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news.ifeng.com/special/olympicsdream/200808/0802_4188_691594.shtml
奥运拆迁户那和利:“鸟巢”建在我家上2008年08月02日 20:25荆楚网编者按
北京奥运,即将盛装开演。在这个万众期待的日子里,我们不要忘了一群站在奥运背后的人们。
他们,虽说鲜为人知,但他们也是奥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默默奉献,北京奥运会才将会成为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奥林匹克公园和北京市朝阳区洼里乡,一个是今生,一个是前世。
那和利,洼里乡洼边村人,奥林匹克公园工程的首批拆迁户。祖祖辈辈居住了几百年的“巢”没了,一座崭新的“鸟巢”却拨地而起。
家为“鸟巢”让路,人为“鸟巢”服务。作为如今奥林匹克公园的管理者,那和利昨日带着记者遥指“鸟巢”:“等到8月8日开幕后,我会骄傲地对来自全世界的朋友们说,这里曾经就是我的家。”
洼里乡
一个“洼”字,勾勒出洼里乡的全貌。
洼里乡,因地势低洼、盆状地形而得名。水草丰美的洼里乡,盛产水稻,清朝时就是贡米。那和利说:听我父亲那忠讲,那米湛清碧绿,蒸出的米饭,喷香可口;新中国成立后被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称为“千里水稻第一田”,该水稻曾长期专门供应外国使馆。
作为旗人后代,那氏家族祖祖辈辈在洼里乡已经生活了十几代了。
“拆迁前,我们家就是一座标准的三合院,门前还长着两棵大槐树。”那和利告诉记者:从家谱来看,我们应该是叶赫拉娜氏的后代,属于上三旗中的镶黄旗。
当北京城一圈圈地长大时,在北京市的北中轴线上的洼里乡,仍然属于典型城郊接合部。因为自1990年北京成功举办亚运会后,这里便成为奥运会举办的规划用地。“如果没有奥运会,我敢说,至少二十年内我们的生活水平达不到现在的这个标准。”那和利由衷地感激奥运。
洼里乡,一个被奥运改变的小乡村。
奥运缘
2001年7月13日,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激动与自豪的日子。
当天晚上,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巧合的是,也就是在当天下午,经过村民的无记名投票,那和利当选为洼边村十四大队队长。“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为举办城市时,我正和乡亲们在村办公室看电视直播。那一刻,我们非常骄傲。但同时,我们的心里也有一种难以说出来的感觉。那就是我们将要离开住了几百年的故土了。”即使是昨日,那和利说起故土,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觉。
故土难离,并不只是属于那和利一家。
2002年8月,政府发布拆迁公告。虽说早有思想准备,但或是因为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或是还没有接到具体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不少村民不愿意搬迁。于是,那和利的父亲,做过村里老支书的那忠告诉村民,他们一家做表率,第一个迁出洼边村。“我们这是支持国家工程,何况还是好不容易盼来的奥运会。”
2002年9月14日,那和利父子搬离了原洼里乡的老房子。
那天的一幕幕,那和利至今难忘:“那天一早,父亲像往常一样,拎桶水,给爬满了自家房子墙壁的爬山虎洒了遍水;把家具都装上车后,我还专门跟拆迁队伍的人说了,一定要等我走了以后,你们再拆。”
不到两个月,全村500多户全部顺利搬迁。最终,整个洼里乡2745户群众全部顺利搬迁。
坐在办公室,看着“家”的方向,那和利又沉浸在故土情深中。
奥运人
那和利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大大的照片。
照片的主角是父亲那忠,他举着雅典奥运会的火炬正在与邓亚萍进行圣火交接。因为带头给奥运工程“让路”,那忠在2004年被选为雅典奥运会火炬手,参加了北京地区的传递。
2005年,洼里乡被彻底拆除。2007年,随着最后一笔集体资产分配完毕,洼里乡也就从北京市的行政区划上彻底消失了。“家”迁走了,那和利与其他村民们却没有离开。
按照安置协议,那和利所在的原十四大队800多人除退休和自愿出去择业的外,全被安置到奥运工程承建公司新奥集团下属各个部门。那和利现在是新奥物业商贸公司的经理,负责奥林匹克中心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奥运会时,我负责的这块主要是为赛时提供交通保障,到时候你们记者所乘坐的媒体大巴,都是由我们提供服务。我统计了一下,我们到时候要管理1400辆车,为3000多人的吃喝拉撒操心。”
书桌边一尺来高的方案,让那和利现在每天都忙到很晚。
不过,在今年的6月28日,也就是“鸟巢”正式竣工的日子里,那和利还是忙里偷闲,专门来到奥林匹克公园默默地许了个心愿:8月8日,希望能举着火炬,在曾经的“家”上进行圣火传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