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翁志蓬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G0030:椎间盘突出并游离碎块形成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8-4-14 07:16 | 只看该作者
腰4椎体后下缘骨内软骨结节。游离碎块形成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8-5-4 06:09 | 只看该作者
精彩! 真是高手!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8-6-4 01:14 | 只看该作者
腰4 5椎体后下缘骨内软骨结节,椎体软骨扳破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0-4-20 0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bg0030:椎间盘突出并游离碎块形成

http://www.jmguke.com/zhuiguanxiazhai/959.html
敬请参阅,与临床沟通效果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0-4-20 0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bg0030:椎间盘突出并游离碎块形成

神经根管\"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在颈、胸段及上腰段,侧隐窝不明显,其神经根走行的骨纤维性通道称为神经根管,腰4、5椎孔以三叶草形为主,有明显的侧隐窝,故有侧隐窝与神经根管之分.在其余椎孔处侧隐窝即神经根管  
2、脊柱椎管分中央椎管和侧隐窝,侧隐窝又称为神经根管,是椎管两侧的延伸,是骨性椎管最狭小的部分,内有脊神经根通过 。

椎间孔  椎间孔是由椎骨的椎上切迹和下一块椎骨的椎下切迹构成。
  椎间孔是节段性脊神经出椎管,及供应椎管内软组织和骨结构血运的血管及神经分支进入椎管的门户。上下界为椎弓根,前界为椎体和椎间盘的后外侧面,后界为椎间关节的关节囊,黄韧带外侧缘亦构成部分椎间孔后界。正常情况下,椎间孔要比通过它的所有神经血管宽大,剩余空隙被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填充,以适应这些结构的轻度相对运动。
  考试实用名词解释: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内有脊神经。
  椎间孔:是脊神经根离开脊髓通过的孔道,其上下壁是椎弓根的切迹;前方为椎体外侧缘、椎间盘和后纵韧带;后方为小关节的关节囊及部分黄韧带。神经通过椎间孔的管道中,被一些蜂窝组织和小血管所包绕。神经根自离开硬膜囊到出椎间孔的一段路程的总称为“神经根管”。它的外侧份为椎间孔,内侧份为侧隐窝。侧隐窝的前壁是椎体和纤维环的后外侧,外壁为弓根内侧面,内侧为硬膜外脂肪及马尾神经囊,后壁为上关节突和黄韧带的侧份。侧隐窝向外下续为椎间孔。椎管狭窄一般分为先天(原发)、后天(继发)两种因素所造成,实际上这两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胎生时腰椎椎管呈卵圆形.但随着人体的发育、负重、退行性变和各种超负荷的增加,则促使其向增加力学强度的方向发展。至成年时腰;至骶。和腰4~5大多呈三角形或三叶草形并使腰骶关节承受60%~75%的伸屈活动量。腰。、腰。为15%~20%。此种椎管虽然力学程度增加,但矢状径减少。加之小关节部骨质增生、肥大,.或上关节突过长以及椎体间关节的退行性变,不仅椎管矢状径变短,容积明显减少而且神经根管也相应地细而短。由于管内有效容积的缩小,致使马尾与神经根处于临界状态。任何可以增加管内压力的病理与生理因素,如骨刺、关节囊和黄韧带的松弛与肥厚、椎板、关节突增生肥大.纤维环的膨出等退行性变.增加了狭窄程度,直接压迫或刺激马尾和脊神经根引起腰椎管狭窄症。根据椎管狭窄部位与程度分中央型、侧隐窝型(根型)和混合型。中央型椎管狭窄多见先天软骨发育不良和退行性变。椎管的前后径与宽度均狭小,椎管矢状径小于10~12mm。主要表现为马尾神经源性间歇跛行。侧隐窝狭窄(根管)和椎间孔狭窄多为锥体后外缘骨赘增生或关节突增生肥大,侧隐窝的矢状径小于4mm;椎间孔可行两侧比较判定它有无狭窄。主要表现为根性神经痛。混合型椎管狭窄,即上述两种类型中两种因素的混合,既有间歇性跛行又有根性神经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0-4-20 0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bg0030:椎间盘突出并游离碎块形成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hgkzz98200201004.aspx

http://journal.shouxi.net/html/qikan/lcyx/zhsyyyzz/20046412/qt/20080903021128642_756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