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养不教,父之过”中延伸。。。。。。
![]()
中国儒家哲学里面,有一句“养不教,父之过”的说法,虽然我从没有去考究提出这一句话的历史背景和根据,但根据我的判断,大概因为古代一直是男权主义当头,女人在家庭中只是扮演相夫理家的角色,加上文化知识的缺陷,使她们不可能承担起“教子”的责任。不是说“女子无才正是德”,所谓“三从四德”恰好也说明了古代女子在教育中居于次要地位,而“教子”角色主要由男人承担了。
当然,也有例外的地方,古代也出现了许多才女,譬如寡妇清、李清照、秋瑾之流,她们的博学、才气也给后来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相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她们其实是另类的,也是超俗清高的,不知道这些人又是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的?但凡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一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明古代同样也有着杰出的母亲,她们用自己的智慧,坚毅果敢和义无反顾的精神,为后人教育出一个伟人出来。
那么,既然这样了,为什么又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辞呢!这确实让人难以理解,又是男人的责任!!记得《女论语》通篇说的都是关于妇人如何做到“三从四德”,如何“相夫教子”,如何“安家理财、尊老爱小”的琐碎事儿,大致说明了女人在家庭教育中地位是何其重要,但为什么会有“子不养,父之过”的结论呢?是否,就因为父子同性,基因相近,“有其父必有其子”,如果你的孩子怎么样了,说明你这个做父亲的必然就是那样的。所以有因果关系,也即说孩子有错误了,一定是因为你当不好父亲,没有教养好你的孩子;或者另一角度说,儿子不是好东西,父亲肯定也一样,正所谓“父亲坏蛋,儿子浑蛋”。以此类推,如果教养得好儿子,即当然因为“虎父无犬子”是啦!
所以说,请不谓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什么地位,这教孩子的大事儿,说来说去,还是要落到伟大的父亲身上,可见男人的责任多重。既要管好外面的,譬如要走出社会,多交朋友,而且要择善而居;要懂得赚钱,当然多多益善;要学会尊老爱幼,使老有所乐、少有所趣;更要命的是,还要入得厨房,做得几个好菜,呵护老婆儿女,哄得老婆团团笑,儿女围着你团团转,口里还要连连赞着“老公真好!老爸真伟大!”你看,做父亲是不是很麻烦。
当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当今,已经再没有什么“男尊女卑”,也没有什么“男主外女主内”的差别,或者说是家庭角色分工再没有那么明显。女人的地位就“忽如一夜春风到,桃花梨花争艳来”,搞了个三级跳远,一下子勃升得很高,甚至有女人连称“大女子主义万岁”!可见,时代变了,已经从原来的“严父慈母”型社会转变为“慈父严母”型社会,男人能不改变吗?而且在家庭中也不得不承担起更加繁重的责任来。辛苦吗?当然!值得吗?当然值得!为什么?因为“养不教,父之过”,男人也要为后代付点代价。
唉,说到底,一切为了后代!为最祖国美好的明天,男人们就辛苦一点,好好奋斗,天天向上吧!如果能为祖国教出一个博士的儿子出来,实在光荣,值得称赞,何乐不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