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一)鼓室
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不规则含气小腔。鼓室内有3块听小骨和2块听小骨肌。鼓室上部即位于鼓膜上缘水平以上的部分,较为狭小,称上鼓室或鼓上隐窝,是容纳听小骨的主要部位。鼓室壁内表面和听小骨表面都有粘膜覆盖。
鼓室壁
1. 鼓室壁 鼓室有6个壁。
(1)上壁 又称盖壁,即鼓室盖,为一层薄骨板,借此与颅中窝分隔。
(2)下壁 又称颈静脉壁,为一层薄骨板,与颈内静脉起始部相邻。
(3)前壁 又称颈动脉壁,与颈动脉管相邻,上部有咽鼓管的开口。
(4)后壁 又称乳突壁,此壁下部有一突起,称锥隆起,内藏镫骨肌。上部有乳突窦的开口。
(5)外侧壁 又称鼓膜壁,主要由鼓膜构成。
(6)内侧壁 又称迷路壁,即内耳的外侧壁。内侧壁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孔,称前庭窗,被镫骨封闭;内侧壁的后下方有一圆孔,称蜗窗,被第二鼓膜封闭。
2. 听小骨
听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三骨依次借关节相连,构成一条听骨链。锤骨居外侧,借锤骨柄附着于鼓膜脐;砧骨居中;镫骨居内侧,镫骨底借韧带连于前庭窗的周边,封闭前庭窗。
鼓膜听小骨
当声波振动鼓膜时,震动通过听骨链的传导,使镫骨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最后将声波的震动传至内耳。当炎症引起听小骨粘连、韧带硬化等,听骨链的活动受到限制,可使听力减弱。
(二)咽鼓管
咽鼓管是鼻咽与鼓室相通连的管道,其内衬以粘膜并与鼻咽及鼓室粘膜相延续。其作用是调节鼓室内的气压,维持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的平衡,有利于鼓膜的振动。小儿咽鼓管粗短,接近水平位,故咽部感染易经咽鼓管波及鼓室,引起中耳炎。咽鼓管闭塞将会影响中耳的正常功能。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窦又称鼓窦是介于鼓室与乳突小房之间的腔隙,向前借鼓窦口开口于鼓室后壁上部,向后、下与乳突小房相通连。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许多互相连通的含气小腔,腔内衬以粘膜,并与乳突窦及鼓室内的粘膜相延续,故中耳炎时可经乳突窦侵犯乳突小房,并发乳突炎。 (本文已被浏览 181 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