360度的旋转扫描。
(二)冠状位像:部分五官扫描及少数颅脑扫描可选择冠状位,即x线围绕头部的冠状面进行360度的旋转扫描。
(三)多平面像:多平面像并非直接扫描的层面像,而是将轴面扫描信息进行图像技术处理后形成的不同方位的图像,即包括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斜面和任意曲面图像。
三、ct图像阅读程序
(一)查对:与x线图像阅读一样,首先要查对病例图像的一般资料,避免发生差错。病人的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以及图像的资料如ct号、检查时间、层厚和层距等,都记录在每帧图格内。
(二)明确层序:ct图像包括定位像和层面像。定位像位于ct片的左上格(也有将其置于右下格者),实际是一幅x线平片。定位像上有线条影,每一线条代表了一个扫描层,线条间距为扫描层距,线条与躯干的夹角就是扫描实际角度,线条上标的数字为扫描层序。层面像为多帧,在ct片上的排列规律是根据层序,按照从左至右、由上至下的“书写习惯”排列,层序号标于每帧图格内,与定位像层序号呈对应关系。
(三)明确层厚与层距:层厚为该层图像所反映的组织厚度,层距为相邻层之间的距离,层厚与层距以mm表示。连续扫描层厚=层距,图像显示组织连贯;间隔扫描层距>层厚,层与层之间有部分组织信息丢失,未参预构图;重叠扫描层厚>层距,部分组织同时参预相邻上下层图的构成。了解层厚与层距,有助于分析病变的大小及部位。
(四)明确检查方法及窗技术:ct检查方法有平扫、增强扫描、造影扫描、高分辨力扫描。就ct平扫而言,为了观察的目的,照像时选择的窗值也有不同,例如:颅脑扫描有脑窗和骨窗两种图像,分别适应于观察脑和颅骨结构;胸部扫描有肺窗和纵隔窗两种图像,分别适应于观察肺和纵隔结构。在观察分析一份ct片之前,要明确手中这份图像的检查方法和窗值,以便能正确地阅读。
(五)熟悉正常解剖:ct图像大多为横断面图像,相当于病人仰卧位,我们是处于病人纵轴的足端朝上看图。每一帧图像都显示着同一层面的多组织器官的断面。进行ct图像的阅读只有熟练掌握正常表现,才能认识异常表现,才能对病变作进一步的分析。
四、病变ct图像表现
(一)密度异常:密度改变是病变的重要迹象,病变总是以与所在器官密度不同而表现出来。在ct图像阅读时,描述病变密度,是以病变的密度与周围组织(病变所在器官)的[密度二者相比较的,通过比较,病变的密度可分为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和混杂密度四种。病变的密度可目测,也可以ct值量定。大多数病变都表现为这些密度异常,只有少数病变不表现为密度异常,需通过增强扫描显示和器官的其它形态改变反映出来。
(二)强化异常:增强扫描是于静脉注药后进行的扫描,阅图时判断组织或病变是否强化,是以增强扫描的图像与增强扫描前即平扫图像相比较,通过比较密度的变化(目测或ct值测定)得出所谓的“强化效应”,强化效应可按强化程度分为明显强化、轻度强化、无强化三种;按强化发生时间分为早期强化、晚期强化;按强化形态分为均匀性强化、不均匀性强化(斑片状强化或环状强化等);组织或病变的强化与其血供相关,血供明显的组织或病变强化明显,血供不明显的组织或病变强化不明显,无血供者无强化。此外,颅内病变的强化还与病变所致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相关,因为属于大分子物质的造影剂正常情况下难于通过血脑屏障,当血脑屏障破坏,造影剂后得以进入。
强化效应对于我们作疾病定性分析具有重要价值,如原发性肝癌,病灶早期强化,但维持时间短,消退迅速;肝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早期强化,但维持时间长;又右脑肿瘤,恶性程度愈高,血脑屏障的破坏愈明业,强化愈明显。
(三)病变的部位:对于ct诊断很重要。如发生于颅内的肿瘤,位于脑内者以胶质瘤多见,贴于颅壁者多数为脑膜瘤,居于桥小脑角区肿瘤多为听神经瘤,鞍内肿瘤为垂体瘤等。
(四)病变的大小、数目、形态、边缘:病变的大小可通过光标测得(数字显示于同帧图上)、比例尺比测(图格上的比例尺一刻度为1cm)、根据扫描层测得(层距×层数)。与阅读x线图像一样,病变的大小、数目、形态和边缘这些都是观察分析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些指标与病变的性质关系很密切。
(五)器官的大小、形态、位置改变:对于病变的定位定性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肝癌可引起肝缘隆起、肝脏局部变形;脑肿瘤可引起脑室受压变形变窄,中线结构推移,幕下占位可引起幕上脑室积水性扩大等。
(六)周围组织器官的变化:每一层ct图像都显示病变所在的器官和其周围组织器官,读片时不要被明显的病变吸引而忽略周围组织的异常变化。如肝硬化时可能同时见到脾肿大、腹水;肾癌病例可能存在腹膜后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等。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09-8-5 23:50:18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