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4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下颈椎CT检查技术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1-5 2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ct对颈椎退行性疾病的诊断有高价值,但ct图像的质量直接影响病变的显示。笔者注意到,在下颈椎ct扫描时,部分病人特别是肥胖者可见颈6、7椎体平面有明显伪影。本文分析了产生伪影的原因并探讨了减少或消除伪影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共150例,100例为未改进摆位技术时扫描,男56例,女44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4岁。50例为改进摆位技术后扫描,男31例,女19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53例。其中5例同时进行了改进摆位前后对照扫描。
方法:仰卧位,两臂自然下垂。扫描用somatomplus24ct机,定位采用侧位颈椎片。扫描范围通常为颈3下缘至颈7,层厚3mm,层距3~4mm。
改进摆位技术:目测瘦长型体形(12例),仰卧位,双臂自然下垂。普通型体形(27例),有意识两肩下垂体位。肥胖型体形(11例),采用用绷带绕过两足底,双手用力抓住绷带两头,强制两肩下垂。
2 结果
  回顾分析100例中,定位片观察肩峰位置在颈5、颈6及颈7平面者分别为35、43及22例。肩峰部产生的骨硬化伪影呈细条状黑灰相间,跨越椎体及椎管。伪影在颈5、颈6及颈7平面分别为13、43及40例,4例颈椎无骨硬化伪影。颈椎管内脊髓亦由于严重骨硬化伪影而影响正常形态与结构的显示,其密度亦不均匀。脊髓在颈5、颈6及颈7平面分别有4、20及58例显示欠佳,18例颈椎管内脊髓显示未受影响。改进摆位50例,定位片观察肩峰在颈6平面8例,颈7平面15例;33例颈椎无骨伪影。颈椎管内脊髓显示欠佳14例,均在颈7平面。36例椎平面脊髓不受影响。其中5例同时进行改进摆位前后对照,2例普通型体型有意识双肩下垂,肩峰位置由颈6下降至颈7;肥胖型3例采用强制性两肩下垂,肩峰由颈5(2例)及颈6(1例)下降到颈6(1例)及颈7(2例)。在颈6平面肩峰的骨硬化伪影及对脊髓影响基本消除。
3 讨论
  ct平扫在颈椎退行性疾病及颈椎损伤等方面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高分辨的ct能清楚显示脊椎的形态、结构、椎间盘病变、韧带钙化及黄韧带肥厚,也能清楚显示颈神经根及脊髓的形态、结构。下颈椎ct检查中,避免肩峰部骨硬化伪影是获得优质颈椎ct轴位图像的基础。颈椎病多发于颈5~7。通常表现为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脊椎后纵韧带钙化及椎管狭窄等[1~3]。下颈椎由于肩峰部骨的影响,x线不易穿透,可产生骨硬化伪影,导致下颈椎图像质量欠佳。在本文回顾分析100例中,颈5、6及颈6、7椎间盘及相应平面脊髓、神经显示不清晰或清晰度下降,导致病变显示困难,可造成诊断不明确或漏、误诊。50例根据病人体形改进摆位,肩峰部骨硬化伪影造成颈6平面伪影仅2例,无1例颈5平面伪影,而下颈椎管内脊髓的显示亦明显改善。因此,针对不同体形采用不同的摆位措施,对显示下颈椎的正常结构和病变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中5例改进摆位前后比较,对普通型和肥胖型分别采用有意识双肩下垂与强制性两肩下垂,肩峰所致骨硬化伪影可从颈5(2例)及颈6(3例)下降到颈6(1例)及颈7(4例)平面。将伪影位置明显降低,多低于颈6、7椎间盘平面,有利于显示颈椎多种主要病变。综合上述回顾性分析与前瞻性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下颈椎ct扫描应根据不同体形分别采用不同摆位措施,使两肩位置下垂,避免肩部伪影对下颈椎结构显示的不良影响,因而可获得下颈椎的优质图像,有助于对下颈椎病变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1] 许健,卢光明,郑玲.脊柱、脊髓检查技术及正常ct解剖[m].见卢光明、陈君坤主编:ct诊断与鉴别诊断.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503-507.
[2] 王庆兵,丁宏,储成凤.x线平片与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2,23:29-30.
[3] simonje,lukinrr.discogenicdiseaseofthecervicalspine[j].seminroentegenol,1988,23:106-109.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