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v0094(ct):脾脏占位性病变(7cm*10cm)
复习相关文献_<<放射学实践>>2006.7后再来看本例表现,大家觉得是不是有相似的表现?平扫略高密度,其内见片状高密度影;增强早期无明显强化,延时低密度灶清晰可见。当然亦有少数作者说病灶有延时强化的特点。
文图摘自如下:
病理特点:脾脏炎性假瘤病理上均表现为以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为主,间以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68(巨噬或单核细胞标记物)均为阳性。其内伴以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凝固性坏死等。脾脏炎性假瘤按组织成分分为3种类型:黄色肉芽肿(以组织细胞为主);浆细胞肉芽肿(以浆细胞为主);硬化性假瘤(显著纤维化)。由于脾脏本身是淋巴网状器官,脾脏炎性假瘤在病理检查中易与脾脏肿瘤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炎性假瘤cd68(巨噬或单核细胞标记物)阳性,而其它肿瘤标记物阴性有助于鉴别。
脾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本组病例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其内可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影(与灶性出血有关)、小片状低密度影(与凝固性坏死有关)、边界清晰(如图)。ct动态增强后各期强化不明显,其中3例增强后病灶周围可见条状低密度影,与病理发现不完整包膜一致。![]()
脾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本组病例t1wi序列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t2wi序列为低信号,信号特点与纤维组织增生、灶性出血、凝固性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有关。动态增强后各期均未见强化(如图)![]()
本组脾脏炎性假瘤ct均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并发现灶性出血所致散在点状高密度、小片状坏死所致低密度、包膜,边界清晰等征象,可提示其为良性病变,不同于脾脓肿、肿瘤等低密度改变。ct增强扫描各期可
不强化或有轻度或中度不均匀强化。
脾脏炎性假瘤的鉴别诊断:脾脏内出现边界清晰的单发肿块时,应考虑炎性假瘤的可能,并应仔细分析其影像学改变,对其与脾脏其它病变进行鉴别。脾脏疾病包括脾脏先天变异、脾脏感染性疾病(脾脓肿、脾结核、炎性假瘤)、脾脏囊性病变(脾囊肿、脾内假性胰腺囊肿及脾包虫病)、脾良性肿瘤(血管瘤、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淋巴管瘤)、脾脏恶性肿瘤(淋巴瘤、转移瘤、血管内皮肉瘤等)、脾梗塞、脾外伤等几大类。脾脏炎性假瘤主要应与脾脏肿瘤性病变鉴别。脾脏血管瘤多无包膜,并且强化较具有特征性,脾脏其它肿瘤mri t2wi序列多以高信号为主,有助于与脾脏脾脏炎性假瘤t2wi低信号鉴别。总之,虽然脾脏炎性假瘤为少见病变,但仔细分析其临床及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仍能作出正确诊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