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323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胃的X线解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1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胃的轮廓和粘膜  胃充盈钡剂后,可见胃腔的轮廓。立位时,钡剂充盈于幽门部和胃体下部,气体聚集于胃底和胃体上部,形成泡状透明影,称胃泡。胃泡上缘呈弧形薄层软组织影,由胃壁和左膈相贴共同形成。仰卧位时,胃底和胃体上部被钡剂充填,气体移至幽门部,胃泡消失。由于胃体置于前凸的腰椎之上,有时钡剂可大部分沉积于胃体两侧,而胃体中部充盈不全。俯卧位时,钡剂沉积于幽门部和胃体,气体又移至胃底。

胃充盈像显示,胃小弯和胃大弯下部轮廓光滑、整齐,角切迹明显,左右对称。胃大弯中部边缘多呈锯齿状,系粗大的横、斜行粘膜皱襞所致。有时在此区域内,还可见到一个由脾或结肠左曲引起的浅压迹。幽门部的远侧为幽门。幽门是一短管,长约0.5cm,平时关闭,开放时,其最大宽径可达1cm。

服少量钡剂后观察,可见胃各部的粘膜皱襞像。皱襞间的沟内充以钡剂,呈条纹状致密影,皱襞则呈条状透明影。胃底的粘膜皱襞粗大、弯曲,呈不规则的网格状影像。贲门部的皱襞与胃底处相似。胃小弯侧皱襞整齐,与胃小弯平行,有4~5条,它们至角切迹处,部分呈扇形斜向胃大弯,部分继续随胃小弯至胃窦上缘。胃大弯附近的粘膜皱襞宽阔、弯曲,多为斜行或横行,故影像呈锯齿状。幽门部的粘膜皱襞较狭细,多数为纵行,少数为斜行或横行。

双对比造影能清晰显示胃粘膜面胃小区和胃小沟的形态。胃小区是胃粘膜表面的微小皱褶,是由周围很浅的胃小沟围成的隆起部分。由于钡剂存留于胃小沟内,从而衬托出透明的胃小区影。胃小区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为1~3mm。胃小沟粗细一致,宽度在1㎜以下,密度淡而均匀。胃小区多在胃窦部显影,胃体、胃底部难以显示。

(2)胃的分型及特征  胃的形态可因张力、体位、体型和充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其中张力的影响尤为明显。张力是指平滑肌轻微而持续的收缩力,它能使空腔器官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立位时,中等充盈的胃,一般可分为4种类型。

1)角型胃  肌张力高、位置高,几乎呈横位,胃腔左上宽,右下窄,形如牛角。角切迹不明显,胃下缘在脐以上。此型胃多见于矮胖体型的人。

2)钩型胃  肌张力中等。胃体垂直,角切迹明显,形如鱼钩。胃下缘约在髂嵴水平。此型胃多见于适中体型的人,也是最常见的类型。

3)无力型胃  肌张力低。胃体下垂,中部狭长,整个胃形上窄下宽,如水袋状。幽门部向右上倾斜。胃下缘低于髂嵴水平,整个胃的位置约在脊柱左侧,角切迹呈锐角。此型胃多见于瘦长体型的人。

4)瀑布型胃  肌张力高,位置也高。胃底较大并弯向胃体的上后方,胃泡大而后倾,胃体细小,幽门部多斜向右下,胃下缘多在脐部以上或平脐。立位造影时,钡剂先进入后倾的胃底,充满后再呈瀑布样流入胃体,故在胃底和胃体内各出现一个液平面。此型胃较少见。

(3)胃的蠕动

服用钡剂后,在透视下可观察到胃的蠕动。胃的蠕动是由胃壁环行肌节律性收缩引起的。蠕动自胃体上部开始,逐渐向幽门方向推进,在推进过程中,波幅逐渐加大。胃大弯侧的波幅较胃小弯侧的更为显著。一般在胃影上可同时见到2~3个蠕动波。当蠕动波到达幽门管时,若幽门尚未开放,则钡剂壅积,可使幽门管膨大成球形。幽门的首次开放,多出现于服钡后的2分钟以内,钡剂一般于服钡后2~4h排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8-13 00:4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谢楼主提供学习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8-16 16:5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提供学习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12-28 13:3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谢楼主提供学习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3-22 1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5-10 1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