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zhangws在2007-12-3 10:45:00的发言:[br][病史][br] 男,54y,一侧眼球渐进突出二年,近来加剧伴复视。无红肿,结膜充血。t3\t4正常。[br][mri表现][br] 右侧下直肌及内直肌呈梭形增粗,以下直肌增粗尤为明显, 主要表现为肌腹受累,t1wi及t2wi呈等信号,右侧眼球较对侧突出。眶内脂肪信号未见明显异常。[br][诊断][br] 内分泌性眼病[br] 内分泌性眼病也称为突眼性甲状腺肿或graves病,系甲状腺疾病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眼部疾病。本病常为双侧眼眶同时或先后受累,少数也可仅累及一侧眼眶。眼外肌受累顺序为: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通常眼外肌肌腹增粗而近眼球侧肌腱部分并无受累改变,这是本病特点。[br][鉴别诊断][br] 主要与炎性假瘤 炎性假瘤通常为一侧发病,病变主要位于肌锥内,边缘模糊,眼外肌及视神经均可受累,眶尖脂肪消失。
以下是引用zhangws在2007-12-2 16:32:00的发言:[br][ct表现][br] 透明隔孟氏孔附近分叶状肿块,向双侧侧脑室内突出,肿瘤大部分位于右侧,呈等密度,境界清楚,瘤体内见散在钙化灶,部分囊变呈低密度,双侧侧脑室梗阻性扩大。[br][诊断][br] 中枢神经细胞瘤>脑膜瘤>室管膜瘤>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br][鉴别诊断][br] 1、中枢神经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肿瘤生长缓慢,可长达数十年之久,临床症状通常有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一般与梗阻性脑积水的进展有关。肿瘤多发生于孟氏孔附近,向双侧侧脑室内突出或以一侧侧脑室为主,也可向第三脑室生长,常表现为附着于透明隔,以宽基底或细蒂与透明隔相连。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形态常不规则,有分叶,往往呈士豆状。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境界清楚,半数以上瘤体内见散在钙化灶,瘤体内囊变较多见,呈低密度区。[br] 2、室管膜下巨星形细胞瘤 也起源于孟氏孔区,发生于结节性硬化患者,ct可显示钙化的室管膜下结节,发病年龄较中枢神经细胞瘤年轻,多见于青少年,通常见于20岁以前,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br] 3、脑膜瘤 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囊变少见,境界清楚,钙化常见。[br] 4、室管膜瘤 室管膜下瘤好发于侧脑室。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多为不规则形,呈分叶状,钙化常见,与侧脑室壁之间常有广基底丰连或跨壁生长,肿瘤内也可有囊变。[br][建议][br] ct增强或mri平扫加增强扫描。
使用道具 举报
以下是引用hexue在2007-12-7 22:27:00的发言:[br]为什么综合读片区只能vip才能进呢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