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17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反思“过度诊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4-5 2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和快乐,又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一些不良影响。“过度诊断”即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过度诊断”的第一层含义可称之为“多余诊断”、“诊断技术滥用”,就是已经明确诊断的患者再去做一些重复的印证性的检查,后续的检查并不导致治疗方案的变更或修正,即“多余诊断”不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治疗指导信息,是为诊断而诊断。美国放射学家b.j.wood评价道:我们总是太多的依赖昂贵的检查来确定我们已经知道的情况。
“过度诊断”的另一层含义或称之为“诊断信息冗余”。俗话说:“医生的眼里没有好人”。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检查、检验仪器设备的普及使现代的医生“出神入化”、“明察秋毫”、“鸡蛋里也能挑出骨头来”,临床诊断不仅解决了病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常常会附带解决病患者“没有要求解决的问题”或“没有打算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医学诊断中的“意外发现”或称之为“静区病变”。应当肯定,有时候就是这些“意外发现”为病患者赢得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和机会,但更多的时候这些“意外发现”却会产生负面效应。b.j.wood说道:随着医疗设备的进展,我们经常会获得许多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的信息。
1、“过度诊断”增加病患者的焦虑和担忧。
除了计算机中的数字化虚拟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恐怕没有一个是完全“正常”的或者说是完全符合“标准”的,而所谓“正常”或“标准”只不过是人为测量和规定的某一群体样本的“平均”值。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都会在这个群体“平均”值的中心轴上作幅度不同的上下“振荡”。人们真的有必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体到底离“标准”有多远吗?
2、“过度诊断”导致临床过度干预
有时候在性质未明的情况下不适当的、过多的临床干预会引发一些并发症甚至会加速病情的发展,过度的临床干预——“过度治疗”可能会唤醒处于沉睡状态的疾病。某些疾病本身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在没有充分证据支持、没有利弊权衡的情况下,人为地去打破这种平衡往往得不偿失。“不干预”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最好的处理方案。
3、“过度诊断”引发更多不必要的检查程序
基于医患双方对一些“过度诊断”的结果不能作出满意的解释,也基于回避医疗纠纷、收集医疗证据的考量,还可能基于医院创收的利益驱动,医生往往会鼓励患者做更多的检验和检查,而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这也很少受到患者的质疑和批评。
令人沮丧的是并不是检查做得越多,诊断的准确性就越高。最近的资料显示,即使医学科学已经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临床的总误诊率仍然保持在30%的高位,发达国家也不例外。
我国医学界前辈张孝骞说过:做各种技术检查,必须要有的放矢。无关的过于复杂的测定,反而容易把人的思想搞乱,且增加病人的负担和痛苦。
b.j.wood也说:没有什么可以替代观察、触摸病人以及和病人面对面的交谈。不要出于好奇或者害怕而进行检查,只有这些检查可以改变病人的治疗计划时才是真正必要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